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什麼是渭水之盟?這場結盟爲什麼會成爲李世民心裏的一根刺?

什麼是渭水之盟?這場結盟爲什麼會成爲李世民心裏的一根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渭水之盟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617年,李淵起兵之際派劉文靜出使突厥,簽訂盟約;626年,李世民登基半個月之後,在突厥十萬大軍的逼迫下與頡利可汗簽訂盟約,史稱“渭水之盟”。同樣的屈辱,同樣的迫不得已。可以說,突厥是李淵和李世民共同的心病,一日不除,它就一日在折騰着大唐。尤其是“渭水之盟”,它是李世民心底的一根刺,上面塗着屈辱,深深的折磨着李世民,不拔不痛快。

隋末天下大亂,突厥趁機強大起來並染指中原,不斷扶持割據勢力稱雄中原。李淵在晉陽準備起兵的時候,自然也考慮到了突厥的因素,倘若不和突厥合作,很難保證突厥不在背後插刀。所以李淵派劉文靜出使突厥,與突厥簽訂盟約,希望獲得突厥的幫助,事成之後美女和財物是突厥的,土地是李淵的。突厥沒有不同意的道理,然後支援了李淵部分兵馬,數量應該都在兩千之下,李淵怕的就是將來突厥大肆干涉大唐的國政,所以並未多要兵。

什麼是渭水之盟?這場結盟爲什麼會成爲李世民心裏的一根刺?

李淵入主長安之後,突厥又支持了劉武周南下與李淵爭雄,誰給突厥利益它就支持誰,也由此給大唐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後來樑師道不願意歸附大唐,又勢力逐漸減少,遂與突厥合作,不斷攛掇突厥南下攻唐。

天下基本平定之後,李靖和李績就開始在靈州和幷州抵禦突厥,當時突厥幾乎每年都進攻大唐好幾次。625年,頡利可汗領十萬大軍進攻靈、朔等地,李淵派李靖阻止抵抗,不過突厥兵來勢洶洶,唐軍並沒有佔到便宜,溫彥博被俘,張德政被殺,後來突厥兵被任城王李道宗打敗,突厥請和而去。

第二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讓大唐陷入短暫的內亂之中,頡利可汗抓住機會又開始進攻大唐,七月中旬,突厥兵犯渭州,李世民派姐夫柴紹迎擊突厥,柴紹殺死一名特勒,斬殺千餘人。八月初一,突厥遣使請和。雙方和好,李世民贈送突厥大量的財帛,突厥算是滿載而歸。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突厥可以說是每戰必勝,打了勝仗可以搶掠財帛,打了敗仗可以請和依舊得到財帛,所以幾乎沒有輸的時候,這也是爲什麼突厥如此頻繁進攻大唐的原因,他們爲的不是土地而是財帛。

八月初九,李世民正式登基稱帝,半個月之後,突厥再次進犯大唐,這一次,突厥在樑師都的攛掇下,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合併十幾萬兵馬進攻涇州,然後是武功。尉遲敬德在涇陽與突厥兵交戰,取得勝利,斬殺千餘人,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大軍的繼續南下。很快大軍就到了渭水便橋,對長安虎視眈眈,已經算是兵臨城下,而這個時候的長安城並沒有多少兵馬。

李世民陷入困境中,不過這樣的困境並不能打到李世民,他迅速做出決定,開始調兵遣將部署兵力,李靖和長孫無忌帶着兵馬達到幽州駐守。但是李世民部署的兵力並不是很多,冒險一戰的話,勝率不大,即便取勝,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大的,這不是李世民願意看到的,而且當時是在渭水岸邊,一旦開戰,難免生靈塗炭。所以李世民是真的遇到了難題了。

什麼是渭水之盟?這場結盟爲什麼會成爲李世民心裏的一根刺? 第2張

很快,頡利可汗就派自己的心腹大將執失思力進京面聖,誇耀兵力,執失思力見到李世民之後囂張的說:“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已經帶着百萬人馬兵臨城下。”

李世民生氣的說:“朕之前親自和頡利可汗定下盟約,朕也送給了你們數不盡的財帛,你們如今卻背棄盟約兵犯我大唐,難道你們都沒有心嗎,竟能忘記朕給你們的巨大恩惠?朕現在要殺了你。”

當然李世民並沒有真的殺了執失思力,而是將其扣押,然後帶着高士廉、房玄齡、蕭瑀等六人來到了渭水河畔,隔着渭水質問頡利可汗的忘恩負義。

《資治通鑑》記載: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

實際上這個多半是不可信的,李世民不過是斥責了幾句,頡利可汗就帶着突厥兵嚇得下馬跪了,這確實太誇張了,無論如何,頡利可汗有十萬大軍,而李世民的兵馬只是陸續到來,即便是必有一戰,頡利可汗能嚇成這樣嗎?嚇成這樣,他怎麼可能還來進犯大唐?

但是,頡利可汗心理上被鎮住應該是事實。李世民久經沙場,最懂排兵佈陣。當時唐軍雖然不多,但是排列整齊,旌旗遍野,讓頡利可汗看不出李世民究竟是帶了多少兵馬,而且當時執失思力並沒有出現在李世民身邊,讓頡利可汗明白他的處境並不好,又李世民整飭好軍隊後,獨自上前同頡利可汗講話,這樣的膽識和自信更加迷惑了頡利可汗。

李世民的一番安排,將頡利可汗鎮住了,但是這樣並不足以讓突厥撤兵。接下來就是李世民的艱難時刻,與頡利可汗訂盟,答應給他們足夠的財帛,這也是突厥進犯大唐的最重要目的,只要目的達到,他們就會撤軍。

什麼是渭水之盟?這場結盟爲什麼會成爲李世民心裏的一根刺? 第3張

兩天後,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在便橋殺白馬歃血爲盟,大唐送上財帛,突厥撤軍。一場戰事就此消弭,但是留給李世民的心理陰影卻怎麼也消除不了。做爲一名統帥,與敵人簽訂這樣的盟約確實屈辱,但是,李世民首先是皇帝,其次纔是軍事統帥,他要爲大唐負責,爲大唐的子民負責。他曾與蕭瑀有過一段對話,蕭瑀說自己看不出李世民的計策,李世民表示他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但是他不打算開戰。並說:

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一與虜戰,所損甚多;虜結怨既深,懼而修備,則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設備,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

所謂能屈能伸纔是真英雄。

渭水之盟簽訂後不久,頡利可汗就獻上了三千匹馬和一萬頭羊,但是李世民並沒有接受,而是讓頡利可汗歸還之前掠奪的中原人口,並讓其歸還去年俘虜的溫彥博回朝爲官。

之後李世民心中有一團火,誓要滅掉突厥,一雪前恥。他勤勉政事,發展經濟,提升國力,爲將來的大戰做準備,而且李世民閒暇的時候親自在顯德殿的庭院裏訓練各衛士兵箭術。

三年後,時機成熟,李世民接受張公謹的建議,準備滅突厥。李靖爲統帥,張公謹爲副,還有李績、柴紹、薛萬徹、李道宗等各道總管出兵分道進攻突厥,後來的大唐名將蘇定方也參與了該戰。李靖在630年的正月領三千精兵突擊突厥,迅速攻進定襄城,頡利可汗的心腹康蘇密投降大唐,並帶來了楊政道和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出逃。

什麼是渭水之盟?這場結盟爲什麼會成爲李世民心裏的一根刺? 第4張

這一仗讓唐軍揚眉吐氣,而李世民更是激動的說: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李靖取勝的同時,李績在白道也取得了勝利,頡利可汗再次讓執失思力進京請求歸降大唐。不過李世民並不打算就這樣接受頡利可汗的歸降,而是派出唐儉等人去麻痹頡利可汗。李靖同李世民的想法相同,選擇繼續進攻突厥,最終,突厥滅亡,頡利可汗也被李道宗俘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