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英宗復位之後爲什麼會急着祭奠太監王振?原因是什麼

明英宗復位之後爲什麼會急着祭奠太監王振?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英宗復位當年爲何要急着祭奠禍國大太監王振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天順元年冬,霜雪初降,再次復位的明英宗坐在紫禁城內的暖閣之中,嘆息着斟了一杯酒水,然後緩緩地將其酹灑在了地面之上。

這一年,太血腥,殺兵部尚書于謙,殺大學士王文,殺昌平侯楊俊、都督範廣,從奪門之變,一直到現在,朱祁鎮沒有一天安穩過,當其再次回到這空蕩蕩的大殿之內時,他感到了分外的寂寞,當初一直陪伴着自己的那個人,已經在永遠消失在土木堡的屍山血海之中,再也回不來了。

明英宗復位之後爲什麼會急着祭奠太監王振?原因是什麼

幾日之後,滿朝文武大臣得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亂國之賊王振被平反了,皇帝不僅恩賜祭葬,而且還專門爲其立了一個旌忠祠,以表示其的忠貞節烈。

這個王振可是大家公認的國賊呀,其手下三人不僅被羣臣當殿毆死,而且在英宗北狩之時,還被朝廷下令闔族誅夷,這種鐵定的大奸之輩竟然會被位列於忠烈祠中。

此消息一出,頓時朝野一片譁然。那麼明英宗爲何要爲王振平反呢?到底是因爲私誼還是另有隱衷呢?讓我們一起看看那段歷史,看看那些隱藏在歷史之中的複雜人性。

一個不簡單的太監

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之中,年輕的明英宗之所以執意御駕親征,和其身邊一直慫恿其親征的王振有着很大的關係。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王振既不是明英宗的兒時小玩伴,也不是一個一門心思發財立功的熱血小青年。

他讀過書,半路才做了太監,後來被宣宗賞識,並將其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祁鎮,坑爹的常有,但是做爹的卻很少有坑兒子的,能將王振留給明英宗,想必這個王振也一定不是一個泛泛之輩。

英宗繼位之後,王振便成爲了掌司禮監,而司禮監的主要工作就是批紅。

臣下的奏摺呈上來,除了幾個特殊需要皇帝親歷親爲的,剩下那些如山般的奏摺,一般都是由司禮監的太監來批覆的。

大家可能覺得這司禮監太監權力真是太大了,然而要知道,明朝這個朝局它是由皇帝、太監、內閣共同組成的,太監和內閣看起來說了算,但那他們其實也就是打工的,在一旁光看着很少幹活的那位——皇帝,纔是真正說了算的主兒。

在司禮監,王振在中央樞要之位幹了整整十四年,史書上記載其打擊不附自己的朝臣,搞得朝廷氛圍很不和諧。

然而在這段時間,大明朝並沒有被搞得國家大亂,地方、朝廷依然有條不紊地發展着,朝廷用兵也頗有建樹。

明英宗復位之後爲什麼會急着祭奠太監王振?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北討蒙古兀良哈,兀良哈服軟。庚午,兀良哈貢馬謝罪。——《明史》

南討雲南思機發,思機發也慫了。庚辰,思機發入貢謝罪。——《明史》

作爲一個熟諳國事的太監,每日經司禮監手的國事、案件、漕運摺子數不勝數,國家是個什麼樣子,他能不知道,要是想鼓動英宗立軍功,爲啥不挑軟柿子捏,非要去碰瓦剌?還是因爲,瓦剌的崛起,已經到了,不得不由天子前去軍中打氣的地步了呢?

崛起的瓦剌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喜歡北伐攻擊蒙古,然而當時他所攻擊的主要對象是韃靼,而在數次大規模攻擊之下,韃靼實力銳縮。

在蒙古草原之上,部落勢力歷來都是弱肉強食,此消彼長的關係,韃靼部落的衰沒,必然會有其他勢力趁機崛起,比如說瓦剌,在明成祖、仁宗時期,在他們看來,瓦剌的崛起反而是一個好事,這等於是在草原上又多了一個跟韃靼爭奪的勢力,兩虎相爭,反而有利於明朝的制衡,然而有時候,玩鷹者也會被鷹啄瞎眼,瓦剌低調地發展着,等其高調起來的時候,宣宗都按不住了,只得採取守勢,同時開放邊市,促進朝貢交流,力求和平穩妥。

到了明英宗時期,史書之中提及的最多的就是——練兵備邊、防備瓦剌,可以說,從正統九年開始,國防重點就是防備北面的這個遊牧民族了。

秋七月甲辰,敕各邊練軍備瓦剌。

戊寅,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王貴、吳克勤,太監林壽,分練京軍於大同、宣府,備瓦剌。——《明史》

瓦剌已然成爲了明英宗時期的心腹大患。

明英宗復位之後爲什麼會急着祭奠太監王振?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入侵的導火索—朝貢

導致瓦剌入侵的原因看起來很偶然,瓦剌朝貢使團上報給朝廷的是三千人,被咱們這位大太監王振攔住了,他發現這面的水分很大,有點兒太大了。

要知道大明的朝貢體系是周邊部族、勢力、國家對明朝宗主國實力的一種認可,要別人當小弟可以,那可是要打賞的,因此象占城、瓦剌、哈密、琉球中山、安南、爪哇這些小國、勢力便樂此不彼地開始頻繁朝貢,因爲有好處,除了吃喝、差旅全報銷,還能帶回去大量的封賞,這空手套白狼的事情,讓誰也不會拒絕,還漸漸成爲了一種創收的手段。

於是在明史上就出現了這麼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甭管瓦剌和明朝關係比較僵,得空瓦剌就會派人來明朝朝貢打秋風,而且一次比一次人多,而且還經常虛報人數,畢竟人多賞得也多呀。

一次兩次也就忍了,但你這幾千人幾千人每年來,花銷也不是個小數目呀,畢竟,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呀,於是明朝就開始較真了。

咱們這位王振大太監也沒把事情做絕,既然你報的是三千人,得,咱們點人頭,實給,也不欺負你,夠公平吧。

一點,好傢伙,足足多報了一千虛頭,就這樣,瓦剌拿着那兩千名額的賞賜回去了,雖然也賺了,但沒有達到預期,這就讓瓦剌上火了,在他們看來,本來潛規則玩的挺好,你非要揭穿,看我好欺負是吧?人性總是貪婪的,原本也沒賠的事情,硬是委屈的不行,瓦剌自此開始,頻繁寇邊入侵,而支持他們寇邊的是絕對的實力。

在這裏,王振的所做所爲,應該是得當的,雖然得罪了瓦剌,但他沒有做錯,那麼皇帝親征是王振慫恿的嗎?史書沒有說,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一、明朝皇帝親征的習慣

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的親征經歷,天子守國門的榜樣在那裏,讓明英宗的壓力很大,作爲皇帝,自己爺爺仁宗的身體不好,大家都是可以體諒的,自己好胳膊好腿,大敵當前,怎能不思振奮,這種榜樣的力量,讓皇帝就算不想去,也恐怕不好意思不去。

明英宗復位之後爲什麼會急着祭奠太監王振?原因是什麼 第4張

二、局勢惡化

從前線來看,大同方面的態勢已經很惡劣了,參將吳浩陣亡、西寧侯宋瑛、武進伯硃冕戰死,前方的戰況惡化,讓明英宗不得不考慮,是否通過御駕親征,巡邊一番,來穩定住失控的局面。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硃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

明英宗的出發,不是一次衝動的賭博,而是一次維穩防禦行爲,也是想通過一次決戰,打疼瓦剌,爲此他帶上明朝的三大營,精銳中的精銳。

皇帝帶着這五十萬大軍,希望能夠與也先的數萬大軍決戰,一戰定天下,然而也先的草原騎兵卻通過數次躲避,最終讓這數十萬大軍捕捉不到瓦剌的主力,在明軍回撤土木堡不備之時,被圍困斷掉水源,最終導致軍隊大亂崩潰,這才釀成了震驚朝野的那場皇帝級別潰敗。

皇帝的最終決斷,並非完全由自己所了算,如果真是很不妥當,內閣必然會出頭。而且在當時,羣臣並沒有出現大規模阻止行爲,只有吏部尚書王直帥羣臣諫,內閣、兵部、戶部這種跟戰爭密切相關的部門,卻沒人站出來,因此,英宗當時出征的朝廷環境,可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羣臣都沒有長有前後眼,一準判定他出兵會輸。

因此說王振挾皇帝親征,實在是誇大了一個太監的作用了。

爲何要王振背鍋

明英宗的這次失敗,讓明朝歷代積澱的三大營的兵力損失殆盡,對於當時的朝廷來講,皇帝肯定是沒錯的,那些沒有阻止皇帝親征的大臣也是無辜的,既然大家都沒錯,那總得有人背鍋吧,誰?

王振吧,反正這傢伙已經死無對證,而且平日裏跟着皇帝還走那麼近,同時是個太監,歷史之上太監的形象一直都不太好,在明朝時期跟文臣們更是不對付,因此當這個反面一樹立,大家都立即認定,歸根結底,就是這個叫王振的傢伙慫恿皇帝親征的,皇帝、特別是羣臣內心其實都覺得不應該去的,有王振這個背鍋俠,大家也就心裏安慰了許多。

明英宗復位之後爲什麼會急着祭奠太監王振?原因是什麼 第5張

而且我們知道《明史》是清朝人修編的,而清朝又是宦官干政最少的朝代,整個朝代下來,大宦官除了李蓮英稍微知名一點兒,基本沒有什麼敢幹政的宦官,這是因爲清朝對內官有着嚴格的控制,敢幹政,立即打死。

而前朝史書上的那些名宦便成爲了告誡皇帝的經典案例,王振這種典型自然也就被載入了史冊,畢竟過去百餘年了,到底是不是王振忽悠明英宗去的,已經不重要了。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王振是背鍋的,那他爲什麼會被樊忠將軍憤怒地錘死呢?這就要問問了,王振到底是怎麼死的呢?王振到底死於誰人之手

在《大明風華》中奸臣王振最終被樊忠所殺,而史書《明史》、《殊域周咨錄》中對其的記載是被瓦刺人所殺,然而在當時,離王振最近的人是誰呢?明英宗,他在《英宗御祭王振碑文》中說王振是‘自刎而死’。

明英宗沒有必要說謊,雖然大家都更加喜歡《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所殺這種情節,但歷史就是歷史,畢竟不是演義。

王振,這個被歷史釘死在恥辱柱上的太監,當我們真正細讀下來之時,纔會發現他始終隱匿在歷史的迷霧之中,讓人想看卻始終難以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