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唐代李賀之古悠悠行鑑賞,這首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唐代李賀之古悠悠行鑑賞,這首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悠悠行【唐代】李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

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

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消。

唐代李賀之古悠悠行鑑賞,這首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李賀常常用他的詩歌去探究宇宙的奧祕,人生的真諦,寫下了一曲曲帶有哲理意味的詠歎調。這首《古悠悠行》就是這樣的作品。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這兩句雖然很簡短,但卻是經過高度濃縮寫出來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詩句。這兩句用粗線條勾畫了一幅綿延無盡的時間和廣袤無限的空間背景。“千歲”句表面上雖然只是指時間,“千歲”,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裏像一陣風那樣飄忽而過。但是“千歲”又不僅僅是指時間,也指千歲之內的一切事物。這千歲內的人、事、物,也和時間一樣隨風飄蕩而逝,無影無蹤了。詩的前四句是說,日入西山,夜色深遠,晝夜循環,今古如此,無有窮盡,本是大自然的規律;即使是千歲之久,在歷史的發展中,亦如風飄之疾速,匆忽即逝。詩人此種感系,曾在許多篇什中抒發,如“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浩歌》)。以仙人比凡人,足見年命之短促。但日月遞更、今古無盡的道理,聯繫實際,並不是人人都能悟得。

這是前面四句蘊含的無比深厚的內容。這當中有詩人在時間消逝時心靈顫震的音符,有悠遠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背景。“千歲隨風飄”一句又帶起了下面四句。

詩的後四句,則進一步寫大自然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求仙不老,終難實現。君不見海沙雖細,經年變化,也可以長大爲石。詩人在《夢天》中曾寫道:“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人間的滄海桑田之變,猶如千年走馬,說的是變化迅速。海沙成石說的是變化巨大。日久天長,人間萬物都會發生變遷。秦王石橋,羣魚吹沫;漢武銅柱,流光銷磨,至今已不復存在。這說明代更年遠,必然發生陵谷之變,此爲萬物消長的常理。看來“莫高如秦橋,而魚沫可吹;莫堅如銅柱,而流浪可消。是知世間未有久而不化之事。誰謂長生真可致乎?”(姚文燮《昌谷集註》)

唐代李賀之古悠悠行鑑賞,這首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第2張

此詩通篇富於哲理,充滿理趣,不生枝蔓,純乎理喻,這在李賀詩中是罕見的。在結構筆法上,先寫日月如梭,反覆更替,流光迅速,無有終期,是爲不變之道;再寫海沙變石,魚沫吹橋,流光消柱,無法阻止,是爲萬變之理。變與不變,對比寫來,深化主題,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量。

李賀善解樂府遺法,“設色濃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於撰語,渾於用意。”(毛馳黃《詩辯坻》)這正是此詩的特點。設色濃妙如“魚沫吹橋”;刻於撰語如“空光流浪”(形容時光);渾於用意如“銅柱年消”;而寓詞旨於篇外者,則是詩中不言當朝惑於神仙之風,但句句對如此時弊隱含深刺。詩人處於元和政治混亂之時,爲防不測,不得不深自弢晦,或藏孤憤之思於片章短什,或設弦外之音,感諷誹怨,還應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