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出身貧寒的韓愈,爲何以干謁之文爲恥?

出身貧寒的韓愈,爲何以干謁之文爲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愈出身貧寒,於他而言,讀書做官不只爲實現“致君堯舜”的遠大抱負,也爲改善家族生計。貞元二年(786年),19歲的他開始參加科考,接連三次折戟而歸,直到公元791年才成爲進士。但要得到實際官職,還需通過吏部考試,他又是屢戰屢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這時他才意識到,可能是自己文章的“古文”習氣不符合推崇“時文”的主考官的口味,於是他違心學起“俗下文字”的駢體文。這對“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來說,無疑是種恥辱。但即使如此也沒給他帶來好運,於是他又將失敗歸咎於“干謁不力”。那段時間,他給很多達官貴人寫過吹牛拍馬、祈求賞飯的文章,如著名的《三上宰相書》《應科目與時人書》等。

但他的內心矛盾而苦悶,爲在其中找到平衡,他不得不煞費苦心地字斟句酌,在求官的同時保留一點自尊,所以他的干謁之文有個獨特的現象:既搖尾乞憐又自命不凡,反覆強調失去像自己這樣的人才是朝廷莫大的損失,甚至將自己比作天池之畔的怪物、豐山之巔的大鐘,只因無人賞識而暫時埋沒。

雖然韓愈後來終身都以那些干謁之文爲恥,但仍屢受詬病,比如素來忠厚的司馬光就曾刻薄地說:“觀其(韓愈)文,知其志,其汲汲於富貴,慼慼於貧賤如此。”當時干謁成風,而世人之所以對韓愈如此苛責,還是因爲將他看作道統的象徵,不能忍受某個時代集體信仰的崩塌。

出身貧寒的韓愈,爲何以干謁之文爲恥?

爲了生活,他一邊準備考試,一邊繼續幹謁,同時到地方節帥府中就職以養家餬口。他甚至羨慕“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因爲顏回雖窮卻有聖人之道作爲精神寄託,他卻只能寫文自娛。那時他想過隱居,但還是爲了家人而繼續面對泥濘的現實。

公元802年,35歲的韓愈終於時來運轉,被舉薦爲國子監四門博士,後來不斷升遷。對於突如其來的好運,他自稱是因文名日盛,其實恐怕與他曾干謁京兆尹李實不無關係。李實貪婪殘暴、官聲不佳,韓愈卻在文中誇他“赤心事上,憂國如家”,並表示願隨其左右。但就在這年,李實謊報京城旱災以致朝廷賑濟不能落實,韓愈上疏說明真相,遭到貶黜,三年後纔回京復職。可見在大是大非面前,韓愈還是很有原則的。

官運亨通的同時,爲人寫墓誌銘成了韓愈發家致富的副業。其實憑本事賺稿費並不丟人,問題在於他有時會爲墓主刻意“洗白”,比如河南府尹杜兼兇殘嗜殺,因嫌京官俸祿低而請求“下基層”,意欲搜刮地方油水,韓愈卻說他是因品行端正、政績優良而被派到地方去爲百姓服務的,爲達“下放”目的甚至不惜犯些小錯。

出身貧寒的韓愈,爲何以干謁之文爲恥? 第2張

就這樣,韓愈徹底“鹹魚翻身”,在長安置了豪宅,並作一首五言長詩《示兒》來描述新居環境之好。此詩格調不高,連向來膜拜韓愈的蘇軾也有微詞,“退之《示兒》所示,皆利祿事也!”

韓愈在文壇、政壇頗有作爲,死因卻有些不體面—因沉迷聲色而服食硫黃。即使有這些不光彩的地方,仍不影響世人對他的敬仰,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宋神宗封他爲“昌黎伯”並配享孔廟—史上得此殊榮的人屈指可數,而“百代文宗”韓愈值得。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