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爲官之道方面,爲什麼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

在爲官之道方面,爲什麼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適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古代的文人墨客自幼自幼讀書破卷,所圖的不過是出人頭地,官拜當朝。

但從小到大,各級考試,一路過關斬將的只是少數,大部分人只能在失敗後另尋出路或韜光養晦。高適就屬於後者。

很多人都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這種說法沒有錯,只是這裏的榜樣並不是指文學藝術方面,而是指爲官之道。

高適的仕途之路可以說是那些難以拜官的唐朝詩人可以借鑑的一個完美例子,即使是放在今天都頗有指導意義。

與大部分人一樣,高適在幼時專注於學習,沒有天縱之資,自然沒有什麼名氣。

在爲官之道方面,爲什麼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

在二十歲時,高適滿懷信心地前往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資質平庸的他怎能與那個黃金時代的各大才子相比,自然不出意料地名落孫山。

現在的我們看得清楚,但高適當時卻是信心滿滿,在這樣的打擊下仍心有不甘,於是心有不甘地向當朝權貴投遞詩作,結果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與當時長安才子之間的差距。

於是高適只能灰溜溜地提起包裹,離開長安。離開長安時,當時文人入仕的三條路徑,科舉、制舉高適都已經嘗試過,受祖餘蔭的機會也已經被同族兄長使用。

往日顯赫的家庭早已沒落,無處歸去的他選擇在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隴畝,自給自足。

與大部分號稱歸隱山林、自種田地的詩人不同,高適乃是親力親爲,認認真真地種植莊稼,而非將大部分計劃停諸口頭。

在爲官之道方面,爲什麼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 第2張

在種田的八年裏,高適默默努力,等待機會。他的詩名漸遠播,但自己也一度因爲過於貧窮險些乞討。

一次,當時的著名琴師董庭蘭曾慕於詩名前來拜訪,高適甚至沒有錢招待。但是在送別時,高適寫下了千古名篇《別董大》。

詩中有着對董琴師的殷切祝願,但更多的是自己建功立業的渴望。終於,高適等來了自己的機會。

經歷了八年耕作、三年燕趙漫遊,遊覽勝地、深入邊塞,他身上的書生酸腐氣一洗而盡,詩名卻一升再升。

再次科舉落榜之後,高適沒有一點悲傷,大袖一甩頭也不回地踏上邊疆立業的道路。在契丹進犯大唐時,高適毅然從軍。

在邊疆的那幾年對高適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反而使他的詩名略有增進。回到中原,恰逢被放還的李白及同遊的杜甫。

在爲官之道方面,爲什麼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 第3張

當時李白已經很有名氣了,杜甫還籍籍無名。李白對杜甫的詩歌愛搭不理,高適卻頗爲關心。

三人一同騎馬去野外遊玩,白日放歌縱酒,夜晚同榻而眠,這些在杜甫當時的詩作裏都能找到。

沒有人能想到一同郊遊的三人中,一個是浪漫主義扛鼎者詩仙,一個是現實主義巨摩詩聖,最後一個則是邊塞詩歌的大拿。

分別之後,自然要繼續努力。經人舉薦,憑藉着邊疆建功,高適成功踏入仕途。雖然官職不大,但卻是高適一生的轉折點。

隨後的幾年裏,高適仕途平平無奇,不溫不火,直到五十二歲時,安史之亂爆發,高適被任命爲左拾遺,轉任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駐守潼關。

在爲官之道方面,爲什麼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 第4張

潼關

第二年,潼關陷落,高適隨朝廷前往成都,官職再次上升。同年十一月,永王李璘謀反,邀請之下,李白竟然頭腦發熱,站錯陣營,選擇輔佐永王,甚至寫下歌功頌德之詩作。

十二月,高適奉命討伐永王,曾經的好友,同爲“詩壇三劍客”的二人最終站在了對立面。

有朝廷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謀略,沒費多少工夫高適就打敗了李璘,李白因爲輔佐的原因也被收押獄中

面對李白的求救,高適置之不理;李白第三任妻子來求,高適避而不見;之前與李白來往的書信也全部燒燬。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高適沒有施以援手,自己的仕途沒有收到一絲影響,與李白的關係自然也斷了。

第二年,高適參加了自己生命中最殘酷的一場戰役,那便是解除睢陽之圍。也是在此戰中,他又一次得到了鐵血將士的好感。

在爲官之道方面,爲什麼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 第5張

在安史大軍鐵蹄之下,睢陽被團團圍困,城中將士、百姓拼死防守不肯投降。時間一長,城內糧食消耗殆盡,接下來的守城之戰慘絕人寰。

《舊唐書》記載,當時的睢陽城內,家家一度易子而食;《新唐書》記載,爲了保全有生力量抗擊敵軍,城內百姓與將士甚至將戰馬、屍體全部當做口糧。

等到援軍到達,白髮斑斑的高適出現在鮮血橫流的戰場上時,城牆已破。七千將士與衆多百姓只剩四百人,如此可怕忠勇令敵人都爲之震顫。解除睢陽之圍後,高適已經五十四歲高齡。

之後五年裏,高適遭貶官、被外放,但在唐朝那時的朝廷局勢之下已經極其穩定了。又過了三年,高適去世。朝廷感念於生前功績,朝廷追贈三品職位“禮部侍郎”,贈諡號爲忠。

在爲官之道方面,爲什麼說高適是唐朝詩人的榜樣? 第6張

相較於其他唐朝詩人,高適無疑是找對了自己路子。雖然五十歲前基本碌碌無爲,但在五十歲後詩名遠播、高官厚祿、受人尊敬。他有生存官場的智慧及與人相處的才幹,這都離不開前半生的積累。

用默默無聲的積澱換來平庸資質下的高官厚祿,這是其他詩人沒有做到的。以布衣之資官拜三品,甚至諡號爲“忠”,高適的成功足以爲萬世借鑑——機會永遠留給肯動腦、多做準備的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