首頁 > 傳統國學 > 傳統文化 > 竹琴本名道琴,它的原生地爲何極有可能是四川?

竹琴本名道琴,它的原生地爲何極有可能是四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竹琴,又名道琴、道筒、漁鼓。歷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們傳道或者化募時所敘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竹琴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四川發展

竹琴本名道琴,它的原生地極有可能是四川。這是因爲:

第一,道教的最早流派誕生在四川

道教的最早流派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就誕生在四川大邑縣境內的鶴鳴山(一名鵠鳴山)。五斗米道初創時期(張陵及其子、孫張衡、張魯時期)的“指 (旨)教齋”、“塗炭齋”等齋儀至南北朝時發展成十二齋,並形成了包括“步虛音韻”在內的道教音樂。而道教音樂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吸收了包括七言四句體的《巴渝辭》(即《竹枝詞》)在內的四川民間音樂。(當然也同時吸收了其他地區的民樂和佛教音樂)直迄五代,《玄壇刊誤淪》還記:“道曲繼續“廣陳雜樂,巴歌渝舞,悉參其間”。更爲重要的是,“步虛”作爲一種道曲格式而正式應用於道教齋醮中,也是在前蜀時代(907—925年)的西蜀。這見載於《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和《道門科範》等典籍。道情正是在步虛辭(或言步虛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入宋以後的遊方道士(或稱雲水道士)爲了便於傳道化齋,遂將辭藻華麗玄妙的步虛辭進行了接近平民化的改造,形成通俗易懂的道情(但在形式上仍保留五言、七言等韻文體)。《西遊記》等四十四回裏孫悟空就在車遲國裏“搖身一變,變做個遊方的雲水全真,在臂上掛着一個水火籃兒,手敲着漁鼓,唱着道情詞。……”明人吳承恩之所以如此描寫,大致因爲道情在當時是一種頗受歡迎的民間說唱藝術。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 裏的張果老和藍采和,也是一持漁鼓、一執簡板的遊方道士的形象。

竹琴本名道琴,它的原生地爲何極有可能是四川?

第二,此竹生在崑崙山

湖南安江漁鼓唱詞雲:漁鼓生來兩節竹,生在崑崙山頂頭。此竹生在高山上,無風無雨綠油油。漢鍾離打馬雲端過,看見此竹生得秀,用斧將竹來砍斷,留下中間丟兩頭。竹兜(根部)落在文王手,造成八卦制千秋。竹尖落在子牙手,渭水河邊把魚鉤。只留中間一尺九,漢鍾離拿來做漁鼓。後來傳與湘子手,韓湘子拿來把行修。後來湘子登仙去,漁鼓簡板一齊丟。丟在四川小羅州……餘家拿來天下游。在這裏,崑崙山應該是特指四川或四川周邊大竹蔥籠的高山,如邛崍山、大巴山等。神話傳說(如《山海經》)中的崑崙山,實非一地,誠如清人畢沅所云:“是崑崙者,高山皆得名之。”上述唱段,乃屬道士講唱前每每必作的一段公式化交待引子,即開場白。它說明在遊方道士,及民間藝人中,四川道情之搖籃或發源地的觀念已在代代傳承中深播其間。而這段唱詞又出自他省。則更具說服力。

竹琴本名道琴,它的原生地爲何極有可能是四川? 第2張

第三,獨有四川稱“竹琴”

再以道情的名稱來看,直迄近代已不下數十種,且多以流行地區定名,如浙江的溫州道情,山西的洪 趙道情,江西的南康古文、於都古文。還有稱漁鼓的,如山東漁鼓、湖北漁鼓、湖南漁鼓。另有稱月弦(如湖南)、稱墜子(如河南)的。但以道情的主要樂器即漁鼓、簡板的材料本體--竹(漁鼓即道筒,系以竹筒蒙以魚皮或者豬、羊的護心皮;簡板則是由兩條竹片組成)來命名者,則獨有四川,稱“竹琴”。這種對作爲說唱藝術之一的道情的另一屬別--竹文藝(又從屬於竹文化範疇)的絕妙演繹,是綿遠深厚的四川竹崇拜--竹文化氛圍薰陶、作用的結 果。這個結果同時也即在提示:在竹崇拜--竹文化的氛圍裏首先誕生出作爲竹文藝一支的道情,乃是順理成章、 水到渠成的事情。不過,據現有資料來看,道情擁有“竹琴”的異稱,當系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的事。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所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載李生春《丹崖元夜春燈謠》有“又有一對雲車扶,竹琴羌笛聲調粗”句--這大致是對“竹琴”之稱的最早記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