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國曆史上的四大外交奇才,他們分別是誰?

秦國曆史上的四大外交奇才,他們分別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商鞅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大增。商鞅認爲“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 他建議用尊魏爲王的辦法來麻痹魏惠王,把各國的攻擊目標引向魏國,解除魏國對秦國的威脅,同時孤立魏國,進而有效地削弱魏國。由於商鞅的離間,魏國成了衆矢之的。在魏國衆叛親離的同時,商鞅加緊了對魏國的武力攻擾。公元前 341 年,魏國在馬陵被齊國擊敗。馬陵之戰是魏國從來沒有過的慘敗,實力大損,從此一蹶不振。

在這一段時間內,由於秦國採取比較靈活的策略,首先確定了削弱魏國的正確目標並圍繞這一目標開展了具有針對性的鬥爭。其次,避開了過早地同魏進行正面的大戰,從而贏得了時間,在國內改革的基礎上,做好了同魏決戰的必要準備。第三,秦國採用了中立楚、韓,聯合齊、趙,孤立和打擊魏國的正確策略,使魏國四面受敵,被動挨打,連遭慘敗,不得不向秦國割地求和。這樣,秦國不僅收復了部分河西失地,削弱了魏國,而更重要的是,對魏戰爭的勝利使其積累了外交經驗,增進了向東方擴張的信心。

秦國曆史上的四大外交奇才,他們分別是誰?

2、張儀

在秦惠文王一代,張儀對秦國的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張儀,魏國人,是戰國時代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到秦國推銷“連橫”思想,受到秦惠王重用,拜爲秦相。張儀上任後,首先“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 拉攏魏國不過是他連橫活動的一步棋。張儀在連橫之初曾指出:“夫秦之所以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樑”。

魏國是合縱的核心,楚國是合縱舉足輕重的砝碼。魏國既服,如果進而制服楚國,合縱自然會失去根基和力量,難以取得成效。當時,楚聯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因此破壞齊、楚聯盟是秦國關鍵的一步。張儀隨後將連橫目標轉向楚國。張儀以口頭承諾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作爲齊楚斷交的條件。不能得地,遂發兵擊秦,但卻兩敗於秦,楚的漢中也爲秦所有。這樣,就使秦國本土與巴蜀連成一片,不僅消除了楚國從南方來的威脅,而且使巴蜀豐富的物質資源暢通無阻地運向關中,這對秦國迅速壯大起了重要作用。於是繼魏國之後,楚國也成了張儀連橫政策的俘虜。張儀在秦惠文王一代的外交,不管是弱魏還是弱楚,目的都是爲了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張儀的貢獻也集中表現在這裏。

3、魏冉

前307年,秦武王死,秦昭王立。魏冉是昭王之舅,他在任相期間,積極推行蠶食韓、魏,削弱齊、楚的外交戰略,秦國的領地得到很大的擴展。秦昭王十二年,魏冉任用著名軍事家白起爲將,加緊向韓、魏攻伐。伊闕之戰,秦大敗韓、魏聯軍。這是韓、魏同秦交戰以來遭受的最慘重的損失。此時,齊國大有稱霸天下之勢,諸侯震恐,燕國就暗中聯絡各國準備聯合伐齊。秦昭王看到這正是操縱各國削弱齊國的大好時機,於是在前284年, 秦參加聯合伐齊,聯軍分兵多路攻入齊國,齊國全面潰敗,齊湣王也被殺死。遭受這場打擊,齊國再也沒有振作起來。

魏冉認爲魏國是天下之“中身”,攻擊中身首尾必救,不如擊楚。前279年魏冉派白起大舉攻楚,一舉攻下郢都。楚頃襄王不得不遷都陳(今河南淮陽),楚國從此也失去了抗擊秦國的能力。楚國既敗,白起又轉攻三晉。魏國在秦國的打擊下,疆土被大量蠶食,失去了抵抗能力,到了昭王末年,能與秦國相對抗的只有趙國秦昭王即位以來,魏冉主張通過蠶食政策達到兼併的目的,這種政策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正如司馬遷所言:“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後之功也”。

綜觀秦昭王這一時期的對外政策,成績是最主要的。在不斷對韓魏的攻伐中取得了大片領土,同時積極策劃和參與削弱齊楚的活動,削弱了這幾個國家的實力,從而在敵我力量對比上逐漸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對秦的統一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秦國曆史上的四大外交奇才,他們分別是誰? 第2張

4、范雎

范雎“遠交近攻”戰略的具體步驟是:先迫使地處天下中樞的韓、魏與秦結好,挾此以威逼楚、趙,使楚、趙屈服,進而懾服遠方的齊國。遠方的齊國依附後,秦國就可以放手兼併與秦接壤的韓、魏二國的土地了。韓、魏之中,范雎主張先取韓,因爲“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秦要去心病,必先拿韓開刀。范雎還提出“勿獨攻其地,而攻其人也” 的戰略。即注重以離間手段分化、瓦解敵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