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自成在山海關爲什麼會戰敗 李自成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

李自成在山海關爲什麼會戰敗 李自成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李自成和山海關,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自成在山海關爲什麼會戰敗 李自成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尊西夏國主李繼遷爲太祖,改名李自晟,宣佈正式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置百官。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的百萬大軍自西安出發,東渡黃河,兵分兩路,直撲北京:其一路由李自成、劉宗敏統率,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經太原、寧武、大同、宣化等地,趨居庸關;另一路由劉芳亮率領,出河南,經衛輝、彰德諸府,入河北,經邢臺、河間,趨保定。約定會師於北京。

這兩條行軍路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李自成部是主力,擔任主攻,只要攻破了太原,就可翻越太行山,蹂躪真州、保州,直犯京師,而寧武、大同、宣化等地乃是大明王朝重兵集結之地,其擔心京師危急必會出援,此時不免內外受敵。劉芳亮是偏師配合,可乘瓦解之勢,收天下精兵,掃清北京的外圍,切斷北京與外界的聯繫,使明廷坐困京師,落己掌握之中。

而早在上年十二月二十日,李自成已趁冬季堅冰封長河,派出先頭部隊嘗試渡河。

負責黃河防務明右僉都御史山西巡撫蔡懋德駐守領3000人平陽(今山西臨汾),因居住在太原的晉王朱求桂心憂太原有失,再三馳書,要求蔡懋德回援。則蔡懋德交付2000人給平陽副總兵陳尚智,要他分守汾州、平陽,自己帶着標兵千人返回太原。

當大順軍的先頭部隊出現,平陽知府張璘然棄城逃遁,陳尚智擁兵竄入泥潭山。受封居住於平陽的河西王朱新甄及宗室三百餘人全部被俘殺。

消息傳到蒲州(今山西永濟),明將高傑心膽俱裂,自蒲州東走,先奔澤州(今山西晉城),後往濟源,途中恣意擄掠。

大順軍由此不費吹灰之力就佔據了蒲州。

李自成在山海關爲什麼會戰敗 李自成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 第2張

猗氏、聞喜、絳州(今山西新絳)等明朝州縣官員紛紛迎遞降表。

二月,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進逼太原。

太原雖是戰略要地,但守兵不多。巡撫蔡懋德急向屯駐在保定的督師李建泰求助。

李建泰怯懦,一味推諉拖延。

三邊總督餘應桂也按兵不動。

這樣,二月初七日,太原城破,蔡懋德殉國。

攻下太原後,李自成並沒有避虛就實、直接攻打北京,而繼續北攻打大同、宣府。

十六日,大順軍連下黎城、臨晉、潞安、忻州等城。

大順軍此來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捷,順風順水。

然而,到了代州(今山西代縣),出乎意料地遭上了頑強的抵抗。

這個抵抗來自於鎮守山西兼關門、代州、三關的大明總兵周遇吉。

周遇吉,遼東錦州衛人,少有勇力,善於騎射。投身行伍後,每戰都率先登上城牆,累積戰功一步步升遷爲統領3000人馬的京營遊擊。

京營建制於土木堡之變後,是兵部侍郎于謙爲改變衛所兵士戰鬥力低下局面而改革兵制招募的軍隊,號稱營兵,長駐於北京,亦稱京營。

到了明末,京營將領很多都是靠拉關係取得職位的官宦子弟,怕苦怕累,怠於訓練。

周遇吉曾勸他們說:“各位都是家世良好的官宦子弟,平時不勤加操練,只怕將來難以征戰疆場,爲什麼要白白享用朝廷的俸祿,不肯抓緊時間操練武功,爲以後抱效國家儘早做些準備呢?”

周遇吉這番赤誠之語卻招來了同僚們嗤之以鼻的嘲笑。

雖然京營是天子城裏的軍隊,但時逢亂世,也得頻頻作戰。

周遇吉遂在這層出不窮的戰事中建功立業,被朝廷破格加封爲太子少保、左都督。

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天,周遇吉出任山西總兵。到了任上,便裁汰老弱士兵,修造甲仗器械,訓練隊伍,積級備戰,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李自成渡河之前,周遇吉曾命令朝廷派來的副將熊通率其部兩千人協助巡撫蔡懋德守河。可是,李自成大軍一來,熊通就率部投降,並返回代州勸說周遇吉投降。

周遇吉喝斥道:“我蒙受國家厚恩,豈能跟着你背叛朝廷?你領兵兩千,不能殺賊,還要反過來給他們當說客,真是可恥!”傳令將熊通斬首、首級送往京師,同時請求朝廷增派援救之兵。

在代州,周遇吉一面憑城堅守,一面偷偷出兵進行襲擊,殺敵無數。

李自成在山海關爲什麼會戰敗 李自成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 第3張

五天後,代州城內糧盡,不能再守,退保寧武關。

大順軍躡蹤而來。

周遇吉以寧武關城爲依託,列陣於關城外圍,以戰爲守,白天不斷出兵襲擊大順軍,到了晚上則收兵入城,在城上憑城發炮,給大順軍以巨大殺傷。

李自成久攻不下,便玩起了心理戰,傳檄恐嚇,稱“五日不降者屠其城”。

關城兵民人心惶惶。

有人勸周遇吉爲全城軍民着想,略作一點變通。

周遇吉笑道:“若輩何怯邪!今能勝,一軍皆忠義。即不支,縛我予賊!”

不過,這種攻守戰消耗極大,明軍大炮火藥很快用盡。

大順軍因此得以擡大炮接近關城轟炸城牆,城牆兩次被轟塌而強修。

援兵久盼不至,這樣下去終不是辦法。

周遇吉決定兵行險着,他先在城內設下伏兵,然後派出弱卒搦戰,在敗退中引大順軍入城,看看入城的人數差不多了,便放下閘門,關門打狗,將入城的大順軍悉數斬殺。

李自成眼見傷亡慘重,心萌退意。

手下將領勸說:“我兵力百倍於彼,只要以十攻一,輪番攻打,絕無不勝之理。”

大順軍此次東征,按照其在平陽以倡義提營首總將軍名義所發佈檄文的說法,是“本首於本月二十日,自長安領大兵五十萬,分路進徵爲前鋒。我主親提兵百萬於後”,即總兵力是一百五十萬。

但這是唬人的,實際上沒有那麼多人。

李自成在襄陽建立軍政府時,建立軍制,據載有軍兵60萬人。在西安建國,軍隊當有所增加,很多材料說其有馬兵60萬,步兵40萬,合起來是百萬人。這是包括野戰軍和地方軍的全部軍兵人數。而參與東征的,只是野戰部隊,其應該是20萬左右。

周遇吉的寧武守軍只有4000人。

20萬對四千,如果打不下來,豈不貽笑天下?!

李自成因此重新部署了兵力,再度對寧武關發起了猛攻。

在火炮的轟擊之下,關城不斷坍塌。

周遇吉殊死搏殺,同時飛章告急。請求大同巡撫衛景瑗發兵增援,衛景瑗命姜瓖率部援救,姜瓖貪生怕死,拒絕入援。

周遇吉孤軍奮戰,又堅守了四晝夜。

最終,明軍兵少食盡,力不能支,寧武關宣告陷落。

周遇吉寧死不屈,繼續指揮巷戰,胯下的戰馬倒斃,他仍徒步跳躍閃轉,親手殺死賊兵幾十個人,身上被射上的箭像刺蝟一樣,重傷力竭,不幸被俘,被吊於教場旗竿之上,慘遭亂箭射死。

城中士民被周遇吉的英烈行爲所激勵,相繼出戰,全部死亡。

周遇吉夫人劉氏,蒙古族,驍勇異常,率領家中衆婦女,登上屋頂用箭射殺入城大順軍。

大順軍不敢靠近,放火環燒總兵暑,周遇吉老母、劉氏及全宅數十口人葬身火海。

大順軍佔據了關城後,實施了屠城。

在滿城血色中,李自成面露憂色,對衆將說:“寧武關雖被攻破,但我軍將士死傷頗多。自此到達北京,還要歷經大同、陽和、宣府、居庸等軍事重鎮,皆有重兵把守,倘若都像寧武守軍一樣,我軍還能剩下一人嗎?不如暫且先撤回陝西休整隊伍,徐圖後舉。”

李自成由此定下了班師日期。

哪承想,大同鎮總兵姜瓖、宣府鎮總兵王承蔭的降表相繼送至。

真是天助我也!

李自成笑逐顏開,大喜過望,

大同、宣府是明朝設立九邊中的重鎮,是北京屏障,其既已相率歸順,則取北京猶如探囊取物矣!

由是,李自成長驅直入,歷經大同、宣府直抵居庸關。

明居庸關守將唐通等開關迎接。

李自成兵不血刃地進入了京畿地區,輕而易舉地攻陷了大明帝都進北京城。

大順軍的兵將因此常常對人說:“他鎮復有一週總兵,吾安得至此!”

李自成大軍佔領了北京,成功地滅亡了大明王朝,勝利地達到了預期目的。

可是,據被李自成掠至軍中的河南歸德(今商丘)人鄭廉在《豫變紀略》一書中所記,河南有位貢生和牛金星是姻親,當李自成在西安稱帝,該貢生曾到西安找牛金星求官,牛金星卻推辭:“如今世間方亂,你才力不夠,當不了官的!”貢生大感詫異,問:“先生莫非認爲北伐不能成功?”牛金星答道:“明軍主力已喪失殆盡,縱有抵抗,不過是螳螂擋車,怎麼會不能成功呢?”該貢生更加奇怪,接着問:“若得北京,則天下大局已定,我爲什麼當不了官?”牛金星嘆了口氣,說:“說你才力不夠你還不信,其實,以大順朝的實力論,不過是爲他人做嫁衣罷了。我置身其中,只是爲了避禍,前途如何,實非我所能把握,我軍北上後,你趕快回家,萬不可再參與這場禍亂!”

如果這則記載是真的,那麼,牛金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頭腦清醒,並且有遠見的非凡之人。

李自成不能御清兵於關外,按照流行的說法,主要是兩大原因:

一、大順軍進京後,上下集體腐化,戰鬥力迅速下降,無法抵擋清軍的強勢出擊;

二、吳三桂出爾反爾,降清獻關,與清兵聯合,陷大順軍於極度被動位置。

其實,大順軍進北京以後,只是對權貴進行拷打追贓,軍紀還是保持得不錯的,並沒有太多侵害普通百姓的記錄。而且,從進京到開往山海關只有一個月,即使真的是集體腐化墮落了,也不可能墮落到一個月前戰鬥力爆表、一個月後戰鬥力就大幅度下降的地步。

從大順軍以二十萬之衆攻擊周遇吉四千孤軍的種種表現來看,其實,大順軍在進北京之前的戰鬥力就一直是很水的。

要知道,大順政權在陝西建立根據地才一年,其軍隊還算不上真正的正規軍。

李自成在山海關爲什麼會戰敗 李自成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 第4張

這一點,從一年之後大順軍在西安一潰千里的表現也得證實。

當然,吳三桂獻出了山海關,出錢出人替清軍打頭陣,這無疑會加速大順軍在山海關一片石的敗退,但這並不是根本原因。

退一步說,就算山海關掌握在李自成的手上,清軍另行從薊門鎮打進來,以大順軍的戰鬥力,也阻擋不了清軍鐵騎定鼎中原的步伐的。

這,就是牛金星早已經窺察到的真相,同時也是他所擔憂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