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姓氏文化 > 余姓的起源 傳統百家姓中余姓的起源是什麼?

余姓的起源 傳統百家姓中余姓的起源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余姓的起源:余姓的始祖是出自黃帝的長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大禹王。余姓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於帝王賜姓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傳夏禹之後有餘氏”。按史書的記載,大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啓,賜姓爲姒,繼禹而爲夏朝天子。次子宰,被封爲顯。三子空,又名罕,被封爲餘度王,其後代相傳爲餘氏。餘氏是大禹之後,大禹的裔孫,夏代的中興皇帝少康,有一位庶子無餘,被封爲越王,他的子孫就以(王父字爲氏)而姓了餘。餘氏的出於皇帝的一支血統源流,卻是絕對可以肯定的。大禹之妻是塗山之女,大禹賜小兒子爲餘氏,有紀念妻子之意。

在上古時代,“餘”字與“塗”字通假。姒罕的後裔子孫,以先祖賜姓爲氏,稱餘氏,讀音作xú(ㄒㄩˊ),是非常古早的行姓氏之一。傳說,至殷商末期,餘氏家族是姬姓周族人的主要敵對勢力之一,顯然姒姓餘氏之源要早於姬姓餘氏。本書按:塗山有三:一是古塗山國所在地,即懷遠塗山;二爲古越塗山,即紹興塗山;三爲巴蜀塗山,即重慶塗山。

本書考證,大禹之妻爲塗山人,其故地在古塗山國,即今安徽省懷遠縣的塗山,非紹興塗山,亦非重慶塗山。仔細研究先秦時期吳越文化的主要史籍之一《越絕書》,其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記載:“塗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關於《越絕書》的作者,史來有東漢會稽吳君高(吳平)、春秋子貢、春秋伍子胥、無名氏、東漢袁康等紛說,至今無定論,但其最終成書時間的兩漢時期,則可大致確定。在《越絕書》中所敘述的禹妻故地塗山,明確指出在“去縣五十里。”這是一個絕不可忽略的人文地理要點。懷遠塗山說有《呂氏春秋》的記載,時間最早,且此書還記有江淮民俗與“實始作爲商音”的“候人兮猗”爲證,證據最爲確鑿。

余姓的起源 傳統百家姓中余姓的起源是什麼?

重慶,是戰國末期徐夷族人遷徙巴山後,將大禹故事帶至重慶地區的,略過不論。紹興,古稱會稽,是爲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所設會稽郡治所在地,始稱會稽縣,是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陳國永定年間(公元557~559年)。會稽山距舊會稽縣不到十三公里,距後來的紹興縣不到七公里。人文地理要素不符。

浙江省紹興市東南六公里處的會稽山在遠古時期稱作塗山,是大禹安葬的地方,非其妻故地。懷遠,爲原始社會的唐、虞時代古塗山國所在地,位於今安徽省蚌埠市,春秋時期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都自丹陽遷郢後即稱縣制,設縣公管轄,是中國最早的建制縣之一。

塗山,亦稱當塗山、東山,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淮河東岸,與荊山隔河相峙,距離懷遠縣舊城二十四公里。塗山最高峯爲鳳凰頂,海拔338.72米,禹王宮就建於塗山絕頂之上。完全符合《越絕書》中記載的人文地理要素。據說,塗山原來是一座完整的山,大禹在治水時將山一劈爲二,讓淮河水改道,變成由南往北流。塗山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會諸侯的地方。在塗山上有蘇東坡曾譽爲“天下第七泉”——白乳泉,泉水清冽,以之煮茶滿杯不溢。滿山皆石榴,春來芽發,漫山暗紅;夏季榴花似火,山輝川媚,無限風光.

秦漢時期,各支系羌人從河湟一帶地區逐漸遷徒到溫暖的岷江,這裏羣山環繞,植被豐茂,清新自然,走獸衆多,是安居的好地方。余姓羌人先祖也隨之來到岷江上游理縣筆架山下的龍窩寨,在峭峯插漢多陰谷的岷江源谷地中開闢自己的生存之所,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綿傳至今。

乾隆十八年(1763年)實行改土歸流,在理番廳設“五屯”,置九子屯,設守備、千總、把總等職,屯守備衙門在九子村龍窩寨。轄10寨,東與通化裏三岔溝山樑爲界,南與雜谷河爲界,北與孟屯溝爲界。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羌兵以強悍勇猛、勇猛如虎、英勇善戰著稱。

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英軍艦先後侵犯廣東、福建不遂,轉戰浙江,7月攻陷定海。8月抵達天津白河口,清廷驚慌失措。同年12月26日,理番屯兵奉調,參加了保衛珠江口西寧炮臺的戰鬥,英軍數百人無一存者。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4月),英內閣會議否決《廣州條約》,改派璞鼎查爲侵華全權代表。8月,璞鼎查率軍艦26艘侵華軍3500人從香港沿海北上,攻佔廈門鼓浪嶼,10月攻佔定海、鎮海、寧波。羌屯兵等奉調出徵,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春抵達浙江前線。利用湖沼地形,與手持快搶的英軍作戰,斬獲頗衆,首戰告捷。反攻鎮海之戰,300屯兵爲先鋒,攻奪招寶山,屯兵猱開而上,攻入威遠城。在寧鎮之戰中,屯兵作戰驍勇,可歌可泣。

筆架山下雲朵上的龍窩羌寨建築技藝精湛,猶如天邊晚霞中一塊飄逸的彩雲,在清風的吹拂下魔幻般變換着自己的身影。沿着羌寨小道,從高處向羌寨俯視而望,先祖猶如靜臥的睡龍,守護着龍窩羌寨,守護着美麗祥和的這片熱土,守護着子孫後代。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聰明的智慧、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演繹着羌民族對生命真諦的深深不惜追求。

雲朵上的龍窩寨這座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羌寨,印着祖先的足跡,唱着代代相傳的歌謠,伴隨着悠悠的羌笛聲在這片岷江河谷的幽情谷地裏,仍保留着純正濃郁的民風民俗,清醇的“咂酒”,傳統的"金鍋銀"、豬膘、蕎麪攪團、洋芋餈粑、“八袋子”.......,動人的羌寨山歌,飄散着濃濃的遠古民族氣息,遠映着余姓祖先們勤勞的身影。

龍窩主產玉米、小麥、青稞、蕎麥、洋芋、豆類等,經濟林果以蘋果、花椒、核桃等爲主,蘋果金黃髮亮、芳香四溢、色澤紅潤、鮮豔可口。花椒顆粒大,色澤紅潤,肉厚味純芳香,醇麻可口。核桃味香、殼薄易碎、油脂豐富而不膩。

余姓在宋代編寫的《百家姓》中排在第90位,在當今中國姓氏中名列51位.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