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成語典故 > 成語“膾炙人口”是什麼意思?背後有什麼典故?

成語“膾炙人口”是什麼意思?背後有什麼典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解釋成語“膾炙人口”?有什麼典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 膾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釋】: 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讚和傳訟。

成語“膾炙人口”是什麼意思?背後有什麼典故?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是從《孟子·盡心下》記載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來的: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孝子。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後,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此事被儒家傳爲美談。

成語“膾炙人口”是什麼意思?背後有什麼典故? 第2張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樣東西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公孫丑說:那麼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爲什麼父親死後,曾參只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後,曾參會繼續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根據以上記載,後人引申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比喻人人讚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