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丁公是什麼結局?劉邦爲什麼要殺他

丁公是什麼結局?劉邦爲什麼要殺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丁公的故事。

很多古代的君王以大局爲重,不會像普通人一樣快意恩仇,對仇怨往往也以德報之。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因驪姬之亂,重耳曾被自己的老爹派了個宦官追殺,這人下手毫不留情,重耳跑得快,被砍去一截衣袖。重耳回國掌權後,認爲這個宦官忠於君主,於是不計前嫌,保留了他的職務。

東漢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早年他的兄長劉演被人殺死,後來他登上帝位,把一個殺兄仇人委以重任。這種氣量令人難以想象。相較而言,漢高祖劉邦是個比較耿直的人,當了皇帝以後既報答了恩人,也處理過仇人。爲了安撫人心,同樣顯示過大度,給一個他痛恨的人雍齒封了侯。

還有一個人比較特殊,對劉邦來說恩怨難以界定,最終卻被處死。楚漢戰爭結束後,有一個項羽的部將投奔漢軍,求見劉邦。他叫丁公,是項羽手下的悍將季布的弟弟。這兄弟兩人當年都與劉邦面對面幹過仗,把劉邦打得很狼狽。季布後來被劉邦點名通緝,因爲有大人物出面講情,季布不但免死還封了官,成爲西漢名臣。

丁公是什麼結局?劉邦爲什麼要殺他

而丁公見到劉邦,卻當場被砍了腦袋,很是出人意料。當年的楚漢彭城之戰,劉邦大敗虧輸,逃亡中丁公帶人緊追不放。劉邦眼看就跑不掉了,無奈轉頭喊道,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丁公愣愣神,掉頭走了。他放了劉邦一馬,卻成爲他的罪名。劉邦殺他時說,此人對項王不忠,以致項王失敗。今日將他斬首示衆,希望後人引以爲戒。這理由太冠冕堂皇了,沒有人爲丁公求情。那麼劉邦殺丁公究竟是什麼原因?丁公又該不該殺呢?

對這兩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看法,下面逐個解讀。

其一、劉邦殺丁公的真正原因,是惱羞成怒

丁公這個人的存在,對劉邦來說是一種尷尬。作爲個人恩怨來講,劉邦當然對丁公有一點感激,但更多的是引以爲恥。戰爭結束後更是如此,因爲雙方的身份地位變了,劉邦此時是天下之主,丁公淪爲歸降者。對劉邦來講,在危急關頭,自己迫不得已向他求情,才逃過一劫。這與那種主動伸出援手的恩惠性質不同。如果丁公跟季布一樣,沒有與劉邦發生這種小插曲,保住性命反而沒什麼問題。

我們不妨讓項伯出場對比一下。當年的鴻門宴上,項伯全力維護劉邦,救了他一命。項伯是項羽的叔叔,所以項羽無可奈何。同樣是敵對陣營,但項伯天性仁義,念及劉邦當年曾與己方並肩作戰,而且欣賞他的爲人,主動幫他脫離了險境。劉邦當然感恩,後來把項伯封了侯。這就看出差別在哪了,項伯纔是恩人,丁公不過是臨時發慈悲,饒了劉邦一命。

丁公是什麼結局?劉邦爲什麼要殺他 第2張

劉邦對此事當然刻骨銘心。這時候如果丁公不要拋頭露面,我們根據情理判斷,劉邦也不會爲難他,大家都裝作沒這回事就算了。但丁公不過是個頭腦簡單的莽漢,哪懂得帝王心術。他第一時間去拜見了劉邦,認爲憑自己當年的“恩惠”,也能撈個封賞。劉邦一看,你這不是來侮辱我嗎?當即以天下公理和道義爲名,把丁公判了死刑。丁公就這麼稀裏糊塗做了刀下鬼,大概死不瞑目。

其二、丁公罪不至死,於公於私都不該殺

丁公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場合,殺他有悖於劉邦的初衷,所以從私人恩怨來說,殺丁公顯然不應該。

從公理和道義來講,殺丁公更不應該。當初丁公放走劉邦,如果項羽得知,由他給丁公定罪還說得過去。劉邦譴責丁公背叛原主,那麼我們知道,劉邦手下有數不清的人都是早早就背叛了項羽投靠過來的,大人物裏張良、韓信、陳平,哪個不是這樣。何況丁公並沒有實質性的背叛項羽,是最後戰敗歸順而來。劉邦連一次機會也不給他。

丁公是什麼結局?劉邦爲什麼要殺他 第3張

有人說了,此一時彼一時。當初楚漢交戰,劉邦當然歡迎敵方的人投奔過來,如今天下大勢已定,所有人都是劉邦的臣民,丁公是爲形勢所迫投降的,又以劉邦的恩人自居,前來邀功請賞,當然有罪。這樣說的話,有個人當初叛離了劉邦,前後投靠幾方勢力,三番兩次背叛原主,最後又歸降劉邦。這個人沒有受到任何責罰,在張良的建議下反而被封了侯,就是前文提到的雍齒。比較而言,丁公不能獲得封賞就算了,又被責罰得過重。

劉邦完全可以把丁公削職爲民或者另行處罰,如果他心懷不滿,惹出事端來再殺不晚。這樣既可以警告不忠不義的人,還能展示君王仁慈的一面,不殺投降者。以不忠的名義處死丁公,是亂加罪名、濫用刑罰。劉邦認爲這可以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使天下人更重視“忠義”兩字。不曾想,這首先就破壞了天下的公平,顧此失彼,打着道義的幌子卻褻瀆了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