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爲什麼韓非子師從儒家,最後他變成了法家?

爲什麼韓非子師從儒家,最後他變成了法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戰國時期韓非子的故事。

在孔子的傳人中,一派傳承了孔子的內聖的思想,這個人就是孟子,而另外一派繼承了孔子的外王的思想,這個人就是戰國末期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後一個大師荀子

在說韓非子之前,我們很有必要說說孟子和荀子關於人性的主張,因爲正是建立在人性論的不同的基礎上,才產生了孟子與荀子之間思想的不同。

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人性善並進行系統論證的哲學家。孟子認爲,人的內心天然地存在着四種善端,分別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等,對應着人的仁義禮智等四種心。孟子認爲,人性本性是善的,所以人可以爲善,只要我們能好好地保持好內心的善端,不讓他丟掉,就能做一個仁人,所以孟子說人皆可以爲堯舜。所以,孟子主張提升內心的道德,以此達到內聖的目的。

爲什麼韓非子師從儒家,最後他變成了法家?

而荀子與孟子的思想完全相反。荀子認爲人性是惡的。因爲人是有生存慾望的,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一旦不加限制,人的慾望就會無限膨脹,人就會做各種各樣的壞事出來。但荀子認爲,人性的惡可以通過後天的改造而發生改變,這個改造就是禮,就是社會秩序,只要用一定的嚴格的社會秩序要規範人的行爲,那麼人就能變好,因此荀子和孟子走出了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他說塗之人可以爲禹。

從孟子與荀子關於人性的理論的不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孟子主張個人心靈的修煉,屬於內聖派,而荀子主張加強社會控制,主張用禮來規範人的行爲。這個禮,其實就是社會的強制力量,在荀子這裏,禮其實已經距離法很近了。所以,我們說,在荀子的儒家思想中,其實早已經蘊含了法家的思想。

荀子有兩個最著名的弟子,一個是韓非子,一個是李斯,這兩個弟子都沒有成爲儒家的傳人,相反,韓非子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李斯,沒有成爲法家的理論家,而是成了法家思想的具體踐行者,他制定了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的幾乎所有的規章制度,將法家思想治國推向了高峯。

韓非師從荀子,但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這個法術的術,其實來自於法家思想家申不害的思想,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爲“術”。而法,這是來自於著名法家的思想家改革家商鞅的理論。這兩種理論統稱“刑名”,所以稱爲“刑名法術之學”。

另外,我們發現韓非子非常崇尚老子的學說,他專門寫了專著解釋老子的學說,他思想中有老子的清簡無爲,君臣自正的思想。所以,韓非子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思想,從而成爲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一部分是建立在管子、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基礎上的,但是他的理論的根源,卻是來自於荀子的性惡論,來自於荀子的禮的思想。

爲什麼韓非子師從儒家,最後他變成了法家? 第2張

荀子認爲人性是惡的,對利益充滿了天然的追逐,而韓非子這認爲,人性是自私的,只要有利益,人性中對利益的追求的慾望,就會被激發出來。韓非子在荀子思想的基礎上,認爲,民衆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衆,施刑于民,纔可“禁奸於未萌”。因此他認爲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韓非子的法,其實就是荀子的禮的另外一種說法而已。

這就不難理解,爲何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教出來的兩個弟子,韓非子和李斯,卻成爲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實踐者的原因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