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成語典故 > 成語“一目十行”出自哪裏?又有什麼典故呢?

成語“一目十行”出自哪裏?又有什麼典故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目十行的成語出處】

《梁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

宋·劉克莊《雜記六言五首》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釋義:意思是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一目十行的成語故事】

南朝梁武帝非常愛好文學,他的第三個兒子蕭綱,從小聰明伶俐,四歲開始識字讀書,到六歲時,已經會寫文章了。

成語“一目十行”出自哪裏?又有什麼典故呢?

兒子這麼好學,梁武帝當然很高興。有一次,他特地把蕭綱叫來要他做一篇文章,考考他。蕭綱毫不怯場,不慌不忙地提筆就寫。不一會兒,寫成了一篇聲韻和諧、辭藻華麗的駢文。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這孩子呀,真是我們蕭家的東阿王!”東阿王是三國時文學家曹植的封號,他以才思敏捷着稱。隨着年齡的增長,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閱讀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讀書的速度驚人,能夠“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讀通十行的內容,而且記憶力超強。

成語“一目十行”出自哪裏?又有什麼典故呢? 第2張

蕭綱的文才很好,但因爲長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文字輕靡(mǐ)濃豔,被後人稱爲“宮體”。

二十八歲那年,蕭綱被立爲太子。公元549年,蕭綱即位,這就是梁簡文帝。可惜的是,兩年之後,他就被叛軍用毒酒害死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