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武王嬴蕩會在洛陽舉鼎而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秦武王嬴蕩會在洛陽舉鼎而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武王嬴蕩也算是個有作爲的開拓之主,爲何卻會在洛陽舉鼎而亡,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在秦國歷代先王之中,秦武王嬴蕩無論是與自己的父親秦惠文王嬴駟,還是與自己的兄弟秦昭襄王嬴稷比起來,由於死法太過奇特,再加上在位時間較短,因而顯得有些無能,甚至搞笑。但不可否認的是,秦武王嬴蕩實際上也是一位很有能力,且極有抱負的君主,至於其在洛陽舉鼎而死,其實背後是有特殊原因的。

秦武王嬴蕩並非昏庸之君,乃是極有能力的開拓之主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嬴駟去世,秦武王嬴蕩繼承王位。秦武王雖然在位不足四年,但從其所作所爲來看,他雖然身高體壯、孔武好戰,但也並非一個赳赳武夫,而是一位極有作爲和抱負的開拓之主。

秦武王嬴蕩會在洛陽舉鼎而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秦武王即位之後,首要的任務便是穩固統治,他先借齊使之力,壓制韓、魏兩國,使其不敢在秦王新立之際妄想攻秦。之後,又先後通過羈縻韓國,聯盟魏國。之後,又趁着列國恭祝自己即位之際,祕密與越國達成夾擊楚國的密約。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嬴蕩迅速穩住了周邊鄰國。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秦武王嬴蕩於是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之後又派兵攻打義渠、丹犁, 從而確保了秦國腹地的穩定。此外,又通過驅離張儀,設立左右丞相等方式,逐步瓦解國內魏國權臣。

在國內趨於穩定之後,秦武王嬴蕩一改父親在位時循序漸進的策略,開始積極謀求東出

。彼時,韓國軍事重鎮宜陽,乃是阻擋秦國東進最爲重要的屏障,秦軍只要想兵出函谷關,就必須掌控此地,只有如此才能確保後勤物資與兵員的輸送通暢。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秋,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國,在以“共享伐韓之利”爲誘餌的同時,對魏國施加政治軍事壓力,最終使得魏國同意出兵助秦,共伐韓國。甘茂回國之後,與秦武王訂立息壤之盟,秦武王則表示將全力支持甘茂,派其率兵攻打宜陽。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在秦武王的鼎力支持之下,秦國最終攻克宜陽孤城,斬首六萬。之後,秦軍又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並築城,韓襄王則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議和。至此,秦國完成了東出的第一步。

秦武王嬴蕩會在洛陽舉鼎而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2張

“九鼎”在先秦時期意義非凡,秦武王意圖問鼎中原卻意外身亡

“九鼎”雖爲死物,但在先秦時期,卻有着極爲特殊的意義。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分天下爲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而鑄成九鼎,並將全國九州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置於夏王朝都城,以示天下一統。

夏朝滅亡之後,成湯得九鼎而建立商朝;商朝滅亡之後,姬發又得九鼎而建立周朝。

早在周定王元年(606年),一代雄主楚莊王便曾率兵北上,屯兵於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於是便有了“問鼎中原”之語

如上,歷經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九鼎”早已經超出了其本身的意義,而已經成爲了象徵國家政權、象徵天子權力的傳國之寶,與後世的傳國玉璽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周王室的聲威雖已經極度衰弱,但自楚莊王“問鼎中原”後,還沒有任何一位諸侯王,公然挑戰過周天子的權威。

拿下宜陽之後,周王畿已是近在咫尺,於是秦武王嬴蕩便於周赧王八年(前307年)八月,率兵來到周王畿,見到了傳說中的九鼎。根據《東周列國志》的記載,秦武王看過九鼎之後,讚歎不已,見鼎腹刻有荊、樑、雍、豫、徐、揚、青、兗、冀等九字,秦武王便指着雍字一鼎嘆曰,“此雍州,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耳”。

秦武王嬴蕩會在洛陽舉鼎而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3張

而守鼎的官員則說,“自有鼎以來,未曾移動,聞人傳說每鼎有千鈞之重,誰人能舉?”秦武王便問跟隨在自己身邊的兩個有名大力士任鄙和孟賁,任鄙知道秦武王恃力好勝,便表示自己舉不動,而孟賁則上前嘗試,結果費盡力氣也只是讓鼎離地約有半尺,便又放回。

之後,秦武王不顧衆人勸阻,親自上前嘗試,結果也使鼎離地半尺,秦武王想要轉身將鼎挪離原地,卻不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直接將脛骨壓斷,當夜便氣絕而亡。

秦武王舉鼎,固然有恃力好勝之心,以致有此魯莽之舉,但同時未必便沒有其他深意,如果秦武王果然能將此鼎搬離原地,豈不說明秦國已有撼動周朝天下之力,畢竟九鼎代表的乃是國家政權、天子權力。要知道,所謂“天命所歸”之類的東西,在那個時代的影響力是極爲巨大的,可惜的是秦武王此舉最終以失敗告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