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太祖趙匡胤不讓後人殺害士大夫得原因是什麼

宋太祖趙匡胤不讓後人殺害士大夫得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會不讓後人殺害士大夫?

第一、時代背景,武將掌權危害太大

唐朝的時候爲了加強防禦力量,在全國設置節度使統率諸軍、鎮,以此方便徵調全國軍隊。節度使一職對一方的軍隊有專制的權力,“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得以專制軍事。行則建節符,樹六纛。外任之重,無比焉。”發展到後來,節度使更是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各地往往對朝廷保持着不同程度的離心狀態。

唐玄宗時期,在緣邊防禦外族的地區設立了十個節度使,全國精銳部隊多調於此,而安祿山更是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唐朝出現了外重內輕局面,終於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釀成了安史之亂。

後來雖然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並未能進一步消除節度使對朝廷潛在的威脅。唐朝末期,黃巢起義之後,唐帝國已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河東節度使李克明、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人勢力最大。各節度使在自己的管轄區域爲所欲爲,朱全忠更是一度控制了皇帝,濫殺朝臣,最終在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宗,自行稱帝,建立了後梁。唐朝最終滅亡在自己起初用意於維護統治而設置的節度使之手。

宋太祖趙匡胤不讓後人殺害士大夫得原因是什麼

朱全忠建立後梁之後,並未能統一全國,之前唐朝設置的一些勢力強大的節度使紛紛擁兵自重,且互相攻殺,失敗的一方則爲之兼併。其中軍事實力最強、在唐亡後建號稱帝者,先後有五代,其餘還有割據一方,立國改元子孫相傳者爲十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依靠武力,分別割據一方,原本的唐王朝被許多小的政權所代替。

五代十國境內之節度使亦多驕橫跋扈,其部下也多爲強兵悍將,武力奪權之軍事政變不斷髮生。唐朝的節度使遺禍延續至此仍未結束,長期的戰亂以及動盪的政局給廣大人民造成極大的危害。

第二、根據自身的經驗

北宋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以軍事將領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奪得帝位建立的國家。此前節度使林立,擁兵自重,有的藩鎮將領公然宣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藩鎮將領們各自依靠自己手中掌握的軍隊,互相吞併,兵變奪權事件頻繁發生。“兵權所在,則隨之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之以亡”。

對於皇帝來講,控制有實力的軍隊的將領便可以建立並維護一個穩固的國家,一旦失去對軍隊的統屬權之後便會皇權不穩,因之敗亡。宋太祖趙匡胤便是依靠自己的殿前都點檢身份控制禁軍,然後才能夠成功地發動陳橋兵變,並建立了宋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不讓後人殺害士大夫得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趙匡胤以唐後期以來的政權變更情況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切體會到兵權對於國家穩定的影響。爲了維護其統治,必須採取措施削弱藩鎮節度使以及朝廷大將的權力。這就是宋代重文輕武國策出臺的大背景。

北宋王朝依靠軍事發動政變奪得政權,因此其統治者對大臣的防範措施也是相當嚴密。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趙宋王朝的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國策。

第三、士大夫不會造反,就算造反也不會成功

“士”在中國古代政治中最早屬於先秦分封制下的一個底層貴族階層,此後其政治地位隨着時代的變遷不斷髮生改變。春秋戰國時期,士不再特指分封制下的最底層貴族,而是指擁有一定技藝和知識,並以此在諸侯國中獲得官職。其後,分封制解題,士大夫演變爲官僚制的職級,並逐漸與士並稱爲“士大夫”,官僚制下的士大夫身份具有二重性即“官僚一知識分子”。

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以儒士文人爲主的士大夫階層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但統治者對於儒學是採取工具主義的態度,通過儒學倫理道德來維護統治秩序,但實際行政中卻往往儒法並行甚至是外儒內法。

宋太祖趙匡胤不讓後人殺害士大夫得原因是什麼 第3張

根據上述可以看出,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會要求後代不得殺害士大夫,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想讓大宋國祚綿長,大宋是怎麼建國的,趙匡胤深有體會,加上當時處於五代十國的大亂世,動不動就改朝換代的時期,趙匡胤爲了防止自己建立的大宋也會如此,那麼必然要不待見武將,既然趙宋皇族不待見武將,那麼必須要依靠文人(士大夫)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既然要依靠文人,而且文人也不會去造反(造反也不會成功),那麼何不讓士大夫死心塌地的維護趙宋皇族呢,所以給予士大夫一些甜頭是必須的,而不殺士大夫恰恰是最大也是最好的好處。

所以,宋太祖趙匡胤在立下這條祖訓的時候,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最符合趙宋皇族利益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