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王士禎《雨後觀音門渡江》:此詩體現了神韻派詩的特點

王士禎《雨後觀音門渡江》:此詩體現了神韻派詩的特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爲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爲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爲“清秀李於麟”,然傳其衣鉢者不少。好爲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王士禎的《雨後觀音門渡江》,一起來看看吧!

王士禎《雨後觀音門渡江》:此詩體現了神韻派詩的特點

雨後觀音門渡江

王士禎〔清代〕

飽掛輕帆趁暮晴,寒江依約落潮平。

吳山帶雨參差沒,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傳麾扇渡,踏歌終怨石頭城。

南朝無限傷心史,惆悵秦淮玉笛聲。

詩的前四句,寫了詩人渡江時見到的晚景,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山是“參差沒”,火是“次第生”,處處體現“暮晴”的特點。

詩的後四句觸景生情,抒發自己對南朝史事的感慨,詩中的“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前兩句詩相對照,一句讚頌名士顧榮平叛有功,後一句寫南朝的滅亡,從而流露出對南京亡國的傷感,後兩句詩,詩人運用典故“秦淮玉笛聲”來寫南朝滅亡的傷心史,不能不使人惆悵,在秦淮河上,又聽到用笛子伴奏,像是又唱起《玉樹後庭花》。這裏詩人借寫南朝陳後主荒淫亡國的許多傷心事,來怨恨朝廷不引以爲戒,致使國破家亡的感慨。

王士禎《雨後觀音門渡江》:此詩體現了神韻派詩的特點 第2張

詩詞在藝術手法上,用詞精煉真切,動景出神入化,體現了神韻派詩的特點。給人一種詩中有畫的感覺。另一個特點是運用典故,意寓含蓄,耐人尋味。詩人詠懷古蹟,提到了“怨”,是因爲什麼怨,詩人寫得非常含蓄,特別是最後一個典故“秦淮玉笛聲”道出了作者詠史的原因,抒寫亡國的緣由,可這也是含蓄的,略顯深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