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對農業到底有多重視 雍正每年都會舉行耕精禮

雍正對農業到底有多重視 雍正每年都會舉行耕精禮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雍正和農業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以農業爲根本,大力提高國民生產收入,進而帶動經濟增長,這是雍正始終貫徹不移的一條治國方針。

爲了使這一方針順利實施,從地方到中央,各級官吏必須起表率作用。雍正要求自己本人也不能例外,也要每年定期下到田間地頭,親自扶犁耕地,親自播種收割——這就是雍正推行的耕精禮。“農事惟邦本,先民履畝東。翠華臨廣陌,彩軛駕春風。禮備明神格,年期率土豐。勸耕時廑慮,何敢惜勞躬。”這是雍正親耕耩田有感而作。他自二年二月首行親耕藉禮,以後經常舉行。康熙於十一年行耕禮,到雍正再舉行,是實現“五十餘年之曠典”。

雍正對農業到底有多重視 雍正每年都會舉行耕精禮

行耕精禮,始於周天子,是以農爲邦本的觀念和政策的表現形式,如漢文帝所說:“農,天下之本,其開秸田,朕躬耕以給宗廟粢盛。”雍正在春耕伊始,親自開犁,和先代帝王一樣,也正如他詩中所述,表現他對農本的重視。精田和先農壇原來設於京都雍正於四年(1726)下令命各府州縣設立先農壇,備置精田,每年仲春亥日地方官舉行耕精禮,意思是讓他們知道皇帝“敬天勤民”,學習皇帝注重農功的精神,勸率百姓力田務本。使官員“存重農課稼之心”,農民“無苟安怠惰之習”。

雍正對農業到底有多重視 雍正每年都會舉行耕精禮 第2張

他的命令立刻得到實現,雍正五年(1727)春天各地開始舉行耕禮。個別地方實行不力,他就嚴肅處理。五年九月,廣西巡撫韓良輔奏參臨桂縣知縣楊詢朋將糌田荒蕪,顆粒無收,雍正命將楊革職,留於該縣管理精田十年,並以此爲例,懲治犯同類錯誤的官員。雍正六年(1728)六月,浙江總督李衛題參永康縣試用知縣陳桂於精田大典草率不合規制,雍正也將他革職。雍正這樣做是任意爲法,不過表現了他嚴格要求地方官重視農業生產的決心。

雍正對農業到底有多重視 雍正每年都會舉行耕精禮 第3張

州縣的精田只有四畝九分,但種好這點田,必須瞭解天時氣節,土地肥瘠,農民生產情緒,可以以此指導全州縣的生產,所以仍然有一定意義。在實行得好的地方,促進了農業生產。江南松江府民謠:“雨過番灣滑大堤,先農壇下看扶犁。爭傳野老榮冠帶,到處撐獻早罱泥。”這是推行耕精禮和老農頂戴政策,起了提高農民生產熱情的作用。貴爲一國之君都親自下田耕地了,你說以農爲本的平民百姓又怎麼能不加倍苦幹,以百姓爲衣食父母的官員又怎能不身先士卒呢?

雍正對農業到底有多重視 雍正每年都會舉行耕精禮 第4張

從現代管理角度看,一個領導者的智謀,就在於他如何以身作則,進而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而雍正恰恰是深諳此種領導智謀的帝王。皇上既然帶了個好頭,各級地方官吏當然也必須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此後,雍正下令,命令各府州縣設立先農壇,也就是開出塊耕地,準備一切耕田器具,必須在每年仲春亥日舉行耕精禮。他這樣做,不但是爲了讓地方官吏通過勞動了解種田人的辛苦,以培養他們敬天勤民的精神,同時也爲了使他們瞭解農事,少犯些盲目指揮的錯誤。從雍正的這一舉措來看,我們再次發現了他的超前思維。

因爲,他讓地方官吏親自下田耕地的政策,頗有點要求幹部下鄉,深入羣衆瞭解農民疾苦,定期勞動鍛鍊的味道——皇帝就是皇帝,當然也少不了那種獨斷專行的作風。本雍正的命令雖是金口玉言,但天高皇帝遠,地方上那些封建官僚表面上雖響應他的號召,背地裏卻對此大不以爲然。針對這一狀況,雍正保持和發揚了他在康熙時期即有的“較真”勁兒,該動真格就動真格的,決不會含糊。

雍正五年九月,廣西巡撫韓良輔奏稱某縣知縣楊詢朋將田荒蕪,至使顆粒無收。雍正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下令革除楊詢朋的職務,並罰他在該縣耕田十年。這一做法堪稱高絕:你不是擺臭老爺架子不肯耕種精田嘛,你不是好逸惡勞總想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嘛,那好,就罰你老實實做十年農夫,看你還舍不捨得把你的官老爺架子放下來。雍正六年六月,又有浙江總督李衛參奏永康知縣陳桂搞的“精田典禮”草率而不合規定。

雍正對農業到底有多重視 雍正每年都會舉行耕精禮 第5張

爲此,雍正也將其人革職查辦。這就是說,就算你耕種精田了,馬馬虎虎敷衍塞責也不行,也同樣要受到處罰。,表面上看,雍正對這些官員的處罰有些過火了,但實際上他這樣做卻有其高明之處,俗話說,一層不治,何以治天下?一個地方官吏,連幾畝精田都整治不好,又怎麼能治理好一方百姓呢?既然如此,乾脆就罷了你的官兒,免得因你一人無能,而帶累一方百姓跟你受苦。

雍正的這一心智,使地方上出現了許多,懂得如何指導農業生產,以田爲本,下力氣抓農業生產的官吏。在這些官員的領導下,各級政府都把農業擺在第一位,當地的農業發展出現了良好的勢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