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爲什麼說白居易是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爲什麼說白居易是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唐朝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父親原先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後爲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破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白了。

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祕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四年,與元稹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這些詩使他受到權貴們的切齒痛恨。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白居易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爲,於是他被貶謫爲江州刺史。

爲什麼說白居易是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羣的幫助,白居易才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當時朝中混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任蘇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70歲時致仕。晚年他仍然勤於政事,做了不少有益於民的好事,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

白居易所生活的70多年裏,正是安史之亂後各種矛盾衝突急劇發展的時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時期。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在白居易詩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他指出:“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認爲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的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當時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鍼砭作用。

白居易主張詩歌創作避免艱澀華豔,應當質樸易懂,人人能誦。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這裏的“質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

爲什麼說白居易是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第2張

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纔算達到了極致。白居易在他的詩歌創作實踐中,也始終堅持這一原則,他的詩在當時流傳極廣,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以至於少兒老嫗都能隨口吟誦。正如宣宗李忱所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的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啓示。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受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今存白居易詩近3000餘首,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著有《白氏長慶集》71卷。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等相比,白居易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