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曹操的《求賢令》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曹操的《求賢令》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的《求賢令》用了什麼寫作手法?這篇文章,寫得起伏交幻,感情如層巒疊嶂,行文似游龍戲水,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這雖然也是一篇政策性極強的文章,但由於曹操求賢心切,字裏行間,交織着深沉的感情,文辭懇切,語言淳樸率直。

文章開頭從大處着眼,縱談自古以來,“受命及中興之君"成功之道莫不都是得力於“賢人君子"的“共治”。但因“上之人"往往不善於識別賢才,以致“賢人君子”有時就在附近,也沒有發現。這就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要得賢,首先必須識賢。

文章第二段從泛泛而談轉入有針對性的議論,並提出“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爲了闡明提出這個方針的思想依據,他先原文照引了孔夫子的一段話,用孟公綽宜做什麼什麼和不宜做什麼,來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曹操的《求賢令》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接着又列舉了三樁歷史事實來證明“唯纔是舉”方針的正確性:齊桓公善於用人,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周文王賞識姜尚,完成了滅紂興周大事業,陳平得魏無知推薦,爲劉邦幹出一番大事。在這個層次中,筆墨經濟而傳神。對於歷史人物、事件,因爲是人所共知的事,所以並不作細微末節的闡述。而只是擇其大端,要言不煩的勾勒點染,並有機地融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簡要的文字中,隨着感情的起伏,句式也錯綜變化。

對孟公綽優缺點的評論,雖只是孔子的推測,但反映的卻是用人政策的重大基本原則:揚長避短。所以引用了原文,顯得嚴肅莊重。齊桓公是曹操所欽佩的,所以用了感嘆句。而感嘆之中又略含不需回答的反問口氣,好像在自省,顯得堅定有力,是作者內心激情的迸發。垂釣渭濱的姜尚,未遇魏無知的陳平,則是作者所要索求的人物,所以用了虛擬句,顯得婉轉、謙虛,富於情味,是作者內心激情的含蓄流露。

文章第三段以“吾得而用之”結語,點出舉賢的目的,照應開頭,開國中興的雄心異志躍然紙上。“用世"的目的,對懷才不遇之士更具吸引力

這篇令文,沒有官方那種庸俗的氣息。全文寫的灑脫清峻,不加雕彩,說事言理,明自如話,於細細評說、反詰疑問中隱含着作者對賢才的一片誠摯渴求之心。文章雖短,但事理完備。

這篇令文雖不注重辭采藻飾,讀來卻饒有風味,因爲這篇文章用詞形象貼切,比喻生動恰當。如運用姜尚、陳平事,沒有更多地鋪敘,而是以事出論,巧妙地將歷史事實與人才標準統一起來,借史證己,以己說史。這種寫法,既增強了令文的說服力,又使應用文字平添了一種文學意味;既容易使臣僚從歷史中來體悟現實,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賢標準有堅實的歷史基礎,可謂小中有大,實中有虛。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