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魏獻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是誰殺了他

北魏獻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是誰殺了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北魏獻文帝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北魏,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強大王朝,其建立者是一支遊牧民族——鮮卑,雖然是"蠻夷",卻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魏碑書法和雲岡石窟就是北魏的傑作。當然,這個王朝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皇帝都非常短命。

除了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其餘十幾位皇帝都沒活過四十歲,大多數都在二三十歲之間駕崩,而今天要說的這位獻文帝拓跋弘,就是其中典型。

而且,他的死可說是非常離奇。

關於獻文帝的死,記錄北魏歷史的史書《魏書》這樣寫到:"顯祖暴崩"。"顯祖"是獻文帝的廟號。這句話的意思是:獻文帝忽然駕崩。而這句的後面還有一句話:"時言太后爲之也。"意思是:當時傳言這事兒是太后乾的。

這裏的"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馮太后,一個可以和呂后、武則天相提並論的女性政治家。

北魏獻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是誰殺了他

其實馮太后並不是獻文帝的生母,北魏立國之初,道武帝爲防止外戚專權的現象發生,確立了"子貴母死"制度,也就是一旦確立皇太子,他的生母就要被賜死。所以,馮太后只是獻文帝名義上的嫡母和養母。

但這並沒有影響馮太后和獻文帝的感情,相反,根據史書記載,母子二人的關係一度十分融洽,儼然一幅母慈子孝的動人畫卷。獻文帝的父親文成帝英年早逝,兇殘的權臣乙渾把持朝政,大殺忠臣良將,隨意出入宮闈,完全不把孤兒寡母放在眼裏,年少的獻文帝只能噤若寒蟬地偎依在母親馮太后懷中,而馮太后也只能在這個兒子身上尋找一絲慰藉。乙渾步步緊逼,甚至已經有了取皇帝而代之的意圖,馮太后不甘心坐以待斃,勇敢地站出來,密定大策,最終扳倒乙渾,保全了獻文帝的性命和皇位,爲拓跋氏皇族立下汗馬功勞。

毫無疑問,這一時期的馮太后對獻文帝來說,是真正的母親。

除掉乙渾後,馮太后在羣臣勸諫下臨朝稱制。所謂"臨朝稱制",是指各方面都像皇帝一樣,親臨前朝處理政務,而且可以自稱"朕",實際上就是沒有皇帝尊號的皇帝。馮太后雖然富有政治才幹,但並不貪戀權力,沒過多久她就主動引退,讓兒子獻文帝親政了。

獻文帝雖然親政了,卻時刻感到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着自己,而陰影的那頭就是他敬愛的母親馮太后。馮太后人已離開朝堂,影響力卻無處不在。經過剷除權臣乙渾那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波,羣臣看到了這位女性的政治才幹,心甘情願受其驅使,出現了只知太后不知皇帝的尷尬局面。

因童年的經歷太過驚險,獻文帝一直缺乏安全感,他既想逃避朝政,又不敢讓朝政落入馮太后之手,因爲他害怕馮太后及其外戚坐大,成爲第二個乙渾。於是,爲了制衡馮太后,他想到一個十分奇怪的主意:禪讓。

讓人瞠目結舌的是,獻文帝傳位的對象,不是他五歲的兒子拓跋宏(也就是後來的北魏孝文帝),而是他的叔叔——拓跋子推。獻文帝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用閱歷和能力兼有的拓跋子推去壓制馮太后。

可是朝野內外一致反對改立拓跋子推爲新皇帝,獻文帝無奈,只好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讓年僅五歲的兒子拓跋宏登基,而自己年僅十七歲就當了"太上皇帝"。

讓獻文帝感到驚喜的是,雖然自己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卻意外地獲得了一個在他看來並不算壞的局面:身爲太上皇帝,他仍能控制朝政,保證權力掌握在拓跋氏手中,同時又能在幕後制衡馮太后。

北魏獻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是誰殺了他 第2張

此期間,獻文帝還不斷御駕親征,進攻北方的柔然、敕勒等遊牧部落,接連大捷,聲威大震。

而在此之前不久,獻文帝得知了馮太后和情人李弈私通的祕密。李弈出身名門,富有才華,在朝中擔任要職,而且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名副其實的高富帥,守寡多年的馮太后再次嚐到愛情的甜蜜。但二人的愛情卻是獻文帝不可承受之重,他痛下殺手,以謀反的罪名將李弈處死,母子二人的關係隨之跌落冰點。

馮太后雖無心干政,卻擋不住朝廷中一羣人成爲她的粉絲,這些人聚集在她身邊,形成"後黨";但也有一些人是獻文帝堅定不移的擁護者,他們需要從皇帝手中獲得更多利益,馮太后的存在讓他們寢食難安,他們便是"帝黨"。這種"日月雙懸"的局面讓政局變得撲朔迷離,整個北魏如同一個乾燥的火藥桶,一觸即發。

但所有人都想不到,這一天來得如此突然——正值青春年華的獻文帝忽然駕崩在皇宮中。

從政治鬥爭的角度來看,馮太后確實有充足的理由殺死獻文帝,而且當時也有人傳言是她殺的,但僅憑這兩點就斷定她是殺人兇手,未免有失偏頗。

北魏的皇帝短命,而且大都死於非命,道武帝、太武帝無不如是,對於其死因,北魏的官修史書中都有詳細的交代,比如對於道武帝之死的記載就非常有條理:道武帝揚言要處死愛妃賀蘭氏,於是賀蘭氏向兒子拓跋紹求救,憤怒的拓跋紹闖進父親的寢宮將其殺害……可史料對於獻文帝的駕崩卻一筆帶過,而他的死又明顯不是正常死亡,因爲用的詞是"暴崩"。這是個十分可怕的詞,它意味着獻文帝的死伴隨着慘烈的政治鬥爭,因此可以斷定,關於獻文帝的死,還有着不爲人知的祕密。

《魏書》在獻文帝駕崩前後有這樣一段文字:"六月甲子,詔中外戒嚴,分京師見兵爲三等,第一軍出,遣第一兵,二等兵亦如之。辛未,太上皇帝崩。"

這段文字看似平凡,實則暗藏玄機,而獻文帝的死因也包含其中。

這段話的意思是:六月甲子日,朝廷忽然頒發詔書,下令京城內外戒嚴,並把駐紮京城的軍隊分成三批,然後將第一批和第二批調離京師。辛未日(六天後)獻文帝就駕崩了。

將軍隊調離京師,難道是有戰爭?但實際上這些被調離的軍隊並未參加任何戰爭,而僅僅是被調離京師而已。

北魏獻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是誰殺了他 第3張

別忘了,這裏還有第三批軍隊,第三批軍隊未被調離,而是留守京師,顯而易見,對於頒發詔書者來說,這批軍隊是值得信任的——也就是說,被調離京師的前兩批軍隊是不被頒發詔書者所信任的。

不被信任的原因只有一個:這批軍隊不聽命於頒發詔書者,或者直接說,這兩批軍隊是頒發詔書者的敵人。

此時的小皇帝拓跋宏才十歲,尚未親政,沒有頒發詔書的能力,至高皇權依舊掌握在太上皇帝獻文帝手中,但這道命令又肯定不是他下達的,因爲命令下達後六天他就駕崩了——他不可能下達一個會對自己產生不利影響的詔令。

而有能力頒佈詔令的只剩下一個人:馮太后。

這就是說,馮太后爲了自己的安全,用了某種手段,搶先一步頒發詔書,將前兩批軍隊調離京師,避免了一場針對自己的軍事政變。

而發動政變的人,只能是六天後"暴崩"的獻文帝。

獻文帝的政變胎死腹中,母子二人也隨之徹底決裂,在從他政變失敗到駕崩的這六天裏,誰也不知道他都經歷了些什麼,誰也不知道他會如何面對曾經疼愛他的母親馮太后……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深陷於恐懼和愧疚之中,然後極有可能在六天的煎熬後選擇自殺。之所以推測是自殺,一是從獻文帝敏感脆弱的性格作考慮,再就是如果馮太后要殺獻文帝,沒理由等六天之後再動手。

事情到這裏還沒有結束,獻文帝死後,大司馬、大將軍、安城王萬安國因矯詔在御苑殺害奚買奴,被馮太后下令賜死,而已經死去的奚買奴則被追贈官職和爵位。

萬安國是獻文帝的表兄弟兼妹夫,也是他的得力干將,是堅定不移的"帝黨"。而被萬安國殺死的奚買奴算不得大人物,但他的死卻是一個關鍵,他的死和死後獲得殊榮,恰恰證明了筆者上面的推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