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來瑱最終結局如何?

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來瑱最終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來瑱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安祿山叛亂的時候,南線戰場上有三個非常著名的將領。

一個是在雍丘、睢陽苦戰的張巡;

一個是在南陽、襄陽苦戰的魯炅;

一個是在穎川、南陽苦戰的來瑱。

這三個人在當時取得的功績大致相當;史書說張巡的功績時,大約是說,如果沒有張巡,叛軍就會深入江南;說魯炅、來瑱的功績時,其實也是這樣說的。

張巡之所以之比魯炅、來瑱名氣大,主要是因爲在大唐帝國收復長安、洛陽時就死了;如果張巡多活幾年,後來會是什麼結局,沒有人會知道。

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來瑱最終結局如何?

來瑱在開始,也稱得上忠心可表天地,而後來呢?面對皇帝的調令,竟然想方設法的拒絕。

李光弼在開始,也稱得上忠心可表天地,而後來呢?面對帝國都城淪陷,面對皇帝陷入危難之際,李光弼竟然按兵不動。

僕固懷恩在開始,也稱得上忠心可表天地,而後來呢?比李光弼走得更遠,因爲他公然率衆造反了。

如果張巡撐過那個坎,很大概率上也可以混成一方節度使的,而混成一方節度使後,還會乖乖服從皇帝的調動嗎?這個實在難說的很。

因爲皇帝一個勁任由太監胡折騰,手握兵權的節度使,誰也會感覺叔可以忍嬸不能忍也。在此時此刻,你讓一個手握重兵的人,還要表現出一副,皇帝是王八旦,我也要永遠忠於皇帝;皇帝想殺我,我也要忠於皇帝的樣子,多少是有些強人所難的。

因爲一個人忠君愛國的思想沒有深入骨髓,怎麼可能接受這種事實呢?

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來瑱最終結局如何? 第2張

在史思明之亂平定前夕,中央政府調動來瑱時,來瑱就開始和皇帝哩個啷了。總而言之,來瑱的態度非常簡單,那就是我非常樂意接受中央政府的調動,只是下面的將士紛紛表示襄陽不可一日沒有來大帥。看到襄陽的將士大呼小叫,皇帝終於不敢調動來瑱了。

明年,詔瑱還,瑱安襄、漢,士亦宜其政,因諷衆留己,而外示行;至鄧,復詔歸鎮。

後來,李光弼率軍南下了,迫於李光弼造成的軍事壓力,來瑱終於決定到中央政府報道了。

光弼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劉展 後,逗留於揚府,尚衡、殷仲卿相攻於兗、鄆,來瑱旅拒於襄陽,及光弼輕騎至徐州,史朝義退走,田神功遽歸河南,尚衡、殷仲卿、來瑱皆懼其威名,相繼赴闕。

李光弼南下後,來瑱其實也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選擇。

上策:自然就是繼續賴在自己軍區不走,並且隨時準備武力對抗中央政府;總而言之,我的地盤我做主。後來的河北藩鎮,對中央政府大都是這種態度。

但是迫於李光弼的威名、壓力,來瑱終於還是不敢玩這種高難度的動作。

中策:就是親自到中央政府報到,但是在離開自己軍區前,讓自己的親信們牢牢控制着相關軍隊。總而言之,我到中央政府後,皇帝好說好商量,啥也好說,如果皇帝敢對我動粗,你們看着辦吧!

下策:就是趕緊無條件的到中央政府報道,怎麼表現得馴服,就怎表現。皇帝一看你徹底服軟了,也許會放你一馬的。

哪種選擇好呢?

上策看起來不錯,其實是毒死人不償命的毒藥。且不說,來瑱未必能扛住李光弼的軍事壓力,就算能扛住這一輪壓力,面對中央政府壓倒性的實力,來瑱能扛幾輪呢?

下策呢?好像很危險,其實也沒有多危險。說一千道一萬,來瑱手握重兵,雖然一再和中央政府玩哩個啷,但是在關鍵時候,還是到中央政府報道了。

如果皇帝藉機把他殺了,以後手握重兵的大佬,只要和中央政府有點過節,誰還敢輕易到中央政府報道呢?

但是人們在上中下三策徘徊時,通常總會選擇中策。因爲樂觀的看,中策可以吸取上下兩策的優點,淡化上下兩策的弊端

但是,我們必須得說但是,中策也會吸取上中兩策的缺點,更會淡化上下兩策的優點。

不管怎麼說,來瑱到中央政府報道時,選擇了中策。這種選擇,很快讓他進退失據了。

來瑱雖然讓自己的親信控制着襄陽,但是他本人已到了中央政府,所以皇帝想怎麼收拾他,也就是一念之差的事。

而且他做出這種佈置,本身就讓皇帝感覺他沒有真正馴服自己,留下來,有可能是個危險。所以,皇帝難免會想着除掉他。

當然了,因爲來瑱的親信控制着襄陽,皇帝在動來瑱時,心裏那是充滿了猶豫。所以,來瑱到中央政府報道後,皇帝對他一直很優待。

但是,我們必須得說但是,隨着安史之亂馬上就要結束,皇帝難免會調整政策的。在這種背景下,來瑱的前途就有點不妙了。於是,簡單的一番運作後,皇帝就逼殺了來瑱。

當然了,皇帝的反面行爲,通常都會有奸臣給背鍋的。

所以皇帝殺來瑱的鍋,就由大太監程元振背了。

初,來瑱在襄陽,程元振有所請託,不從;及爲相,元振譖瑱言涉不順。王仲升在賊中,以屈服得全,賊平得歸,與元振善,奏瑱與賊合謀,致仲升陷賊。壬寅,瑱坐削官爵,流播州,賜死於路。

來瑱之死,標誌着中央政府削藩的步子開始越走越急了。

總的來說,來瑱雖然有軍閥的傾向了,但是也僅僅是有一些傾向。在一箇中央集權高度發達的時代,來瑱的所作所爲自然是必死之罪。但是在安史之亂前後的大唐帝國,如果這都是必死的罪(親自到中央政府報道都無法贖回),充滿危機感的大佬,肯定多的是。

更主要的是,當時被皇帝逼死的軍方大佬並不是只有一個襄陽節度使來瑱;同華節度使面對皇帝的威逼,更是嚇得當時就自殺了。

同華節度使李懷讓爲程元振所譖,恐懼,自殺。

當然了,類似的鍋,皇帝是不能背的,所以官方說到這些事時,都是大太監程元振惹的禍。

在這種背景下,各大軍區有意無意的實現了某種默契,於是皇帝對各大軍區的調動,突然失靈了。

由是藩鎮皆切齒於元振。

因爲這樣發展下去,各大軍區的主官恐怕都充滿了危機感,因爲皇帝既然可以這樣弄死襄陽節度使、同華節度使,其它節度使一樣隨時可能被殺的。

而最先出現的問題,就是來瑱從前坐鎮的襄陽,馬上失控了,因爲來瑱的親信樑崇義,馬上在襄陽打出了要爲來瑱討說法的旗號,並且得到衆多人的響應。

關鍵是,面對樑崇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爲,皇帝只能接受樑崇成爲襄陽節度使的事實。

真是一波還不及,一波又來侵襲。

安史之亂還未徹底結束,襄陽又失控了。

初,長安人樑崇義以羽林射生從來瑱鎮襄陽,累遷右兵馬使。......崇義尋殺昭及南陽,以其狀聞,上不能討。三月甲三,以崇義爲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留後。崇義奏改葬瑱,爲之立祠,不居瑱聽事及正堂。

當然了,這只是冰山一角罷了。事實上,當時所有的軍區都有意無意的失控了。

而在此時,吐蕃突然大舉入侵,這一折騰,大唐皇帝當時就只能跑路了。

因爲,僕固懷恩爲代表的朔方軍,現在已走上了邪路,估計也是不能指望;關鍵是,僕固懷恩駐紮在山西,一副要奪取山西的樣子,山西的駐軍估計也是不能指望了。坐鎮中原的李光弼,現在也一副害怕被奸臣幹掉的樣子;襄陽的樑崇一副爲來瑱鳴不平的樣子,估計也都不能指望了。

這些人都不能指望,河北那種軍事力量,就更不要指望了。所以皇帝想了又想,終於發現,如果在長安城與吐蕃軍隊作戰,就有可能讓靖康之恥提前上演了,於是三十六計,走爲上計,馬上轉進了。

在這種背景下,大唐帝國都城長安,再一次莫名其妙的淪陷了。

上一次,面對安祿山進入,潼關失守後,長安城也是沒有經過任何戰鬥,就淪陷了。這一次,面對吐蕃人的進攻,長安依然沒有經過任何戰鬥,也迅速淪陷了。

面對皇帝這種神奇的操作法,用大道理去看,實在有些神經得不可理喻了。但是,皇帝如果真的死守帝國都城,會是什麼結果呢?

看到皇帝出逃,又需要軍方大佬們站隊了。

因爲在此時此刻,你是要向皇帝表忠心呢?還是趁機對皇帝落井下石呢?或是在旁邊看皇帝的笑話呢?

這是一個大問題。

這就好像,股市現在正在劇烈波動,有人說它會大漲,有人說它會大跌,你現在有大筆錢在股市,你應該怎麼做呢?

李光弼認爲局勢不明朗,所以拿着錢一直在觀望;僕固懷恩認爲股市會跌,所以有意無意的開始拋出手中的股票;郭子儀認爲股市會大漲,所以賣房賣地拿錢買股票。

結果呢?李光弼、僕固懷恩賠得爬上天台的心都有;而郭子儀卻是一下賺得盆滿鉢滿,成爲全國首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