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元嬰出身皇室,他爲何最後就能善終呢?

李元嬰出身皇室,他爲何最後就能善終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李元嬰這個人,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赫赫有名的滕王閣就是他修建的。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滕王李元嬰身爲皇室貴胄,歷來行爲放蕩不羈,後人多有垢病,但除了憑藉史書上幾句概括性點評外,主要還是以今人之眼光審視昨日之事件,忽略了李元嬰所具有的高幹子弟特殊身份,所處的特定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

李元嬰出身皇室,他爲何最後就能善終呢?

有唐初年,最具震撼性的大事莫過於發生在626年7月2日下午的“玄武門之變”了。李元嬰的二哥李世民不惜殺兄弒弟而奪取了王位,史稱唐太宗,改年號貞觀。這李氏兄弟雖然多達22位,但只有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衛王李玄霸(早夭)、齊王李元吉是竇皇后所生,也即是同父同母的嫡子,其餘皆爲妾室所生。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在革命之初也就是主要靠的這兒個兒子將軍打拼天下,但最終還是沒有逃出反目成仇、血濺錦袍的厄運。

華夏炎黃素有“皇帝愛長子,百姓愛麼兒”的傳統情結,身爲皇幺娃的李元嬰多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正當他將要成人之際,親爺老子的皇權卻不在握了,乾脆就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瀟灑地在人世間走一回算了。因爲無論是沙場開國建功勳,還是經世濟民創偉業,他是一點沾不上邊,也是輪不到他的。更何況他這個滕王還是哥老官李世民執政13年後才冊封的,所以,他只能有受寵若驚的義務,豈敢有非分之想的權利。加之這期間還出了七哥漢王李元昌,不識時務膽敢幫太子大侄兒興風作浪,企圖掀翻太宗寶座的事件,這些聽起來都嚇人的宮廷政治鬥爭,元嬰是唯恐躲閃不及的。

直到太宗逝世,他纔將平日積蓄的鬱悶宣泄出來,在國喪期間,召集了一幫哥們兄弟到豪宅開派對,歌舞宴飲,押暱廝養,惹得高宗皇帝對這位叔說了句最狠的話:“國有憲章,私恩難再!”但也就只能

“以書切責”而已。除此之外,你又能讓這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幺兒做什麼呢從政不敢,務農不會,經商太賤,當志願者做公益事業歷史氣候又沒有形成。至於後人抨擊其“驕縱失度”,“屢犯憲章”等,也許只是有人看不慣他確實做了兒件出格的事,給處分時找的託詞罷了。正事做不成難免搞一些不入流的歪門邪道,因而也就史不絕書,遺臭萬年了。

從小受到貴族教育的李元嬰,肯定也知道漢朝開國三臣之一的蕭何,爲避免劉邦的猜忌,後來不惜採用貪污受賄、欺壓百姓的自毀聲譽之術,以此來保全自己的故事。因爲在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乃至後來的武則天這些人的眼中,只要不覬覦皇位,其他都算是“小節”,犯一點生活作風錯誤,又不會影響到晉級調資的,誰還怕誰

李元嬰出身皇室,他爲何最後就能善終呢? 第2張

不過,據史書記載,太宗執政之初,就提出了官員貴精不貴多的幹部用人政策,讓房玄齡把從中央到地方的文武大員一下裁掉三分之二,只保留了730人(見(新唐書·百觀治):“太宗省內、外官定製爲730

員”)。在這種改革的浪潮衝擊下,元嬰要是沒有幾刷子,也不可能屢次調動,升遷沉浮,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而保首領以終,這的確算是一個異數、一個奇蹟。

事實上,從元嬰的32位兄弟、27位姐妹的結局來看,也只有他才基本上算是壽終正寢,其他大多數都死於非命。因此,李元嬰是深諳“禍福相依”的哲理,遠離政治權力的傾軋纔是最懂得政治的。不過,像他這樣的人要給人假象以避禍患,把人生這臺大戲演得天衣無縫,也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是:韜光晦跡平常心,大智若愚乃高人。這個人,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赫赫有名的滕王閣就是他修建者。

滕王李元嬰身爲皇室貴胄,歷來行爲放蕩不羈,後人多有垢病,但除了憑藉史書上幾句概括性點評外,主要還是以今人之眼光審視昨日之事件,忽略了李元嬰所具有的高幹子弟特殊身份,所處的特定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

有唐初年,最具震撼性的大事莫過於發生在626年7月2日下午的“玄武門之變”了。李元嬰的二哥李世民不惜殺兄弒弟而奪取了王位,史稱唐太宗,改年號貞觀。這李氏兄弟雖然多達22位,但只有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衛王李玄霸(早夭)、齊王李元吉是竇皇后所生,也即是同父同母的嫡子,其餘皆爲妾室所生。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在革命之初也就是主要靠的這兒個兒子將軍打拼天下,但最終還是沒有逃出反目成仇、血濺錦袍的厄運。

華夏炎黃素有“皇帝愛長子,百姓愛麼兒”的傳統情結,身爲皇幺娃的李元嬰多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正當他將要成人之際,親爺老子的皇權卻不在握了,乾脆就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瀟灑地在人世間走一回算了。因爲無論是沙場開國建功勳,還是經世濟民創偉業,他是一點沾不上邊,也是輪不到他的。

更何況他這個滕王還是哥老官李世民執政13年後才冊封的,所以,他只能有受寵若驚的義務,豈敢有非分之想的權利。加之這期間還出了七哥漢王李元昌,不識時務膽敢幫太子大侄兒興風作浪,企圖掀翻太宗寶座的事件,這些聽起來都嚇人的宮廷政治鬥爭,元嬰是唯恐躲閃不及的。

直到太宗逝世,他纔將平日積蓄的鬱悶宣泄出來,在國喪期間,召集了一幫哥們兄弟到豪宅開派對,歌舞宴飲,押暱廝養,惹得高宗皇帝對這位叔說了句最狠的話:“國有憲章,私恩難再!”但也就只能“以書切責”而已。除此之外,你又能讓這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幺兒做什麼呢

從政不敢,務農不會,經商太賤,當志願者做公益事業歷史氣候又沒有形成。至於後人抨擊其“驕縱失度”,“屢犯憲章”等,也許只是有人看不慣他確實做了兒件出格的事,給處分時找的託詞罷了。正事做不成難免搞一些不入流的歪門邪道,因而也就史不絕書,遺臭萬年了。

從小受到貴族教育的李元嬰,肯定也知道漢朝開國三臣之一的蕭何,爲避免劉邦的猜忌,後來不惜採用貪污受賄、欺壓百姓的自毀聲譽之術,以此來保全自己的故事。因爲在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乃至後來的武則天這些人的眼中,只要不覬覦皇位,其他都算是“小節”,犯一點生活作風錯誤,又不會影響到晉級調資的,誰還怕誰

不過,據史書記載,太宗執政之初,就提出了官員貴精不貴多的幹部用人政策,讓房玄齡把從中央到地方的文武大員一下裁掉三分之二,只保留了730人(見(新唐書·百觀治):“太宗省內、外官定製爲730員”)。在這種改革的浪潮衝擊下,元嬰要是沒有幾刷子,也不可能屢次調動,升遷沉浮,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而保首領以終,這的確算是一個異數、一個奇蹟。

事實上,從元嬰的32位兄弟、27位姐妹的結局來看,也只有他才基本上算是壽終正寢,其他大多數都死於非命。因此,李元嬰是深諳“禍福相依”的哲理,遠離政治權力的傾軋纔是最懂得政治的。不過,像他這樣的人要給人假象以避禍患,把人生這臺大戲演得天衣無縫,也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是:韜光晦跡平常心,大智若愚乃高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