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國名將李牧爲何會遭到小人誣陷?他是什麼結局?

趙國名將李牧爲何會遭到小人誣陷?他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趙國名將李牧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戰國時期的主旋律就一個字:戰 ,各個諸侯國打來打去,一直打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

秦滅六國之戰中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就是隔壁的趙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後,使趙國成爲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對抗的國家,後來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反間計,將主帥從廉頗換成了趙括,趙括急於求成,中計兵敗,戰死疆場,趙國也在此戰中元氣大傷。

縱觀趙國曆史,不乏千古名將,像廉頗、趙奢、李牧等,其中最令人哀嘆惋惜的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李牧一生戰功顯赫,大破匈奴,連卻秦軍,最終卻因小人讒言,被趙王賜死,李牧死後不久趙國也隨之滅亡,所以便有了“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

趙國名將李牧爲何會遭到小人誣陷?他是什麼結局?

大破匈奴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不僅僅是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還有對抗匈奴的戰爭,當時的趙國很不容易,隔壁就是虎視眈眈的秦國,邊境還有匈奴侵略,同樣受匈奴之苦的還有秦國和燕國,他們三家都想打擊匈奴,但誰也打不過,抗擊匈奴最好的方法就是修長城,於是他們仨都修建了長城,修了長城還得有人守,趙國派去戍守邊疆,抗擊匈奴的將領就是李牧。

對抗匈奴的主要是趙國

在中國古代,匈奴一直都是大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擋住匈奴的騎兵,就在這時,真正的戰神崛起了。

李牧新官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置機構和官吏,增加烽火臺,並且當地徵上來的稅收也都不上交中央,直接歸入軍費,重視士兵的訓練,每天率士兵練習騎射,派人探查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並且對下屬特別好,隔三差五宰頭牛和大家一起吃,但李牧有一道聽起來莫名其妙的命令:

“匈奴入盜,急於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趙國名將李牧爲何會遭到小人誣陷?他是什麼結局? 第2張

意思很清晰,匈奴來了馬上撤,誰敢貪圖抓俘虜立戰功,殺無赦,李牧這樣消極避戰堅持數年,軍隊百姓沒有任何傷亡,並且還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戰鬥力極高的軍隊。

但總這樣避而不戰,吃好的喝好的,見着人就裝孫子也不是事兒,這種情況下不僅匈奴人覺得李牧是個膽小怕事之人,就連己方也有不少人想頂替李牧。

慢慢的,李牧的膽怯,不敢應戰的行爲就傳到趙王耳朵裏了,趙王聽聞便責備李牧,讓其出兵,但李牧不聽,趙王大怒,一氣之下就把李牧給撤了。

新將領很聰明,他知道李牧是因爲什麼被撤了職,知道自己爲什麼會被提拔上來,於是在上任後,但凡有匈奴來犯就帶會兵出征,幾場仗打下來一次沒贏過,李牧在時,雖然避而不出,但起碼邊境太平,老百姓能安心耕種,新領導來了後,邊境不安,一場戰打兩三個月就結束了,但老百姓錯過了農時,無法耕種,來年吃什麼呢?

沒辦法,趙王只好再次請李牧出兵,李牧稱病不出,趙王一求再求,李牧才說:

“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大王要是用我,那我還是用原來的老套路,你要答案我就去守邊疆”,趙王允了後,李牧又回到了老地方,一如既往避戰不出。匈奴人一看李牧又回來了,都不拿他當回事,但實際上李牧在訓練精兵強將,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步兵騎兵聯合作戰要開始了。

趙國名將李牧爲何會遭到小人誣陷?他是什麼結局? 第3張

匈奴來回騷擾就是爲了搶點東西,李牧怎麼都不應戰匈奴啥也撈不着,匈奴人大肆嘲笑李牧膽怯,笑趙國將士都是怯懦之夫,而李牧這邊呢,三軍將士天天吃牛羊肉,身強體健,畏縮了好幾年,積累了無數能量需要宣泄,整天躍躍欲試,李牧一看,知道機會來了。

這幾年李牧畏懼膽怯不應戰都是給匈奴施的障眼法,實際上李牧訓練了1300乘戰車,一萬三千騎兵,5萬步兵,10萬人弓弩兵,待匈奴人再次入侵時,李牧派一小隊人馬應戰,佯裝兵敗逃跑,留下數千民衆和牛羊,誘敵深入。

匈奴人一看,更加確信李牧是膽怯的懦夫,於是率兵乘勝追擊,一點點進入李牧早已布好的口袋陣,李牧率兵部隊將其層層包圍,一舉殲滅10萬餘匈奴騎兵,李牧一舉成爲拓地千里的戰神。

這一戰不僅確保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全,還順帶把秦國、燕國的邊境問題一併解決了,使趙國沒有後顧之憂,能專心周旋於變幻莫測的諸侯國之間,並且對後世以步兵掣肘騎兵作戰的戰術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長平之戰時,燕國與趙國脣齒相依,但是卻沒有提供丁點援助,長平之戰後,燕國還趁趙國虛弱之時攻打趙國,趙國老將廉頗在東路部阻擊燕軍主力,李牧扼守代地,牽制燕國西路軍,廉頗、李牧兩位名將將燕軍打的落花流水,最後燕王賠了5座城求和,史稱鄗(hao)代之戰。

鄗代之戰後,燕、趙兩國徹底失和,戰爭不斷,秦國趁燕、趙兩國作戰之際,秦將王翦率兵從上黨開始,一連攻佔了趙國多座城池,樊於期也領兵從南陽(今河南修武)出發,拿下趙國六座城池,在鄴城和安陽順利會師,直逼邯鄲。

趙國的國土進一步萎縮,亡國陰影之勢越來越重,趙悼襄王抑鬱之下死了,抗擊燕軍的主帥龐煖年事已高,加上來回奔波也隨趙悼襄王去了,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趙王、主帥全死了,李牧成了趙國的脊樑。

秦始皇下令進攻趙國,給其致命一擊,公元前234年,樊於期帶主力軍渡過漳河攻打平陽(今河北臨漳),趙軍主力在太行山漳河一帶與秦軍對峙,平陽不是防禦重點,自然被秦軍拿下,樊於期率兵繼續攻打武城,一旦武城失手,趙國都城邯鄲將直接暴露在秦軍的鐵騎之下。

趙國名將李牧爲何會遭到小人誣陷?他是什麼結局? 第4張

趙悼襄王去世後,他的兒子趙王遷繼位,趙遷命李牧率兵星夜兼程去抵擋秦兵,李牧的軍隊是趙國最後的希望,攻打匈奴時奪了大量戰馬,機動性很強,秦、趙兩軍在宜安(進河北藁城西南邊)附近相遇,李牧又用起了老套路,在宜城附近築起了堡壘,避而不戰。

秦軍遠道而來欲速戰速決,但趙軍不接招讓樊於期很煩惱,李牧學起了廉頗,樊於期就想學白起,誘敵出擊,率兵攻打肥下,逼趙軍初戰。

李牧也沉得住氣,看友軍被打遲遲不去救援,但部下坐不住了請纓作戰時,李牧說:

“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

一連多天不出兵,拖到趙王都受不了了,派使者命令李牧趕緊動手吧,李牧一看火候差不多了,於是率兵出擊,但沒有去援助肥下,而是直接襲擊了秦軍的大本營,並派出少量人馬左右發展,保障側翼,拿下秦軍大營後,主力兵分三路,中路迎敵,側翼埋伏包抄,夾擊秦軍,將回援大營的秦軍一擊必殺,樊於期見勢不好,化妝溜了,將士們羣龍無首,很快就潰不成軍,十萬秦軍全部被滅。

樊於期想學白起,沒想到學成了趙括,一路逃到了燕國,戰國後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殲滅戰,李牧打得十分漂亮,趙王大悅,封李牧爲武安君。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諸多軍事天才,每個軍事天才都有自己擅長的作戰方式,比如廉頗,最擅長打防守戰,戚繼光,最擅長打攻擊戰,袁崇煥擅長堅城固守,唯獨李牧,既擅長打防守戰,又擅長打進攻戰。

公元前232年,秦軍兵分兩路再一次進攻趙國,秦國前後夾擊,想把趙國都城邯鄲做成夾心餅乾。

李牧現在是全國的希望,面對秦軍的兩頭攻勢,李牧帶着軍隊兩頭奔襲,先痛打了北線進攻的秦軍,將他們打的丟盔棄甲,短時間內不可能再組織像樣的進攻,於是率領兵馬向南攻去,南線的秦軍聽說北線秦軍已經敗了,再看到李牧的大軍步步逼近,紛紛逃走。

李牧作戰又快,攻擊性又強,既能攻還能守,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軍事奇才,趙國最後的希望,與白起同封爲武安君的戰神,也落了個白起一樣的下場。

趙國名將李牧爲何會遭到小人誣陷?他是什麼結局? 第5張

戰國末年,李牧是戰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同時也是六國中唯一能以秦軍抗衡的傑出軍事家,但昏庸的趙王聽心小人讒言,不做分析就認定李牧要謀反,派人奪取李牧的兵權,李牧剛開始還爲繼續抗秦,拒交兵權,手下將士也不願自己的主帥關鍵時刻離軍回朝,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再不回朝手下將士們就真反了,於是李牧只好跟隨使者回去面見大王,但見到的都是奸佞小人,只有趙王的留下的一條命令,命李牧自殺。

李牧最後沒有辦法,橫刀向天笑,但他是個殘疾人,無法想正常人一樣橫刀自刎,最後只得口含劍尖,劍柄抵牆,吞劍自殺。

李牧到死都沒有想到,自己的良苦用心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李牧死後,趙國也隨之滅亡,作爲一個將軍,沒能戰死疆場而是死在國內小人刀下,這是作爲將軍最大的屈辱

春秋戰國古寨遺址

秦國法律嚴酷,將領逃跑不光要誅九族,連祖墳都不會放過,樊於期逃到燕國後也沒有活路,秦始皇下重金去通緝樊於期,他的腦袋最後成了荊軻刺秦時的見面禮。

也有典籍記載當時與李牧對戰的秦將不叫樊於期,而是叫“桓齮(yi)”,但有很多史學家認爲桓齮就是樊於期,因當時各國口音差別太大,發音有誤,以訛傳訛到最後成了兩個版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