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被淪爲天下人笑柄的韓桓惠王,在位期間有什麼作爲?

被淪爲天下人笑柄的韓桓惠王,在位期間有什麼作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韓桓惠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正所謂“亡六國者六國也”,在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一書中,曾以一句“術治亡韓,失才亡魏,亂政亡趙,分治亡楚,迂政亡燕,偏安亡齊”將山東六國覆亡的原因一筆點破。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因“術治”而強,又因“術治而亡”的韓國吧。

韓氏,本是晉國公族,在驪姬之亂中深受打擊,實力衰微,成爲了依附於趙氏的家族之一,其家主韓厥更是被趙衰一手撫養長大,韓趙兩家關係密切。

晉景公時期,爲了分化各大卿族勢力,晉景公將一些此前顯赫的家族重新納入了卿族之中,這其中就有韓厥帶領的韓氏。不久,下宮之難(趙氏孤兒案的原型)爆發,趙氏遭到了滅頂之災,在韓厥的護衛下,趙氏得以保存下了最後一絲血脈。

在韓厥的呵護下,趙武長大成人,而後,在晉厲公的扶持下,重振趙氏。感念韓厥之恩,趙氏與韓氏結成了堅實的聯盟,大力扶持實力尚弱的韓氏,使得韓氏得以坐穩六大卿族之位。

被淪爲天下人笑柄的韓桓惠王,在位期間有什麼作爲?

後來的歷史大家都很清楚了,經過了百餘年的鬥爭,晉國卿族從巔峯時期的十二個,逐步變成了智、趙、魏、韓四家。而後,趙、魏、韓三家聯手,滅掉了不可一世的智氏,進而三家分晉,晉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趙、魏、韓取而代之,由此,戰國七雄正式形成。

說起“術治”,必然繞不開韓昭侯和他力主推行的那場“申不害變法”。

公元前351年,在韓昭侯的支持下“鄭之賤臣”申不害拜相,在韓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史稱“申不害變法”。

在韓非子整合法家各派之前,法家曾分爲三大派系——以商鞅爲代表,主張“法治”的法家法派;以申不害爲代表,主張“術治”的法家術派;以慎到爲代表,主張“勢治”的法家勢派。

作爲法家術派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在韓國推行的變法,自然便就是以“術治”爲核心,即不斷加強君主集權,加強君王權威,而非重視法治,使得君王可以肆意凌駕於律法之上,在韓國形成了“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的局面。不僅如此,這場基於“術治”之上的改革,還在韓國形成了各種陰謀詭計不斷滋生的土壤,使得韓國君臣開始不再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反而寄希望於陰謀詭計之上。

這種風氣到韓桓惠王之時,達成了頂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就是韓桓惠王在位之時的“三大政治烏龍事件”。

移禍大邦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出兵攻佔韓國重鎮野王,隨着野王的失守,韓國本土與上黨郡的聯繫被切斷,上黨郡已然成爲了秦國的囊中之物。

爲了做個順水人情,韓桓惠王準備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期換得秦國罷兵休戰。哪知,消息傳到上黨郡,上黨百姓羣情激憤,在郡守馮亭的率領下向趙國投降。得到上黨郡投入趙國懷抱的消息,韓桓惠王欣喜若狂,將此事自詡爲“移禍大邦,脫我存亡之危也”。

被淪爲天下人笑柄的韓桓惠王,在位期間有什麼作爲? 第2張

正是因爲上黨郡的爭端,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提前爆發——秦將王齕領兵攻佔上黨全境,直撲趙國邯鄲,與趙軍相持於長平,而後秦國換上了沙場宿將白起,一舉坑殺四十餘萬趙軍降卒,成就了白起殺神之名。

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爲了保障前線物資運輸的便捷,以偏師攻韓。韓國喪失了大河兩岸全部重鎮與要道,可謂是損失慘重。

肥周退秦

公元前256年,不甘失敗的韓桓惠王又倒騰起了另一場政治烏龍。在此時,秦軍進逼韓國重鎮陽城、負黍,見這兩座城池難以保全,韓桓惠王突然以侍奉天子爲由,將這兩座城池割讓給了周赧王,並且鼓動周赧王以天子的身份,發起諸侯會盟,討伐秦國。

短視的周赧王見輕輕鬆鬆就得到了韓國兩座大城,喜出望外,便答應了韓桓惠王的要求,發起會盟,邀請燕、楚、趙、魏、韓、齊六國會師攻打秦國。可是,周赧王全然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以爲自己還是那個能夠號令天下的周天子,殊不知此時的周王室已然衰微。

到了會盟之日,僅有燕、楚兩國象徵性地派出了一點兵力,再加上西周君手中的兵力也不過數萬,而對面的秦軍足有二十萬之巨。無奈之下,西周君只能率軍退回國內,而秦昭襄王大手一揮,命秦軍長驅直入,接連攻陷了陽城、負黍,直撲周王畿,迫使西周君獻出下轄全部領土,周赧王悲憤而亡。至此,歷時近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了滅亡。

不久,得知此次會盟是韓桓惠王在背後操縱,秦昭襄王又派出大軍大舉進攻韓國,殲滅十餘萬韓軍,使得韓國從此再無實力對抗秦國。

治水疲秦

被淪爲天下人笑柄的韓桓惠王,在位期間有什麼作爲? 第3張

在“移禍大邦”、“肥周退秦”之策接連失敗後,韓國國力大損,已經沒有能力在策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於是,韓桓惠王將目光投向了經濟領域。

就在此時,秦國關內水旱災害頻發,爲了解決這一問題,秦國向天下求取治水人才,入秦治水。此時,韓桓惠王又想以治水爲由,派遣水利專家入秦,力勸秦國君臣以舉國之力修築大渠,使得秦國再無精力東顧韓國,甚至在必要之時,可以利用修渠之事,拖垮整個秦國的經濟。

於是乎,就有了水工鄭國入秦爲秦國修築鄭國渠一事。在鄭國修渠的十年時間裏,秦國的確減少了東出攻略各國的次數,爲韓國換來了短暫的和平時間。

韓桓惠王的“治水疲秦”之策,對於韓國來說雖有一時之利,但只要鄭國渠修成,秦國關中之地將再無水旱之憂,將會成了繼巴蜀之地後又一個天府之地,在此基礎上,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滅亡山東六國便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