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劉邦生平最得意之事,就是以布衣之身,持長劍而定天下。他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克、伐必取,他不如韓信;安撫百姓、籌措軍糧、坐鎮後方,他不如蕭何。沒有“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也就沒有大漢江山。但韓信也好,蕭何也罷,都不如張良知心。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爲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與劉邦,相遇相知,彷彿是上天註定的緣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天下掀起反秦浪潮,張良也聚集了100多個青年起事。張良是在投奔景駒的路上,偶然遇到了劉邦。此時的劉邦,帶着數千人,正在下邳一帶遊蕩。張良突然說:邦哥,要不咱倆聊聊。劉邦:那聊聊就聊聊~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爲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第2張

張良講起了《太公兵法》,一下就俘獲了劉邦的心。兵法、詭計、行軍佈陣、錦囊妙計,再加上張良的學識風趣,泗水亭長劉邦直接聽呆了。張良講了很久,發現劉邦和其他義軍頭領不一樣——他雖是白丁,卻真聽得懂。於是,張良也不投奔景駒了,直接跟了劉邦。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

劉邦佔領咸陽後,看到秦朝皇宮內,數以千計的車馬、金銀、玉器、美女、園林,馬上進入了醉生夢死的狀態。樊噲多次勸諫,劉邦就是不聽。財迷心竅、色令智昏,多少人敗在這裏?張良說道:“秦朝無道,你沛公才能安居於此。可現在剛剛佔領秦朝都城,您就也要驕奢淫逸嗎”?

沛公乃還軍霸上。

沉醉在溫柔鄉中的劉邦,聽了張良的一席話,徹底驚醒了。他離開了珠光寶氣的咸陽城,來到了荒無人煙的霸上。霸上陣陣冷風,提醒着劉邦要時刻清醒。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第3張

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爲壽,結賓婚。

項羽準備攻打劉邦,項伯是張良老友,勸張良離開劉邦大軍。張良要求劉邦,隆重款待項伯,一罈罈酒水下肚後,劉邦與項伯結爲了兒女親家。然後,在項伯的求情下,劉邦有驚無險的成了漢王,躲過了項羽的致命一擊。

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樑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劉邦與項羽,作戰連連敗績,決定在關東找幫手,合夥羣毆項羽。張良建議:九江王英布,樑地的彭越,和劉邦手下的韓信,都可以獨當一面。聯合了這三人,項羽必敗無疑。張良的“下邑之謀”,從戰略層面上,將項羽逼到了死衚衕,決定了楚國滅亡的大趨勢。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第4張

項羽力能扛鼎,那能扛起天下嗎?楚人驍勇,那能敵得過天下人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孤獨的“西楚霸王”,最終烏江自刎了。一人之力、一國之力,可以超凡,但絕不能脫俗。楚漢之爭,漢勝在盟友衆多,楚敗在盟友盡失,項羽輸在戰略。

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

漢軍入關中之後,張良就“病了”,一年多閉門不出,整天辟穀修道。當然,張良的身體一直不好,但一病能病一年嗎?當然不能,張良擔心的是劉邦年邁,選儲君的站隊問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不知所爲。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

劉邦想廢了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爲儲君。呂后嚇壞了,不知道怎麼辦,有人給了呂后建議:“留侯張良,善於出謀劃策,陛下對他信賴有加,您去找他走動走動”。

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爲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爲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爲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第5張

張良“病了”多年,還是沒有躲過去,他的名氣太大了。於是,實在躲不過去的張良,向呂后推薦了“商山四皓”。劉邦一看,自己請不出來的“商山四皓”,被太子請了出來。明白太子得人心,就放棄了廢掉他的想法。畢竟,怎麼說都是自己的兒子,一碗水可以端不平,但你也不能歪到全灑了,劉邦最終放棄了劉如意。

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劉邦死後,呂后對張良保下太子,是感念在心的。看着因不食五穀,日漸消瘦的張良。呂后眼眶含淚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匆匆韶華數十年,先生何苦爲難自己呢”?張良推不掉呂后的盛情,就當着她的面,吃完一頓飯離開了。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爲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第6張

先是劉邦青睞,後是呂后感念,張良完全可以高官厚祿,爲何就是不願留下?這和張良的出身有關,他的爺爺、父親,做了韓國五代相國。但後來,秦國滅了韓國,年紀輕輕的張良,就經歷了亡國滅家之仇。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爲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秦滅韓國時,張良還是個孩子。可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財,都要報亡國之仇。後來,張良花重金,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張良失敗了,過了十幾年隱姓埋名的日子,後來就是遇到劉邦的那一幕。五代韓相,什麼榮華富貴沒見過?韓國滅亡,什麼國仇家恨沒經歷過?刺殺秦皇,什麼樣的兇險沒嘗試過?輔佐劉邦,什麼大風大浪沒見夠?

洗盡鉛華的張良,對世間的富貴尊榮,早沒了興趣。張良和劉邦、蕭何,是不一樣的,那些人是一生在寫奮鬥史。可張良的父親,就是韓國相國,他的一生不是不斷上升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圓畫爲滿,是會回到原點的。所以,將世間凡俗,都經歷了一遍的張良,最終選擇隱世。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第7張

張良放棄了榮華富貴,選擇了隱世修道,張良之後也逐步遠離仕途。東漢年間,張良10世孫張道陵,創建了正一道,成爲了道教的祖師爺。2000年來,張良後人,和道教有了不解之緣。直至今日,張良後人傳到了60多代,還在道教有着不俗的影響力。

張良的智慧,成就了張家2000年的傳承。張良的功績不大嗎?但他什麼都不求。劉邦生前,張良閉門修道;劉邦死了,張良雲遊天下;呂后報恩,張良辭別隱世。正是這份智慧,成就了張良後人,2000多年的平靜生活。

韓相之子,到國破家亡,再到亡命天涯;然後偶遇劉邦,成就大漢,功成身退。張良的一生,就是一個圓,一個完美的循環。擁有太多、失去太多、得到太多,最後張良選擇放棄一切,換來了後人2000多年的平平安安。

先是劉邦後是呂雉,張良備受寵信爲何急流勇退? 第8張

“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倚”,張良是有大智慧的,他的智慧成就了2000年的傳承。韓信、劉邦、蕭何,一個個風華絕代的人物,都化爲了大地的塵埃。他們的皇位、家業、富貴,也早成了過眼雲煙。這一切,不又是一個圓,一個新的循壞嗎?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