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盤點明朝歷史上慘遭毒手的8位名將,他們分別是誰?

盤點明朝歷史上慘遭毒手的8位名將,他們分別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不是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但卻應該是誕生名將最多的王朝之一,這與其特殊的歷史時期和特殊的皇帝癖好有關;明朝自建立後基本就沒享受過什麼和平,絕大部分時間中都在戰爭;而且明朝皇帝普遍善猜忌,慘遭毒手的名將數不勝數;現在盤點出八個來,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TOP、8 鄭崇儉

鄭崇儉初任河南府推官,又做過濟南兵備副使。崇禎初年升爲陝西右參政,後多次升轉擔任了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在此期間,他幾次打敗河套的敵人,朝廷賜給他銀幣,蔭封他的子孫爲世襲錦衣副千戶。後又升任兵部右侍郎,接替洪承疇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在張獻忠聚衆造反後,由於無人能制,於是派鄭崇儉前往平叛,鄭崇儉屢戰屢勝,威名大震。他因爲年老體衰請求辭官回家,朝廷不同意,命令他率領鄭家棟回關中,留下人龍、國奇討伐賊寇。但沒多久張獻忠死灰復燃,再次席捲四川,楊嗣昌於是說鄭崇儉撤兵太早,導致賊兵猖獗起來。崇禎皇帝因爲早就對鄭崇儉不滿,到這時就下令把他剝奪官籍。

又懷疑他借病推託,讓巡按官覈實情況。第二年春天,張獻忠打下襄陽,楊嗣昌戰死,崇禎皇帝更加痛恨鄭崇儉沒有給楊嗣昌充當犄角,支持他平定賊寇,就把他逮捕下獄,責備他唆使士兵擅自返回,無視軍規,不等到秋後就在五月裏把他斬首街頭了。真是冤啊,接到撤軍的命令,撤晚了是罪,撤早了也是罪,當崇禎皇帝的臣子真難。

TOP、7 毛文龍

1605年,毛文龍過繼給遼東鞍山的伯父毛得春爲嗣子,遂隻身北上,先順道入京拜訪了母舅沈光祚,被其薦於寧遠伯李成樑帳下,開始了在遼東的軍事生涯。當時努爾哈赤不斷兼併女真各部落,遼東形勢日漸緊張,毛文龍對山川形勢和敵情都加意考察,同年九月,參加了遼東的武舉考試,“列名第六”,被任命爲安山百戶,不久又升千總。

後來,以都司之職率兵援助朝鮮,逗留在遼東一帶,遼東失陷後,從海路逃回,乘守備空虛殺死後金鎮江的守將,向巡撫王化貞做了報告,沒有告訴經略熊廷弼,由此兩人開始有了怨恨。當時朝廷裏掌權的人正賞識王化貞,於是授職毛文龍爲總兵官,逐漸加升到左都督,掛起將軍印,賜尚方寶劍,像內地一樣在皮島上設立軍鎮。

盤點明朝歷史上慘遭毒手的8位名將,他們分別是誰?

皮島又叫東江,在登、萊沿岸的大海中,全長八十里,不生長草木,遠離海岸,靠近北岸,北岸與後金界只相隔八十里的海面,他的東北海就屬於朝鮮了。皮島對遼東戰事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說了,但後來卻被袁崇煥矯詔殺害;毛文龍死後,手下大將走投無路之下被迫投降了滿清,說實話,毛文龍似乎沒犯必死之罪。

TOP、6 廖永忠

廖永忠少時豪邁有大志,智勇過人。於公元1355年跟隨廖永安投奔朱元璋,早年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後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攻克廣州,平定廣東;攻克象州,平定廣西;明滅夏之戰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取得夔州之戰勝利,爲最終消滅夏政權鋪平道路。

在鄱陽湖之戰中,因爲功績卓著,朱元璋將寫有“功超羣將,智邁雄師”八字的漆牌賜給他,懸於家門外;公元1370年,隨大將軍徐達北伐,攻克察罕腦兒。回京後,封爲德慶侯,年祿一千五百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消滅蜀地明夏政權後,朱元璋寫成《平蜀文》表彰其功,其中有“傅一廖二”之語,對廖永忠獎賞甚厚。

當初,韓林兒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將他迎回應天,至瓜步時船翻而死,朱元璋因此歸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時,朱元璋對諸將說道:“廖永忠在鄱陽湖作戰時,忘我抗敵,可謂奇男子。但卻派與他要好的儒生窺探朕意,所以封爵時,只封侯而不封爲公。”在公元1375年三月,因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被賜死,其實這些罪名都是子虛烏有的,冤……

TOP、5 王弼

盤點明朝歷史上慘遭毒手的8位名將,他們分別是誰? 第2張

公元1352年,王弼集結鄉里依仗三臺山樹柵自保,因爲擅使大刀,被稱爲“雙刀王”。後率領鄉里投奔在濟江歸順於朱元璋,朱元璋知曉王弼的才能,讓他擔任宿衛,隸屬於鄧愈軍隊。王弼戰功顯赫,在平定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戰爭中屢立戰功,於平江戰役時痛擊張士誠,阻止了張士誠的突圍。

公元1378年和公元1381年,王弼先後隨沐英、傅友德討伐西番、雲南立功,爲明朝的邊境穩定作出了貢獻,公元1388年北伐北元時,建議藍玉繼續深入,成功擊敗元軍主力,俘虜元主次子地保奴及太子妃、公主百餘人被俘。王公大臣及平章以下官員近三千人,士兵及其親屬七萬七千餘人被活捉,成功蕩平了北平。

公元1393年,朱元璋將王弼、馮勝、傅友德三人一同召回北京。當時正好藍玉案事發,朱元璋下令誅殺藍玉三族,王弼知道後前去拜訪傅友德,說:“皇上如今年事已高,又嚴於誅殺,我們這輩的人所剩無幾,應當聯合起來尋找出路。”這話結果被錦衣衛告發給朱元璋,結果傅友德自刎於朱元璋面前,而王弼也被朱元璋賜死,削除爵位。

TOP、4 傅友德

公元1350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劉福通到碭山迎接韓林兒,傅友德即投奔紅巾軍,成爲起義軍中的一名士卒,並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爲大將。公元1363年,傅友德隨常遇春救援安豐,掠取廬江而還,朱元璋與陳友諒雙方發生了鄱陽湖之戰,傅友德從戰鄱陽湖,駕輕舟挫敗陳友諒軍前鋒。多處受傷,卻愈戰愈猛,又在涇江口攔擊敵軍。

公元1368年,跟隨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傅友德以其超羣的武略,席捲天下之大功,位次列第二十八勳,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爲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免死鐵券,子孫世襲。

後又西伐巴蜀,朱元璋因此特地寫了一篇《平西蜀文》,盛讚傅友德功勞第一,廖永忠次之。公元1372年,傅友德隨徵西將軍馮勝北征大漠,朱元璋共派出三路大軍北伐,唯獨只有傅友德大獲全勝,七戰七捷,創下傳奇式的戰功。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爲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爲副將軍,率步騎30萬徵雲貴。傅友德僅用百餘日就平定了貴州、雲南,並再次授予免死和世襲鐵券。

一次在大宴文武百官的宴會上,朱元璋忽然提起說對傅友德兒子傅讓有些不滿,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責備傅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級,立刻,傅友德提着二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麼忍心。”,傅友德說:“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後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TOP、3 熊廷弼

盤點明朝歷史上慘遭毒手的8位名將,他們分別是誰? 第3張

熊廷弼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刻苦強記。公元1597年,考中鄉試第一名,次年中進士,授保定推官,將被稅監王虎冤枉緝拿的人員全部釋放,並上撤礦疏,因其才能被擢爲監察御史。公元1608年,外出巡按遼東。公元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

公元1621年,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略。與廣寧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淪爲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黨爭,以前雖爲楚黨,但與東林黨關係密切,且與東林六君子也關係匪淺。並傳言有楊漣彈劾閹黨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

由於和魏忠賢黨羽交惡,被朱由校下令所斬,將他的首級在北方的九處軍鎮輾轉示衆。後來,御史樑夢環說廷弼侵盜軍費十七萬兩。御史劉徽說熊廷弼家產值百萬兩銀子,應該沒收了充作軍費。魏忠賢便矯詔命令嚴加追贓,熊廷弼家全部資財不夠,連親戚、本家都被查抄。熊廷弼的家人在備受欺辱之下,最終紛紛選擇自殺。

TOP、2 藍玉

藍玉從軍的時候,一開始在開平王常遇春帳下效力,就任管軍鎮撫,做事很有膽有謀,面臨敵人勇敢,只要征戰都是成功的。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誇獎藍玉,後因屢戰積功,由管軍鎮撫升任千戶和指揮使,後升任大都督府僉事。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

盤點明朝歷史上慘遭毒手的8位名將,他們分別是誰? 第4張

公元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爲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 ,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朱元璋爲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做爲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而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

公元1393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下獄審訊後,牽連朝中諸多大臣,擬定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因此朝野大震。正在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謀反罪將其逮捕下獄,並被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史稱“藍玉案”。

TOP、1 袁崇煥

公元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爲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瞭解,自認爲有鎮守邊關的才能。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爲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啓用,於公元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崇禎皇帝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這八位原本都是棟樑之臣,可惜先後遭遇不測,如此大肆弒殺名將功臣的,縱觀古今,大明王朝爲最,甚至遠超西漢;也難怪明朝最後要亡國,有用、能用的人才都被皇帝隨心所欲的殺害,這也是明朝中央集權達到巔峯的表現;當皇帝權力達到巔峯後,對整個國家來說,也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