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汗國。二十年後的1636年,他兒子皇太極正式建立清朝,追封其父爲“大清太祖武皇帝”,並且爲他編撰《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到了1662年,努爾哈赤的孫子順治帝福臨剛死,輪到他的曾孫康熙帝玄燁即位,因其年齡幼小,由鰲拜、索尼等四名滿洲大臣執政。他們做了一個重大舉措,宣佈將努爾哈赤的諡號,從“武皇帝”改成了“高皇帝“,重新編撰《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清太祖武(高)皇帝:努爾哈赤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在滿清八旗內部,一直實行類似奴隸制的體制,滿洲大臣哪怕封公封侯,也只是皇帝的家奴,在皇帝面前必須自稱“奴才”。皇帝的身後諡號,更是隻有繼任君主纔可以評議的帝國頭等大事,何以鰲拜索尼這幾個奴才卻如此大膽,竟敢利用主子幼年、代理執政的機會,妄議開國君主的尊號,推翻了清朝實際建立人皇太極的決定?

其實,這事正是鰲拜一人的主張,雖然他名義上只排在輔政大臣第四,不及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三人,但通過此事一錘定音,便初步確定了朝政的主導地位,經歷數年專權擅政後,已經是黨羽衆多,專斷朝政,讓康熙帝也覺得他是強奴欺主,終於發動政變,將他除掉。

輔政大臣:鰲拜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第2張

鰲拜專權時的許多弊政,被康熙帝下令革除,可是唯獨他擅改努爾哈赤諡號一事,卻連康熙帝到死亦難以改動,就這樣從此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直至清朝終結。

古代帝王死後,有廟號和諡號來讚揚其生前功業。廟號起自殷商,當時最早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分加於祖和宗。

諡號始於西周,姬昌和姬發生前就以文王、武王爲尊號,死後亦以此爲諡號。而後世演變,自春秋戰國時期,諡號體系已經非常成熟,追溯本源,“文”、“武”也成爲君主的最佳諡號。當時還沒有“高”。

直到漢朝爲了突出開國之君劉邦的偉大,才特意從廟號裏的“高“同時作爲諡號,所謂【諡法無“高”,以爲開國立朝功最高,故特起名焉】。”高“這個諡號從此也更高於“文”和“武”,成爲開國君主的第一等諡號。

從武則天后,唐宋時期皇帝諡號字數越加越多,稱呼不便,因此明清皇帝又以一大串諡號的最後一個“字”,作爲主諡號。比如朱棣的“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主諡號就是“文”,

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後,給努爾哈赤上的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主諡號當然爲”武“。

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第3張

清朝入關後,由攝政王多爾袞主政,在順治帝福臨的名義下,迅速攻取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到順治帝死前的1661年,已經十分天下有其九,只剩臺灣鄭氏、變東十三家、滇緬邊境的李定國部尚在抵抗。

因此吏部尚書孫廷銓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諡爲高皇帝。」當時朝堂羣臣應和,而唯獨剛剛執政的輔臣鰲拜堅決反對。鰲拜一力主政,決定將順治帝諡爲“章皇帝”。

【廷銓發議尊皇太后爲太皇太后,上(康熙帝)所生母爲皇太后,率九卿上請舉大禮疏。及議大行皇帝諡號,廷銓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諡爲高皇帝。」衆皆和之,而輔臣鼇拜持異議,遂定諡章皇帝。時太祖諡武皇帝,故廷銓議如是。時論頗歸之。】——《清史稿·孫廷銓傳》

吏部尚書:孫廷銓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第4張

順治帝到底應該諡爲“高”還是“章”,看似文字之爭,其實反映了清初朝堂深刻的滿官和漢官之爭,更關係到入關以前的“後金—滿清政權“的評價定位。

在孫廷銓這些入關後才投清的漢臣內心看來,努爾哈赤的後金和皇太極的滿清,毫無疑問只是邊疆政權,同時期天啓帝崇禎帝的大明朝纔是中國的正統王朝。

因此「明朝亡於李闖,滿清入關滅李闖,替明朝報君父之仇,遂有天下,得國之正莫過於此」,便是他們心安理得、或說自欺欺人去效忠滿清的理由。

爲收攬人心,鞏固統治,滿清當局入關後,也在相當程度上宣揚這一主張,認爲自己是明朝崇禎帝的繼承者,而絕不承認南明王朝的合法性。

包括讓在盛京就已經登基繼承了皇太極之大清國皇位的順治帝,在北京再舉行一次登基大典,成爲史上罕見的登基兩次的皇帝;

包括不但給崇禎帝發喪禮葬,而且順治帝還曾在崇禎帝陵墓前大哭,連喊“大哥、大哥”。通過嘴上認崇禎帝爲兄長的形式,讓漢臣們恍然間當真以爲他是“兄終弟及”,得來的天下。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第5張

孫廷銓奏疏中讚譽順治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諡爲高皇帝」,其實就是通過“高皇帝”這個諡號,希望將順治帝定位爲大清皇朝的真正開國君主,寫入史冊

而對順治帝親政後,推行漢化、信用漢臣,削減滿蒙八旗勳貴權勢的種種舉措,他母后孝莊太后也好、衆滿洲大臣也罷,一直都極其不滿,屢加對抗。

當順治帝病重彌留,不能視事時,孝莊太后不但決定了索尼、鰲拜等四名滿洲大臣輔政的體制,更以順治帝名義發了十四條罪己詔,將順治帝自己罵得狗血淋頭,是徹底否定順治帝之前遏制滿洲親貴、信用漢臣參政等種種舉措的一份綱領性文件。

【宗皇諸王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孫,爲國藩翰,理應優遇,以示展親。朕於諸王貝勒等,晉接既正東,恩惠復鮮,以致情誼睽隔,友愛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滿洲諸臣,或歷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盡厥猷爲,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爲戒,反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所謂《順治遺詔》

清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第6張

孫廷銓歷任兵部、戶部、吏部尚書等要職,正是順治帝最爲信重的漢臣之一,所謂「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的代表,也是鰲拜們優先要打擊的對象。

所以當孫廷銓借給順治帝議諡爲“高皇帝”的機會,企圖讓順治帝成爲大一統清帝國的開國君主時,當索尼等其他滿洲大臣還懵懂不察時,

政治嗅覺敏銳的鰲拜,迅速發現了其意圖,因此力排衆議,將順治帝諡號定爲繼業之君用的“章”字,確定順治帝在清皇朝的歷史定位,只能是繼業之君,如漢肅宗章皇帝劉炟,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等人一樣;因此他的政治舉措當然是可以被批判、可以被否定的。

更“正本清源”,明確關外盛京的後金汗國和滿清帝國,同樣是“大清王朝神聖不可分割歷史”的一部分。

輔政大臣:鰲拜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第7張

此舉也是對順治帝生前信任之漢官勢力的堅決打壓,不容他們翻身;孫廷銓很快調任祕書院大學士,次年就解職回家,時年不過五十歲出頭。

同時,鰲拜們爲了預防將來康熙帝玄燁成年親政後,想起孫廷銓的奏疏,推翻這一決定,將其父改諡“高皇帝”的可能,所以擡出努爾哈赤來,以祖壓孫,不惜更改“太宗皇帝”皇太極所定之“武皇帝”諡號,讓努爾哈赤的諡號改成了“高皇帝“。

按“卑不動尊”的原則,既然”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已經用過“高”這個諡號,那康熙帝也好,後世其他清朝皇帝也好,就誰也沒辦法再將最能代表開國君主、地位最高的“高”字去給其他人用了。鰲拜此舉,可謂一錘定音。

果然康熙帝玄燁成年後,雖然剷除了鰲拜等輔政大臣,雖然繼續其父推行漢化、信用漢臣的舉措,但唯獨順治帝福臨的諡號問題,亦不能做絲毫改動,只能默認了鰲拜的主張。

清聖祖康熙帝:玄燁

鰲拜專權時的一項決定,沿襲200年,康熙到死都無可奈何! 第8張

順治帝的諡號之爭,究竟他還是努爾哈赤更配得上“高”字,看似文字之爭,其實關係着對清王朝的定性,更和入關前後金和滿清政權的定性問題。

有清二百餘年來,從孫廷銓一直到曾國藩李鴻章的漢人大臣們,都希望清朝是一個繼承明朝而統治中原的正統王朝,這也是順治帝、康熙帝到雍正帝、乾隆帝等清朝皇帝,爲收攬漢臣和漢民之心,表面上的共同主張;

而鰲拜爲代表的滿蒙勳貴,理所當然認爲他們是中原漢人的征服者,清帝國是努爾哈赤建立的成功入侵中原的邊疆民族政權,所謂“金戈鐵馬入中原,一統漢家二百年”。雙方立場互有牴觸。

鰲拜利用康熙帝年幼,自己攝政的機會,搶佔了先手,以一臣子奴才之力,竟能將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代皇帝盡數擺佈,不愧爲政治手段強橫的一代梟雄。

然而,雖然現代認可清朝曾是統治中國的王朝,但計算清朝歷史,卻都是從1644年順治帝入關算起,到1911年清帝退位爲止,實際上等同認定順治帝纔是清王朝的第一代君主。這又是鰲拜們所始料未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