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懷光解除了奉天之圍大有軍功,他最後爲何造反?

李懷光解除了奉天之圍大有軍功,他最後爲何造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李懷光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德宗讓叛軍打得眼看就要絕望了,就在這萬分危急之際,李懷光率領朔方軍前來救援了。

李懷光大發神威,逮着叛軍一頓猛揍,徹底解除了奉天之圍。

到此爲止,由於朱泚自立爲帝,所以李懷光變成了最有希望複製郭子儀成功機會地人。

此時的李懷光是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開始後,郭子儀的主要軍職也是朔方節度使。

解奉天之圍後,李懷光官拜副元帥、中書令。這兩個職務,其實已快到人臣的頂峯了。想當年,郭子儀的最高的軍職也就是副元帥,因爲元帥之職只有皇子才能擔任。

如果李懷光繼續緊握手中的槍桿子,永遠聽皇帝的話。等皇帝殺回長安城後,怎麼看也是複製郭子儀成功的節奏。

但是很不幸,李懷光在這個關鍵的坎上,終於忍不住拿着槍對皇帝指手畫腳了。

李懷光在解除奉天之圍前,就想依靠手中的槍桿子改組中央政府。

李懷光一再宣稱,現在國家亂成這樣,就是奸臣盧杞弄出來的,只要有機會,他一定會把盧杞等人幹掉。

懷光爲人疏而愎,誦言:“宰相謀議乖剌,度支賦斂重,京兆尹刻薄軍食,天下之亂皆由此。吾見上,且請誅之。”

從大道理上說,這沒有錯,但是從權力博弈上說,這已是近於要造反的行爲。

看到李懷光這副樣子,唐德宗哪敢讓他進城呢?於是就找理由拒絕李懷光率軍進城休整,理由也是光明正大的:趁敵人潰敗之際,你趕緊追擊敵人吧。

杞即說帝曰:“懷光兵威已振,逆賊破膽,若席勝,可一舉滅賊。今入朝,則必宴勞流連,賊得從容完備,卒難圖也!”帝不得其情,因然之。乃敕懷光屯便橋,督諸將進討。懷光自以徑千里赴難,爲奸臣拫隔不得朝,頗恚悵,去屯咸陽。

史書在說到這件事時,總說這是奸臣盧杞害怕李懷光清理他,所以慫恿唐德宗這樣乾的。問題是,這就不是奸臣害不害怕的問題,而是皇帝也會由衷地感到害怕啊。

手握槍桿子的李懷光,一旦進入奉天這種小城之中,看到中央政府的那副狼狽樣,誰敢肯定他們不會做出更激進的事呢?

李懷光解除了奉天之圍大有軍功,他最後爲何造反?

李懷光真的不想複製郭子儀的輝煌嗎?答案是否定的,李懷光其實也充滿了無奈。

在李懷光的軍隊內部,肯定也遍佈着對政府不滿的情緒,各種不滿言論四處飛揚。

在這種背景下,李懷光能怎麼做呢?如果他嚴厲壓制下面的這種情緒、言論,下面的軍人殺了他的可能性也有。

如果李懷光讓這種情緒、言論引導自己,其實只能順着邪路越走越遠。

更主要的是,他們解除奉天之圍後,唐德宗竟然不讓他們入城休整,軍隊內的不滿情緒自然更大了。

面對此情此景,就算李懷光沒意見,下面的將士也會滿腹怨言,更覺得皇帝是被奸臣控制了,甚至皇帝本身就是個昏君。

所以,這支軍隊走到半路,直接就撂挑子了。

總而言之,如果皇帝不給他們個說法,他們就要罷工了。在這種關鍵時候,唐德宗哪敢和他們硬扛,所以只能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

於是,皇帝最親近的朝臣被迫貶職了,最親近的太監被殺了。

懷光數暴杞等罪,帝爲貶杞與趙贊、白志貞,又劾奏中人翟文秀,亦殺之以尉懷光。

李懷光這樣做合理嗎?基於大道理來說,皇帝最親近的朝臣是個大奸臣,最親近的太監是大壞蛋。李懷光爲了帝國和皇帝的根本利益,把這些大奸臣、大壞蛋清理出局,自然是非常合理的。

問題是,基於唐德宗的角度,他們這就是要反天了。

現在皇帝處於危難之中,雖然只能接受這種事實,但是從內心深處,他顯然不會接受這種事實。

李懷光的軍隊走到這一步,其實已是非常危險了。

而李懷光的軍隊,對政府的不滿情緒,顯然並不是這麼簡單。因爲總的來說,皇帝信任、重用大奸臣、大壞蛋,這個說起來比較抽象,而和李懷光的軍隊,並沒有顯而易見的利害關係。

而有一個件事,不論誰處於李懷光軍隊中,也會無法接受的。那就是,同工不同酬。因爲與李懷光軍隊協同作戰的神策軍,工資待遇明顯高於李懷光的軍隊。

這種事實,李懷光願意接受,他手下的軍人也不願意接受啊!

大家都在前線流血犧牲,而且我們的戰鬥力並不遜色於任何一支軍隊;關鍵是,我們需要承受的犧牲、壓力也不低於任何一支軍隊;更主要的是,如果沒有我們及時勤王,大唐帝就玩完了。但是發軍餉時,我們就比別人少一大截,這叫什麼事?

更讓我無法接受的事實在於,面對這種問題,中央政府並沒有解決的意思。中央政府對此的回覆永遠是,現在中央財政緊張,如果給你們與神策軍相同的工資待遇,實在無法做到;如果降低神策軍的工資待遇,給你們補齊差額,神策軍肯定會不高興的。

面對這種解釋,李懷光的軍隊自然無法接受。因爲讓神策軍拿着和我們一樣的工資待遇,神策軍就會不高興;讓我們拿遠低於神策軍的工資待遇,我們就會高興?這叫什麼邏輯?

懷光欲緩戰期,且激怒諸軍,奏言:“諸軍糧賜薄,神策獨厚。厚薄不均,難以進戰。”上以財用方窘,若糧賜皆比神策,則無以給之……

在這種背景下,李懷光的軍隊,軍紀就很難以保持。

我還是前面分析過的意思,這種軍紀很亂,絕不是簡單的亂兵出去四處搶劫,而是各種有組織的攤派。

他們軍隊在搞外快時,理由通常都是現成的:我們的工資待遇太低,根本無法生活,所以我們必須得搞外快。

面對他們這種表現,中央政府還得了便宜賣乖的說,神策軍不愧爲真正的中央軍,你看他們的軍紀多好?言外之意,大約是他們就應該享受這麼高的工資待遇;而李懷光的軍隊,那是活該享受那麼低的工資待遇。

晟每與懷光同出軍,懷光軍士多掠人牛馬,晟軍秋毫不犯。懷光軍士惡其異己,分所獲與之,晟軍終不敢受。

李懷光解除了奉天之圍大有軍功,他最後爲何造反? 第2張

面對這種事實,就算李懷光願意接受,他手下的將士了不願意接受啊。而李懷光的軍隊走出這一步後,其實就只能沿着邪路繼續走了。

現在,皇帝處於危難之中,自然會接受這一切。

如果皇帝恢復了權威,回想起李懷光此前的所作所爲,會是什麼感覺呢?肯定會想到,你當時是在勒索我、逼迫我。

所以李懷光與皇帝的磕磕碰碰增加一點,內心恐懼就會多一些。而這種恐懼越多,他的政治可靠性就會越差。

到了最後,李懷光更公然說了,不是我不忠於皇帝,實在是我怕死啊!

皇帝爲了讓他安心,就給他發了傳說中的丹書鐵券。總而言之,蒼天大地、日月星辰可以爲證,我只會念着你從前的好,絕不會記着你從前的不是;再總而言之,以你的功勞,我會讓你的子孫後代都享福的。

而李懷光看着傳說中的丹書鐵券直接就說了,這種東西,就是皇帝哄騙人的東西,翻開歷史書,拿着這種東西的人,有幾個不是家破人亡結束的?總而言之,我本來只有九分的害怕,現在看到這種東西,我真是十分的害怕了。

興元元年,詔加太尉,賜鐵券。懷光赫然怒曰:"凡疑人臣反,則賜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抵於地。

既然如此,他與皇帝的關係,其實已無法緩和了。

後來,李懷光公然捲入叛亂,嚇得皇帝直接逃出了關中。

再後來,皇帝平定了叛亂,皇帝懷着複雜的心理,決定赦免李懷光。但是人們都勸皇帝,作爲臣子,嚇得皇帝滿世界亂跑,現在就算您願意原諒他,以後您看到他時,會是什麼心情呢?他見到您時,又會是什麼心情呢?總而言之,您與李懷光的關係,就如破碎的銅鏡,它再也難以復圓了;再總而言之,爲了綱常大義,我勸您還是滅了李懷光吧!

在李懷光還沒有公然叛亂時,李懷光的兒子就對皇帝說,您可千萬得防着我爹,我爹肯定會造反的。

面對李懷光兒子這種話,皇帝多少有些尷尬,因爲你是李懷光的親兒子嗎?你出賣你爹討好我,你這樣表忠心,不知道你尷尬不?我可是尷尬的要起一身雞皮疙瘩了。

所以,皇帝對李懷光的兒子說,你如果覺得你爹不忠,你應該勸你爹忠於我,怎麼能這樣背後告你爹的狀呢?

初,懷光之解奉天圍也,上以其子璀爲監察御史,寵待甚厚。及懷光屯咸陽不進,璀密言於上曰:“臣父必負陛下,願早爲之備。臣聞君、父一也;但今日之勢,陛下未能誅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陛下待臣厚,胡人性直,故不忍不言耳。”上驚曰:“知卿大臣愛子,當爲朕委曲彌縫,而密奏之!”

李懷光的兒子說,我爹已被恐懼所籠罩了,我怎麼勸他,他也不會聽的。但是,請您相信,我這樣做,只是出於對您的忠心,絕不是爲了我自己的利益。

後來,李懷光以亂臣賊子的身份死後,李懷光的兒子就比較尷尬了。

因爲皇帝想饒恕李懷光兒子,但是有人對皇帝說了,李懷光的兒子如果這樣活下去,天下人怎麼看他?您會怎麼看他呢?他自己會怎麼看自己?

因爲他不死,人們肯定會認爲,他以前一再出賣他爹,就是爲了自己活命;我們不如,讓他以死明志,證明他從前一再出賣他爹,就是爲了忠君大義。然後呢,我們再表彰他,讓他成爲大家學習的好榜樣,總而言之,忠孝不能兩全時,大家就應該向李懷光的兒子學習!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說這段內容,只是希望大家知道。

李懷光走解除奉天之圍後,本來有機會複製郭子儀的成功,卻是沿着不歸路越走越遠。

從成德節度使謀求世襲開始,帝國的叛亂就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許多人難免會認爲,自己會成爲壓死駱駝的最後一袋重物。問題是很不幸,一袋接一袋的重物壓下來,大唐皇帝只是東倒西歪地晃了又晃,卻是啥事也沒有。

涇源軍人在叛亂時,顯然認爲自己給皇帝補一刀,皇帝肯定就會玩完了;但是很不幸,皇帝只是摔了個跟頭,又站了起來。

朱泚在捲入叛亂時,大約也是這樣想的;總而言之,自己給皇帝補一刀,皇帝肯定會玩完,但是很不幸,皇帝依然在掙扎,並沒有被打垮的跡象。

李懷光沿着不歸路越走越遠後,難免也會這樣想的;總而言之,自己給皇帝補上一刀,皇帝肯定會玩完的。

但是很不幸,皇帝並沒有因此玩完,相反摔了幾個跟頭後,終於站了起來,並且使出一通連環腳,把他們都踢翻在地。

涇源軍人在叛亂時,他們的長官就高呼,你們好好報效朝廷,不會缺榮華富貴的,爲什麼要幹這種滿門抄斬的事呢?

至於朱泚、李懷光都是有機會成爲郭子儀第二的,但是結果呢?他們都死於非命了!

面對這種不可思議的事實,人們看着高高在上的皇帝,似乎除了膜拜就是膜拜了。因爲,人們終於發現,想打倒皇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懷光忠於皇帝的時候,他是中央軍委的主要成員,還有中央政府給他輸血,而且衆多軍區都得受他節制,在這種背景下,他自然一時顯得神功無敵。

問題是,等他背叛了皇帝,這一切還有嗎?

開始,朱泚給李懷光寫信時,一副把李懷光當大哥看的樣子,因爲當時的李懷光太牛X了。面對此情此景,李光懷對叛亂後的結果,難免會有着太多樂觀的想象。

問題是,等李懷光背叛皇帝后,資本馬上迅速縮水了。

首先,李懷光肯定不再是中央軍委主要成員了,現在各大軍區都沒有義務聽從他調動了。這樣一來,李懷光就只是朔方軍的主管了。

其次,中央政府不會給他源源不斷地輸血了。

事實上,當時就有人建議皇帝應該馬上終止給李懷光的軍隊供應後勤,但是皇帝爲了分化李懷光的軍隊,依然給李懷光的軍隊供應後勤。總而言之,朔方軍隊一直是忠於帝國的軍隊;我們不能因爲李懷光走上邪路,就讓朔方軍人忍飢挨餓。

皇帝雖然繼續給李懷光的軍隊供應後勤,但是李懷光的軍隊也知道,如果皇帝突然終止了後勤供應,將意味着什麼?

現在,皇帝這樣做意思很簡單,那就是皇帝把朔方軍隊叛亂的原因都推到了李懷光頭上,只要朔方軍人現在願意與李懷光劃清界限,皇帝是會原諒他們的。

這樣一來,李懷光對朔方軍隊的掌控也非常有限了。

在這種背景下,朱泚直接就是一副把李懷光當小弟看的樣子,李懷光當時就傻眼了。因爲這預示着他的前途越來越暗淡了。

始,懷光方強,朱畏之,與懷光書,以兄事之,約分帝關中,永爲鄰國。及懷光決反,逼乘輿南幸,其下多叛之,勢益弱。乃賜懷光詔書,以臣禮待之,且徵其兵。

更主要的是,此前關東地區一片混亂,但是皇帝通過政治外交手段,漸漸讓關東強藩都表示臣服了。

關東地區漸漸恢復穩定,皇帝就可以集中力量解決關中的問題了。在這種背景下,朱泚也好、李懷光也好,都越走越絕望,最後只能漸漸走向死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