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一》姜夔所作,描繪了沿途所見的幽雅景緻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一》姜夔所作,描繪了沿途所見的幽雅景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時期文學家、音樂家,終生沒有入仕爲官。姜夔精通音律、書法、詩詞、散文,是繼蘇軾之後難得一見的藝術全才。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姜夔所作的《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一》吧。

南宋的文學史上,兩位詞人不得不提,一位是辛棄疾,另一位便是姜夔。辛棄疾的一生挑燈看劍,戎馬詞酒,豪邁瀟灑。而姜夔,一生窮困潦倒,從未入仕。六十歲的辛棄疾飲酒感嘆想要繼續爲國效力。六十歲的姜夔老無所依,爲了口糧拖着殘破的軀殼奔波勞苦。

姜夔於公元1154年出生在饒州鄱陽之地,也就是現如今的江西省鄱陽,那時姜夔之父爲小官員,姜夔也算得上爲官宦子弟,生活清貧但還閒趣。不料姜夔還很年幼時其父便病逝,家中失去經濟支助的姜夔便只能隨着姐姐到其姐夫家生活,這年的姜夔方纔14歲。姜夔便在漢川縣山陽村生活了長達20年的時間,在這裏度過他的青春時光,在這裏有了他的滿懷壯志,在這裏留下不少文學創作。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一》姜夔所作,描繪了沿途所見的幽雅景緻

淳熙三年(1176),二十二歲的姜夔,過維揚,歷湖湘,旅食於江淮一帶。十年後,姜夔在長沙結識了蕭德藻,蕭氏很賞識他的文才,將侄女許嫁於他,並且攜其同往浙江湖州,卜居於苕溪弁山的白石洞下,友人潘檉遂稱姜夔爲“白石道人”。在此期間,蕭德藻介紹他到杭州向楊萬里請教詩學,後又經由楊萬里的舉薦,姜夔前往蘇州石湖拜謁范成大,兩人互相唱和,結成了忘年之交。

石湖,太湖的一個分支,位於蘇州和吳江之間,是著名的風景區。范成大晚年退居於此,盡享江南水鄉之美,也用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栩栩如生地描摹出農村耕織的圖景。紹熙二年(1191),姜夔冒着冬雪,趕赴范成大的石湖別墅作客,住了一個多月,直到除夕之夜才乘舟返回苕溪,途中寫作了《除夜自石湖歸苕溪》組詩十首。

其中第一首是這樣寫的:

細草穿沙雪半消,

吳宮煙冷水迢迢。

梅花竹裏無人見,

一夜吹香過石橋。

意思是說:“一條小溪清悠悠地流向遠方,遠處的吳宮籠在一片淡淡的寒煙之中。雖然是蕭索冷漠的冬季,大地卻已微微透出春天的氣息。積雪已漸漸地消融,顯露出鬆軟溼潤的沙地,沙地裏鑽出了點點細細的草芽。竹枝上殘雪猶在,掩映着寒風裏悄悄開放的梅花。一位夜歸的遊子行走在梅林竹叢之中,除夕的夜晚,路上寂靜無人,唯有梅花的幽香在夜空中輕飄,伴他走過村前的石橋。”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一》姜夔所作,描繪了沿途所見的幽雅景緻 第2張

這首詩平易淺顯,韻味華美。作者用極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寫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時,沿途所見的幽雅景緻。當時,作者在除夕的晚上,與好友分手,興高采烈地乘船歸回居地,心情是比較歡快的。因此,所作的詩也比較輕鬆活潑。

首句“細草穿沙雪半消”,點明時間是在除夕,除夕是將春未春的時候,江南的春天來得特別早,所以眼前已是殘雪半消,細草露頭。

第二句“吳宮煙冷水迢迢”是寫遠景。詩由自然景色中融進人事,寫吳王宮殿的舊址上,只有冷漠的煙霧繚繞,在景中暗寓世事不常、人間滄桑之感。

第三句“梅花竹裏無人見”轉寫眼前。“無人”表明周遭之靜謐、境界之清幽,而此時的梅更顯品格,遺世而獨立。

第四句以“一夜吹香過石橋”作結。“一夜吹香”暗寫梅,梅樹被竹林遮蔽,但梅之淡雅幽香不會被掩蓋,這飄散遐遠的縹緲香氣更襯出景之靜寂、梅之清高。梅本爲主景,但詩人以虛筆寫之,構思高妙,恰得其神韻,盡洗鉛華,蕭散自得。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一》姜夔所作,描繪了沿途所見的幽雅景緻 第3張

這首詩寫了很多景物:細草、沙地、吳宮、煙水、梅花、竹叢、石橋,建構出一個幽冷、 蕭索 、縹緲的世界,人的靈魂似乎隨着迢迢的流水、飄浮的暗香徜徉。寫梅花遺貌得神,畫圖難足。清劉熙載《藝概》雲:“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 在花則梅也。”此詩寫梅亦如是。結句暢達悠揚。清幽冷寂的氛圍中,愈能體味姜夔何以“ 體貌清瑩,望之若神仙中人”(張羽《白石道人傳》)。

姜夔《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詩,是其藝術風格成熟階段所作,“以小見大”“浚冷色調”“含蓄蘊藉”等特色具見這十首詩中,在文壇享有非常高的聲譽,特別是楊萬里給的“裁雲縫霧之妙思,敲玉之奇聲”評價,姜夔有了一個特殊而響亮的文化名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