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名將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爲何會鬱鬱而終?

唐朝名將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爲何會鬱鬱而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唐朝名將李光弼,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唐玄宗前半生似乎用盡了畢生的運氣,他勵精圖治創下開元盛世,將大唐王朝的繁榮富強推向頂峯。就在人們都以爲大唐盛世萬世無疆之時,歷史卻跟李唐王朝開了個大玩笑:分水嶺來得太快。唐玄宗後期沉迷於酒色,導致朝政頹廢、各種社會矛盾浮上水面。加之唐玄宗又任用了一些奸佞之臣,他們橫行霸道,禍亂朝綱,最終使得李唐祖宗基業被一點點毀掉。好在有一些將領在大唐即將傾頹之際拼命拉住它。

這些將領之中最有名的當屬郭子儀和李光弼了,大家都知道郭子儀被封爲汾陽郡王,功高蓋主卻不受皇帝猜疑,是權臣中少數能有好結局的。那麼李光弼呢?李光弼的結局與郭子儀相反,他受奸佞排擠和君王猜忌,鬱鬱而終。但回顧李光弼的一生,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忠於大唐的契丹人。

一、

讀《漢書》長大的契丹人

唐朝名將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爲何會鬱鬱而終?

李光弼本是契丹人,在武則天時期,其父親李楷洛(契丹酋長)來歸降,從此成爲大唐的臣子。

李光弼自幼愛讀《漢書》,性格沉穩,擅長騎射,少年時便投身軍旅。他足智多謀,治軍威嚴而有方,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極賦軍事才能,因此深得王忠嗣的器重,王忠嗣曾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確實,李光弼也未曾辜負王忠嗣的厚望,在後來安史之亂髮生後,他力挽狂瀾痛擊敵軍,史書對其讚美頗多,《新唐書》贊其曰:“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爲中興第一。”《舊唐書》曰:“凡言將者,以孫、吳、韓、白爲首。如光弼至性居喪,人子之情顯矣;雄才出將,軍旅之政肅然。以奇用兵,以少敗衆,將今比古,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慚德。”

二、

常山一跪

天寶十五年(756),李光弼的軍事才能被郭子儀大爲讚賞,於是郭子儀向唐玄宗推薦了他。唐玄宗當即下詔命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河東節度事兼雲中太守。

受命之後,李光弼第一個目標就是收復被安史叛軍佔領的常山郡。常山郡是叛軍南北溝通的咽喉要塞,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可是,由於安史之亂之初朝廷的瞎指揮,常山郡軍民雖進行了慘烈的抵抗,常山終究還是落於敵手。淪陷之後,常山郡百姓遭到了叛軍的報復性殺戮。待到李光弼收復常山時,這裏早已屍橫遍野,還有許多百姓被叛軍關押着。面對這般慘烈的景象,李光弼熱淚盈眶,做出了讓部下瞠目結舌的舉動:他一身白衣素服向滿城百姓下跪。他說常山淪陷,軍民蒙難;是他身爲將領的恥辱,他發誓,必定要手刃安史叛賊。

唐朝名將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爲何會鬱鬱而終? 第2張

李光弼是一個平生只跪天子的硬漢,可那天他卻面對一羣身份地位的百姓屈膝跪地。他這一跪,點燃了唐軍誓死殺敵下信念,跪出了一衆一往無前的鐵血軍人。

後來,他招降了敵將安思義,在安思義的建議下,他加固城防,與史思明展開防守戰。兩軍對戰,李光弼用弓弩剋制了史思明的步兵,使得史思明節節敗退,不得已從饒陽調來五千援軍。李光弼得知史思明的援軍已經從饒陽到達逢壁之後,又出奇兵將援軍殲滅。聽到這個消息的史思明大驚失色,但援軍已無,將士士氣低落,只能撤退到九門縣。至此常山九縣只有九門、藁城還在叛軍手中,其它七縣全部收復。此舉李光弼的高超的軍事才能再一次得到驗證。

三、繪像凌煙閣

安史之亂中,在潼關淪陷後,太原這大唐的發家之地成了大唐的最後一道防線,太原若失,則大唐江山難保。爲了挽救這道防線,李光弼率領五千精兵奔赴太原,到達太原之後與太原守軍匯合,但人數卻不足萬人。面對史思明的十萬叛軍,李光弼沒有絲毫慌亂。他命人挖地道直通叛軍大營,叛軍叫罵後常被拖下地道斬殺,然後吊在城牆上示衆,因此,李光弼給了叛軍極大的心理震懾。除此之外,他還將自己的帥帳搬到太原城頭。李光弼的行動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這座小小的太原城居然拖住了十萬大軍五十多天。就在史思明啃這塊硬骨頭啃得筋疲力盡之時,最讓他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唐軍從叛軍軍營下鑽出來,殺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太原之戰,李光弼斬首敵軍七萬,一轉大唐頹勢。

之後的河陽之戰,更是李光弼戎馬一生中最爲兇險的一戰。又是面對擁有多於自己數倍精兵的老對手史思明,此時此刻的河陽卻沒有了太原那般的堅城可守。但是作戰中,李光弼身先士卒,還在靴內藏刀。他對將士們說:“戰,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於賊。萬有不捷,當自刎以謝天子。”一席話使得唐軍士氣大振,紛紛發誓要斬殺敵軍。經過艱苦的鏖戰,河陽之戰大勝,唐軍成功牽制了史思明之主力,唐朝核心地區潼關和長安的安全也得以確保。

安史之亂後,李光弼因戰功被推爲“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

唐朝名將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爲何會鬱鬱而終? 第3張

四、晚景淒涼

大唐自此唐玄宗晚年之後,奸佞橫行的形勢一直不曾改變,李光弼是個直性子,不會與奸佞斡旋;加之李光弼常年在外打仗時,天子的命令都有所不受,奸佞小人說罵就罵,因此被小人記恨。朝堂上一直流傳着李光弼要造反的流言,李光弼打仗通常是前腳打完仗,後腳朝廷就來拆臺,把他的部將調走。看到這種景象的李光弼越發悲憤,在安史之亂結束的兩個月後,他就病倒了。

這位力挽大唐於傾頹之際之人,最終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奸佞的悠悠衆口之中。可悲!可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