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武則天做了一件功蓋千古的事,這纔得到羣臣支持

武則天做了一件功蓋千古的事,這纔得到羣臣支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武則天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武則天留諸史冊丹青的,絕不僅是以女子之身終登帝位,君臨天下二十年的傳奇人生;而且她打擊士族門閥,改進推廣科舉制,開啓平民政治的歷史貢獻,便是也將中國歷史中永難磨滅。從此,科舉官僚制帝國的中國,就和貴族執政的歐洲踏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武則天封皇后之後,便以其出衆才幹,被唐高宗李治確定爲首席政治助手;其後更開啓天皇天后、二聖臨朝體制,從此成爲史上權勢最大、政治地位最顯赫的皇后。

武則天做了一件功蓋千古的事,這纔得到羣臣支持

在那之後的近三十年時間裏,武皇后都是大唐帝國的實際首相,並在唐高宗重病不能視政期間爲帝國攝政。也正是在她的輔政期內,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擊關隴門閥,強化君主集權。大唐國勢鼎盛,唐軍北征西討,滅高句麗、百濟、西突厥,拓地遠及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圖。

早年影視劇喜歡將李治塑造成對武后唯命是從的妻奴形象,當然荒謬已極;而認可唐高宗爲睿智偉略兼備的一代明君,亦不等於就否認了武后在二聖臨朝時期的政績表現。似天后這等權勢與威望,早不是君主可生殺予奪的後宮女子了。

公元664年時,李治一度對武后的權謀心生忌憚,可惜廢后詔書墨跡未乾,便很快回心轉意,宰相上官儀用他一族性命做了犧牲品,以作爲李治對武后的歉疚和補償。

如果武后早在比自己還小四歲的李治之前去世,那麼除了給李世民當過妃妾算一段不爲當時大衆所知的黑歷史外,簡直就是民間話本和市井百姓憧憬中,夫妻共掌江山的模範皇后了。之後武則天能代唐建周,之所以沒有發生大的動盪和戰亂,和在她輔政參政的這幾十年裏,大量收攬民心、招募親信也關係巨大。

唐高宗去世後,武后正式成爲帝國主宰,由太后而神皇,由神皇而皇帝,執政長達二十餘年,從此得以毫無拘束和顧忌、全面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幹。

武則天做了一件功蓋千古的事,這纔得到羣臣支持 第2張

(一)嚴厲打擊門閥,解放奴婢部曲。藉着唐周鼎革,武則天殘酷打擊政敵,株連甚廣,又通過限制奴婢數量、保障奴婢人身、打擊豪強地主,進而消滅關隴門閥和功臣集團的部曲佃客制。關隴門閥從宇文泰建立西魏起,持續百年執掌帝國中樞,如此根深蒂固的軍政集團竟被她一舉摧毀;同時也大量解放了勞動力,極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二)改革三省六部制。武則天首創“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量選拔低品官員進入政事堂,使資歷不足的低級官員,若得君主信用,亦能榮登宰相之位。通過以低品官員分宰相之勢,相權因此大爲削弱,皇權則極大加強。此舉順應了君主集權必然逐漸強化的歷史大勢,科舉官僚興起更加速了此進程。因此這一制度也爲此後二百年的唐朝諸帝所沿襲。

(三)設置十道分巡制,加強中樞集權。武則天以山川地理形勢劃分爲全國爲十道,派遣御史爲巡按使,每年定期巡查地方,監察各地州縣官員,時人謂之「御史出使,不能動搖山嶽,震懾州縣,爲不任職」。

同時這些巡按使在巡視過程中,還負有薦舉本道人才的重要使命。當全國各道被薦舉的人才入京時,武則天親自接見,讓他們一律試作某官,稱爲試官,爲科舉制的有效補充

(四)設置匭檢制度,廣泛聽取民意。武則天下令,任何人都可以藉此直接向君主上書,言朝政得失,言自身冤抑,獻軍機祕計,自薦求仕進。特別是東面“延恩”一口,允許舉國官民百姓,都可以直接向她舉薦自己的才幹,以此請求升官或仕官。

【一匭四口,其東曰‘延恩’,獻賦頒、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祕計者投之。】

傳統史家觀點,僅僅將這一制度創舉視爲酷吏政治,不免失之偏頗。

(五)發展和完善科舉制度,武則天創立殿試,首開武舉,推重進士科,大量增加科舉入仕名額,帝國朝堂從唐初的功臣門閥爲主,變遷爲科舉官僚可與之分庭抗禮,進而逐漸佔絕對主流。武則天同時身體力行倡導詩賦文采,以此作爲科舉取士標準,因此帝國政壇文風大盛,奠定大唐盛世華章之基。

【天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天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通典·選舉》

(六)不拘一格舉拔人才。在高宗時期,武則天便召集寒門人才編撰千卷書籍,密令參決政事,分割相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也是她之後能順利攝政的政治班底。如留下千古名言「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爲敕」的名相劉禕之,就是北門學士出身。稱制登基後,她更大力重用寒門士子,以此收攬舉國民心,獲得廣泛支持。武周時期不止任用了李昭德、婁師德、魏元忠、狄仁傑等名相執政,更爲後來的“開元盛世"儲備了姚崇、宋璟、張說等傑出賢相。

【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稱職責,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爲之。】——司馬光《資治通鑑》

(七)努力促進農業生產。武則天親自編撰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全國,在各地大力興修水利,令經濟長足發展。在她作爲輔政皇后、攝政太后和皇帝的半個世紀,帝國邊疆與四夷戰爭不斷,而人口戶數增長近一倍。(永徽三年:三百八十五萬戶,神龍元年:六百一十五萬戶)

對大唐帝國絕大多數子民而言,除了數月即被平定的徐敬業揚州之亂、一年即平息的契丹入寇河北外,他們在武則天治下,幾乎經歷了整整一生的太平盛世。其文治之功,無愧“政啓開元,治宏貞觀”之譽。以上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變革和創舉,整個帝國中樞皆得益良多,因此李唐復辟後非但不曾人亡政息,相反爲唐朝歷代皇帝沿襲,一直被繼承了下去。

武周時期,帝國對外戰爭雖勝負參半,比不上唐太宗時期和唐高宗時期的稱霸亞洲,無往不利的赫赫武功,但武則天能借力打力,迅速平定契丹叛亂;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任用郭元振使反間計令吐蕃內亂,除掉帝國頭號大敵、吐蕃軍神論欽陵;到她執政晚期已經扭轉了邊疆的不利局面,交給子孫的依舊是無爭議的當世第一強國。

從整個歷史的高度,武則天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於華夏民族最大的歷史貢獻與進步意義,便在於其摧毀關隴門閥,完善科舉制,以鐵血與屍骨鋪路的銳意革新。

假設歷史上沒有武則天,唐帝國很可能將沿着關隴本位、門閥當政的“後隋朝”持續下去,中華第二帝國要從士族制徹底變爲科舉官僚制,只怕耗時更加漫長甚至遙遙無期。

從曹操到李世民,四百年來無數明君英主面對的棘手難題,被一個無所畏懼的奇女子終結了。從袁紹司馬懿起一直到長孫無忌爲止,數百年士族天下和門閥政治,被她劃上一道永久的終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