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存勖是什麼結局?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李存勖是什麼結局?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存勖。

如果要列舉中國歷史上前半生與後半生形成強烈反差的君主,那麼後唐莊宗李存勖會和唐玄宗李隆基好有一比:李隆基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這一唐朝乃至中國古代歷史的巔峯,然而也是在他統治時期爆發的安史之亂直接造成了唐朝的由盛轉衰。李存勖24歲繼承父親李克用的晉王爵位與河東節度使職位,之後在三垂崗、柏鄉連敗曾一直壓制李克用的世仇朱溫,以致於令後者發出“生子當如李亞子”的感慨。李存勖在成爲晉王后的15年間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

李存勖是什麼結局?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相傳李克用臨死時曾把三支箭交給李存勖。這三支箭分別代表李克用的三個仇敵:後梁朱溫、桀燕劉仁恭、契丹阿保機。李存勖把這三支箭收藏在宗廟裏,此後每次打仗時就派官員以少牢之禮祭祀於宗廟,然後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錦鍛織的袋子裏。李存勖作戰時就揹着這三支箭衝殺在前,等打了勝仗之後又把箭放回宗廟。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由此建立了五代十國中的後唐政權。同年十二月他攻破後梁都城汴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

早在公元914年燕王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就已成爲李存勖的俘虜。李存勖用繩子捆着燕王父子在宗廟向李克用告捷,後來又將燕王父子押解至代州(今山西代縣)。在這裏燕王父子被以刀刺其心臟所流的血來奠祭李克用之墓後斬首。九年後李存勖終於滅掉了父親李克用生前最大的對手後梁,結束了已持續數十年之久的樑晉爭霸亂局。這時他用木匣裝着樑王君臣的頭顱在宗廟向李克用告捷。李存勖不僅報了父親李克用的大仇,甚至一度使人在他身上看到終結自殘唐以來亂世局面的希望。

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滅前蜀,一時間南方諸國皆驚懼不已。後唐在五代之中是版圖面積最大的:不僅鞏固了在黃河流域的統治,還佔據着位於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如果李存勖一鼓作氣撲滅南方諸國,那麼也許終結五代十國亂世的歷史任務就不會是由趙匡胤來完成的。然而僅僅就在滅亡前蜀半年後43歲的李存勖就死於興教門之變。半年前還無比風光的李存勖爲何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走向敗亡呢?對此北宋文豪歐陽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曾做出解釋。

李存勖是什麼結局?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第2張

歐陽修從李存勖的興衰沉浮中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結論。很顯然歐陽修是把李存勖視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反面典型了,然而歐陽修的結論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歐陽修之所以認定李存勖放縱享樂無非不過是說他寵信宦官伶人,那麼後來愛玩蟋蟀的明宣宗朱瞻基卻開創了仁宣之治。還有後來的幾代明朝皇帝玩煉丹、玩木工,然而明王朝愣是在這種狀態下一直持續到了崇禎朝,況且明朝在寵信宦官這個問題上絲毫不亞於李存勖。

締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經歷近二十年的亂政後才誘發安史之亂,然而李存勖卻是在滅前蜀半年後就死於宮廷政變。李存勖這種敗亡的速度未免太過迅速了吧?就算他真如歐陽修所說的那樣放縱享樂,那麼在短短半年之內就由一個英明神武的聖君變成了一個荒唐糊塗的昏君?我們再假設如果李存勖早就腐化墮落了,那麼請問一個腐化墮落的人還會有伐滅敵國這種雄心壯志嗎?顯然李存勖寵信宦官伶人這種事可能有,但他絕沒完全沉浸於這種聲色享樂之中,他也並沒放棄自己的雄心抱負。

要說李存勖放縱享樂可能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沒任何證據足以證明他的放縱享樂會超過日後明代那些皇帝,而且他還比明代那些皇帝更多出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那麼我們又怎麼能說李存勖是腐化墮落的呢?如果僅僅因爲他有一些個人的興趣愛好就證明他腐化墮落,那麼明朝的正德帝朱厚照、天啓帝朱由校不比他更荒唐?李存勖快速敗亡的原因絕沒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歐陽修儘管是一代文豪,然而他所身處的時代限制了他的思維。

李存勖是什麼結局?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第3張

歐陽修所得出的“逸豫亡身”的結論實際上是用來勸諫當朝皇帝的,所以歐陽修的結論多少是有些爲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的。事實上歐陽修並沒真正分析過李存勖當時所處的客觀環境,所以他所得出的“逸豫亡身”這個結論在政治上固然是正確的,然而卻並不足以解釋李存勖迅速敗亡的真正原因。李存勖敗亡的真正原因並非什麼腐化墮落,恰恰相反他的雄心壯志是相當強烈的,否則他只需要天天和宦官伶人廝混即可,犯不着去指揮滅蜀這樣的大戰役。

正因爲李存勖懷抱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所以他從繼位之初就一直在着手對地方藩鎮進行限制和削弱。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各路藩鎮軍閥割據的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代的集權化程度其實是相對偏低的,直到宋太祖趙匡胤時代才以杯酒釋兵權這種方式解除了地方藩鎮的權力。事實上李存勖所謂的寵信宦官伶人在相當程度上其實不過是讓依附於皇權的宦官伶人去給藩鎮節度使當監軍。這種辦法在唐代、宋代、明代均曾採取過。

這樣做的缺陷是讓不懂軍事的皇帝身邊人干預軍事行動,從而降低了軍事行動的效率。這麼做的好處是防止將領獨斷專行,進而最終威脅到皇權。這種做法在歷代史書中都是飽受抨擊的,然而歷朝歷代卻都一再出現這種狀況。導致這種狀況一再出現的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皇帝們不足爲外人道的小心思。明白了李存勖的真實意圖就會發現他其實並不像歐陽修所描繪的那麼昏庸,事實上李存勖對放縱宦官伶人的危害心知肚明,不過出於削弱地方藩鎮的考慮纔會如此行事。

李存勖是什麼結局?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第4張

所謂寵信宦官伶人導致李存勖的敗亡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表明現象,真正導致李存勖敗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地方藩鎮力量的反噬。在李存勖死後上位的李嗣源給李存勖定的罪名除了寵信宦官伶人之外還有一條就是:猜忌排擠功臣。李嗣源給李存勖定的寵信宦官伶人、猜忌排擠功臣這兩大罪名使李存勖坐實了昏君的形象,從而爲自己奪權上位提供了政治上的合法性。然而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事實上李嗣源口中所謂的忠臣指的就是包括他本人在內的手握大權的各路將領們。

疏遠功臣的確看起來是一條光冕堂皇的罪名,然而李存勖爲什麼要疏遠他們這不明擺着的事嗎?寵信宦官伶人的確會在政治上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可李存勖之所以寵信宦官伶人恰恰是爲打擊手握一方大權的地方藩鎮勢力。這也就不難解釋以李嗣源爲代表的藩鎮勢力要發動政變除掉李存勖了。李存勖敗亡的真正原因就是他的削藩舉動操之過急引起了藩鎮勢力的反噬。至於所謂的寵信宦官伶人、猜忌排擠功臣這兩項罪名不過是作爲勝利者的李嗣源在上位後給他安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