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時代嬌兒趙匡胤對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趙匡胤是怎麼死的?

時代嬌兒趙匡胤對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趙匡胤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代嬌兒趙匡胤對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趙匡胤是怎麼死的?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悲慘的帝王,他們或許文武雙全,但是最後卻結局悽慘,今天我們說的趙匡胤一生堪稱傳奇,最後卻死因不明。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爲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爲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爲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時代嬌兒趙匡胤對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趙匡胤是怎麼死的?

公元960年,後周的殿前檢點趙匡胤踢開那僅有七歲的侄皇帝,自己披上皇袍。建立宋朝後,爲傳承、鞏固家天下計,首創“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演變模式,把握有重兵之權的將領全部解職。

一方面鼓勵他們“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另一方面倡導和表彰沉湎隱逸之風。有最高帝王的教誨和示範,再加上老莊之學和佛學禪理早已流行於世,何愁不迎來明日復明日、今昔是何年的歲月?

武將們熱衷在酒池肉林中們養妾成風,沉湎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境地,文人士大夫們洋洋得意在勾欄瓦肆中和歌伎名伶們填詞作曲、笙歌笛舞、唱酬做答、顛鸞倒鳳。

宋詞有中國歷史上脂粉氣息最濃的詞曲,以柳永爲代表的文人們在燈紅酒綠的忘憂鄉夢遊國裏,把這種氣息詮釋到了極致: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爲賦新詞強說愁。最典型的詮釋了這個雖然偏安卻始終浸淫在燈紅酒綠的王朝繁榮的景象。趙匡胤幾杯美酒加勸誡,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歷朝武將專軍篡權的難題,被譽爲“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爲千古佳話。

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出身,卻極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時代嬌兒趙匡胤對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趙匡胤是怎麼死的? 第2張

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時常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麼長處和才能,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讀書提高自己。

最高統治者以身作則,舉國上行下效。宋太祖爲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儘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趙匡胤通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的“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一舉剷平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

宋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崇士大夫,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爲我國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之譽,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稱的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時代嬌兒趙匡胤對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趙匡胤是怎麼死的? 第3張

與歷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創建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峯,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因此,儘管宋朝300年的基業中,對外長期積弱,但在民間卻享有盛譽,並對後世歷代產生深遠影響。

趙匡胤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才能,其武功也非比尋常,他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在成爲職業軍官之前,趙匡胤闖蕩江湖,行俠仗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俠。他大概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俠客出身的皇帝。

關於他的武功,水滸傳上第一回就說了:一根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這身功夫着實了得!

趙匡胤的武功基礎應該是家傳,他青年時期所處的正好是五代十國的亂世,就在這種亂世中,趙匡胤就是憑他的武功,累積軍功,一步一步爬升到了能影響時代的位置上。

宋史上說:“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世宗尹京,轉開封府馬直軍使。世宗即位,復典禁兵。……還,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還,拜殿前都指揮使,尋拜定國軍節度使。……還,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殿前都指揮使。……五年,改忠武軍節度使。……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文中的“還”是指打完仗回來,看到沒,每次打完仗就升官,一路從基層的軍官升到了節度使、太尉,這已經是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的重職了,可以說基本上靠的全是打仗。

而且,相傳趙匡胤還自創了兩門武功:太祖長拳、太祖盤龍棍。

太祖長拳,“中國六大名拳”之一。《天龍八部》中,聚賢莊大戰,喬幫主就是靠這一路拳法迎戰武林羣豪。

盤龍棍呢,又叫“大小盤龍棍”,一長一短兩根棍接起來的,這在評書裏叫“軟中硬的傢伙”,殺傷力最大,而且不好練,因爲容易打着自己。盤龍棍就是雙截棍的前身,趙匡胤就是靠這路棍法,“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掃平天下的節奏啊。

不但靠個人武勇身登高位,而且還能自創武術流傳後世,這簡直就是武學宗師了。

公元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正值55歲盛年的趙匡胤突然死亡,關於趙匡胤的死因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正常死亡。據說是太后留有旨意,因爲他們弟兄倆從小生死患難,共同打下了江山,太后臨死時讓其將皇位傳給他的弟弟。但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當的皇帝,他打江山的經歷並不辛苦,這在史書中是有詳細記載的。所以,這種說法看起來合情合理,但也不可大信。

另一版本是民間神話傳說。傳說他們是天上的日月童子,上天本來是要月童(趙匡義)下凡的,但他到南天門一年下界的非常混亂(時值五代十六國時期),怕自己收拾不了,便邀請日童(趙匡胤)一塊下凡,答應輪流做皇帝。日童說我下去怎麼回來呀,月童說我用竹籤送你上來。後來,據說趙匡胤病重的時候,一直不嚥氣,趙匡義便用竹籤將他捅死,然後自己便當上了皇帝。至今北方喪事上大量使用竹子,包括花圈的骨架、喪棒等都必須用竹子做,這大概也是從這兒來的吧。這個傳說其實是說,趙匡胤是被其弟趙匡義害死的,只是人們不願否認皇帝是真龍天子,所以才編了這麼一段神話故事,但至少是相信趙匡胤是被其弟趙匡義害死的。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因有很多說法,但到底是怎麼死的至今仍是個迷。從歷史角度,上述第一種說法似爲合理,因爲史書沒有記載當時有過宮廷政變。

時代嬌兒趙匡胤對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趙匡胤是怎麼死的? 第4張

趙匡胤死後,他的後代都怎麼樣了呢?

趙匡胤一生共有四個兒子六個女兒。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很小時候就夭折了,所以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後來到了宋徽宗時期,分別追封二人爲滕王和舒王。六個女兒中的申國公主、成國公主、永國公主早夭。另外三個是魏國大長公主、魯國大長公主、陳國大長公主,三人分別下嫁給了左衛將軍王承衍、左衛將軍石保吉、右衛將軍魏咸信。簡單的介紹完次要人物,接下來我們重點說說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

次子趙德昭出生於951年,其性格沉着冷靜,喜怒不形於色。趙匡胤爲了讓兒子能夠多多歷練,並沒有直接給他封王,而是讓他相繼擔任了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務。不過趙匡胤可能想不到,自己會在盛年突然早逝。趙匡胤死時,趙德昭已經25歲,但依然沒有被冊封爲親王,這也使得他在突然來臨的政治鬥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趙光義登基稱帝后,趙德昭才被冊封爲武功郡王。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駕親征攻打幽州。一日夜裏,宋軍遭到偷襲,軍中大亂。當時許多將士都打探不到宋太宗的下落,以爲其已遭遇不測,於是有人建議擁立趙德昭爲皇帝。後來宋太宗及時出現,這個建議自然就沒了下文,但宋太宗卻對此事耿耿於懷。宋軍班師回朝後,趙德昭提出給此次出征的有功將士給予封賞,宋太宗卻怒斥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趙德昭擔心自己將要遭遇不測,於是回家後自刎而死。宋太宗聞訊後悔不已,追封趙德昭爲魏王,後又改封吳王、越王。

四子趙德芳出生於959年,他的經歷跟其兄長趙德昭頗爲類似,先後擔任過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等職務。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三月,趙德芳病逝,年僅23歲。宋太宗追封趙德芳爲中書令、岐王。後來又贈太師,改追封爲楚王、秦王。

趙德芳共有三子,其後代一直以皇族宗室的身份存在。直到南宋建立後,宋高宗趙構因爲自己沒有子嗣(唯一一個兒子早夭),但又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兄弟的兒子們。於是就收趙德芳的六世孫趙眘(原名趙伯琮)爲養子。1162年,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了趙眘,是爲宋孝宗。由此,宋朝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北宋皇帝除了趙匡胤以外,都是出自宋太宗一脈;南宋皇帝除了趙構以外,都是出自宋太祖一脈。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趙德芳的嫡系子孫。

根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記載宋朝宗室分爲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趙匡胤四弟)支派。

太祖趙匡胤支派分爲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趙德昭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趙德芳支派則遷居如下地區:浙江紹興、富陽漁山、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

趙匡胤一脈的字輩爲: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如今浙江慈溪趙氏正是沿用了這一字輩。

太宗趙光義支派在“靖康之恥”後大部分被虜往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因此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另有少數太宗支派後人在江蘇常熟、江西上饒以及閩粵一帶繁衍。

趙光義一脈的字輩爲: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趙廷美在世時因被太宗懷疑謀奪皇位而被貶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後代外放爲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濟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湖南衡州、四川成都、青城、江西鄱陽等地。

趙廷美一脈的字輩爲: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古、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