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竇建德:靠兄弟義氣起家,又因爲兄弟義氣敗亡

竇建德:靠兄弟義氣起家,又因爲兄弟義氣敗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竇建德,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七月二十日,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晴空中洋溢着歡快的氣息。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身披黃金甲,腳踏登雲靴,跨乘青騅駒,率領徐世勣、尉遲恭等二十五將,重騎兵一萬,輕騎兵三萬,明甲執戟,浩浩蕩蕩,獻僞鄭皇帝王世充、僞夏國王竇建德二俘於太廟。

獻俘之禮屬於軍禮,即報告勝利,獻上虜獲的戰利品,此禮古已有之。隋唐的獻俘儀式爲:將被俘敵酋以白練捆縛帶往太廟、太社作象徵性的告禮,然後在玄武門行獻俘禮。皇帝在門樓前楹當中設帳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獻俘將校在樓下左右班立,樓前稍南設獻俘之位。百官到齊後,侍臣將班齊牌用紅絲繩袋提升上樓,報知皇帝。

皇帝就座,百官三呼萬歲行禮。侍臣宣佈“引獻俘”,將校把被俘者帶到獻俘位。侍臣當衆宣讀戰勝敵軍的“露布”(即“佈於四海,露之耳目”的“獻捷之書”)。刑部尚書奏告,將某處所俘執獻,請交付所司處置。此時,如果皇帝下令處以極刑,就由大理卿帶往法場;如果皇帝下令開釋,侍臣便傳旨先釋縛,隨即宣佈釋放。被俘者三呼萬歲,再拜謝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把笏版插在腰帶上)舞蹈,三呼萬歲。

王世充被赦免其罪,貶爲庶人;竇建德被推到西市,斬首示衆。當劊子手的鬼頭大刀呼嘯而下,他蟠然悔悟,哥們義氣害死人,兄弟義氣要不得啊。

竇建德:靠兄弟義氣起家,又因爲兄弟義氣敗亡

竇建德一生,靠兄弟義氣起家,又靠兄弟義氣敗亡,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573年),竇建德出生於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竇家雖然世代務農,但也是先前闊,對外宣稱漢景帝竇太后之父安成侯竇充苗裔。其實這是名不副實的亂認祖宗,跟李淵自稱隴西李氏,是漢飛將軍李廣苗裔一樣。據陳寅恪先生考證,竇建德的竇姓出自鮮卑族紇豆陵氏。竇父希望兒子以後成爲像宇文邕一樣的一代雄主,於是便用當時年號給他起了這麼一個霸氣名字。

竇建德材力絕人,重然諾,講義氣,長大後成爲當地一位赫赫有名的豪俠,跟單雄信差不多,靠一身功夫混江湖。徐世勣也是豪俠,只不過徐世勣是土豪,家大業大,養着好幾百小弟,竇建德單雄信養不起小弟。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春天,萬物萌發,竇建德正在扶犁耕地,有人跟他閒聊,一個鄉鄰去世了,家人沒錢安葬,愁苦無告,嚎啕大哭。竇建德聽了,黯然嘆息,當場把牛解下來,送給這位鄉鄰。要知道一頭牛對於一個農戶來說,那可是絕對的鉅額資產。我小時候,家裏養着兩頭牛,一黑一黃,每天精心侍奉,既怕雨淋,又怕餓着。因爲如果沒了牛,春天播不了種子,秋天收不回糧食,一家人就得捱餓。鄉人一看竇建德二話沒說就把耕牛送了人,不由對他刮目相看。

樹大招風。附近盜賊聽聞此事,心想這傢伙肯定有錢,牛都捨得送人,可見家中財產不僅僅只有一頭牛。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十幾個人摸進了竇建德家中,圖謀搶劫。竇建德聽聞外面人聲嘈雜,知道不對勁,持刀站在院子裏,盜賊一進,卒起不意,砍翻三人。餘人一看死了同黨,趕緊退出院子,不敢進來。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看看天快亮了,盜賊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凡事不要做絕,我們栽了,認慫,你把我們同夥的屍體還給我們。

竇建德說,沒問題,你們扔根繩子進來。盜賊扔進繩子,竇建德脫下一個盜賊屍體的衣服穿在身上,把繩子綁在腰間,盜賊們把他拖出去,他忽然躍起,捉刀又砍翻好幾個,盜賊們作鳥獸散。這下子出了大名,當地知縣親自褒獎,你也不要種地了,當個里正,維護治安吧。隋朝以百戶爲一里,每裏置里正一人,負責掌管戶口、賦役之事。

竇建德當里正期間,大力結交各路豪傑,跟劉邦當亭長,宋江當押司差不多,很快在江湖上聲名鵲起。四方八面的豪傑紛紛慕名前來結交。父親去世後,送葬者多達一千餘人,送葬隊伍綿延數裏。但是竇建德不收一文錢禮金(所贈予皆讓不受)。

大家讀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列傳》就會明白,竇建德所作所爲完全符合遊俠標準。遊俠的特徵就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不矜其能,羞伐其德。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便是不愛錢。《遊俠列傳》中的朱家“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餘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餘十金之財。”漢武帝徙天下豪富於茂陵,“郭解家貧,不中訾”。

竇建德:靠兄弟義氣起家,又因爲兄弟義氣敗亡 第2張

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楊廣首次征伐高句麗,全國募兵,竇建德身爲“府兵”之一員,毫無疑問也在被募之列。府兵平時耕地,戰時出征。巾幗英雄花木蘭,其父便是一名府兵。竇建德進入軍隊,成爲一名小隊長(100人爲一隊,都是同鄉近鄰)。還沒走,一個名叫人孫安祖的朋友前來投奔。孫安祖是個盜賊,前段時間偷了羊,被縣令抓住打了一頓。此賊懷恨在心,刺殺縣令,投奔竇建德處躲避追捕。

恰好此時,王薄在山東揭竿而起,自稱“知世郎” ,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老百姓不要去遼東賣命,跟他混,有肉吃,一時間烽煙四起。竇建德跟孫安祖說,當年隋文帝楊堅都打不下高句麗,楊廣就更打不下了,去了有死無生。大家都是命,不能這麼賤。"丈夫不死,常建功於世,渠爲亡命虜乎!”你可以去高雞泊(河北故城縣西南)佔山爲王,“且觀時變,以就大計。"孫安祖一想,除了這條路,好像也無路可走,也就同意了。竇建德用自己的威望招募了好幾百逃亡士兵和無業遊民,讓孫安祖帶着,入高雞泊爲盜,江湖稱呼孫安祖爲"摸羊公"。

這跟宋江上梁山泊之前先讓花榮秦明去有啥區別。

就在孫安祖上高雞泊之前,已經有兩夥盜賊非常猖獗,一個叫張金稱,一個叫高士達。這幫盜賊殺人越貨,焚燒房舍,禍害鄉鄰,唯獨不去禍禍竇建德家鄉。因爲竇建德俠名遠播,惹不起。消息傳到郡縣長官耳中,瞎子也能看出來竇建德跟這幫人有牽扯,於是將竇建德滅了族。竇建德正隨軍走到河間(今河北滄州屬市),聽說家族被屠滅,遂率麾下二百多親信投奔了高士達。不久孫安祖被張金稱火併,竇建德接收了孫安祖的勢力。

竇建德生性勤儉,不喜歡吃肉,每頓飯就是粗糧加點蔬菜。對待手下兄弟們非常慷慨,財物都散給大傢伙,自己一文錢不留。而且跟兄弟們同甘共苦,平等對待,“由是能致人死力”。經過七年生死搏殺,竇建德擁衆數十萬,成爲跟李密齊名的兩大義軍力量。

南有瓦崗山,北有高雞泊。

大業十四年(618年)七月,竇建德自稱夏王。隨後幹翻了被李密打的只剩一口氣的宇文士及,跟王世充結盟,向突厥稱臣,將蕭後送往突厥。王世充稱帝后,竇建德便跟他絕交了。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竇建德攻陷黎陽,活捉了李世勣和魏徵,對二人加以重用。李世勣身在夏營心在唐,明着幫竇建德干活,暗裏卻想刺殺竇建德,消息泄露,於武德三年(620年)正月跑回長安。手下人說,這種狼心狗肺之徒真正可恨,得把他老子殺了。竇建德說,李世勣本來就是唐臣,不忘舊主,這是忠良啊,不能殺。再說了其父有啥罪過呢。李淵見竇建德勢大,趕緊遣使和好,雙方結成盟友。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已經被李世民圍成甕中之鱉苟延殘喘的王世充遣使前來,請求竇建德拉兄弟一把。竇建德本來對是否支援鄭軍處於搖擺不定狀態,但是他的中書侍郎劉彬的諫言讓他下了支援鄭國的決心。劉彬說:“方今天下大亂,唐國得到關西地區,鄭國得到河南地區,夏國得到河北地區,成三足鼎立之勢。現在唐軍攻伐鄭國,從秋天打到冬天,唐軍日益增加,鄭地日益縮小。從現在形勢看,鄭國的滅亡只在朝夕之間。鄭國如果滅亡,那麼夏國必然不能獨存。所謂脣亡則齒寒。不如我們與鄭國化敵爲友,發兵救鄭,夏擊其外,鄭攻其內,破唐易如反掌。唐軍退後,我們再靜觀其變,如果鄭國可取則順勢取之,並二國之兵直驅長安,那麼天下指掌可定”。

竇建德權衡利弊,聽取了劉彬建議,答應解救鄭國之圍。三月,竇建德率軍十多萬,號稱三十萬,水陸並進,泛舟運糧,溯河而上,駐軍於虎牢關之東部平原,修築宮殿於板渚(虎牢關東北渡口),派遣使者與王世充報信,又給李世民寫信,要求唐軍退守潼關,將侵佔鄭國的土地歸還,唐鄭兩國重修舊好。

李世民親帥2500玄甲軍與竇建德對峙虎牢關。經過幾次試探性交鋒,發現竇建德就是個紙老虎,別看人多,其實不能打。但他也不想過度刺激竇建德,畢竟自己這邊也是強弩之末,經不起大風大浪了。於是給竇建德回信:“唐夏兩國雖然屢有爭端,但是一直交好。王世充雖然也曾與你交好,但此人反覆無常,此刻危在旦夕,僅僅對你虛言相誘,你就以三軍之衆受制於人,千金之資坐供外費,依我看來這對你而言並非一個明智的決策。我今天與你的部隊稍一接觸,他們一觸即潰,損傷慘重,王世充卻連基本的慰問都沒有,他難道不感到愧疚嗎。我現在暫不進攻,希望你擇善而從。如果你不聽我良言相勸,以後恐怕追悔不及”。

竇建德:靠兄弟義氣起家,又因爲兄弟義氣敗亡 第3張

竇建德看了回信,沒有認慫,兩軍遂處於僵持階段。四月,李世民派遣王君廓率領一千多名輕騎兵抄掠竇建德軍糧,擒獲夏國大將軍張青特。此役使得竇建德軍隊與唐軍繼續相持下去的可能性變得微小,他必須在退兵與決戰之間作出抉擇。

夏軍將士屯壘日久,盡皆思歸。祭酒(隋時學官)凌敬給竇建德進言:“大王此時應該率領全軍翻越太行山,深入敵後之三晉地區展開運動戰爭,這樣有三大好處,一爲不遇強敵,取勝容易;二可開疆拓土,國勢愈強;三能震動關中,鄭圍自解。您現在最好的決策莫過於此”。

但是夏軍諸將在王世充使者王琬等人的金錢攻勢下不願遠道西上,一起上書道:“凌敬只是一介書生,根本不懂戰爭,他的話怎麼能聽呢”。竇建德一看衆心難違,就跟凌敬說:“現在我軍聲勢正銳,此乃上天助我,趁時決戰,必將大捷。我不能聽你的”。凌敬強項固爭,建德大怒,令人扶出。

竇建德妻子曹氏聽聞,也跟竇建德說:“凌祭酒說的話不能不聽。夏軍如果能從唐軍背後突進,然後聯合突厥人西面包抄長安,李世民部必然回師自救,鄭國之圍不戰而解。如果大軍在此長久相持,費錢費力,想要成功,何日可待”。竇建德說:“這不是你們女人該操心的事。此番我遠道前來救鄭,實因鄭國此刻危在倒懸,生死存亡只在朝夕之間。如果舍之而去,是背信棄義之舉,這種事我不能做”。

竇建德之所以能夠作出如此決策皆因爲他的草莽出身,可見他還沒有從一個合格的農民領袖成長爲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政治家看重的只是利害,而非對錯。從傳統意義上而言,如果夏軍此時棄鄭而去,確有背信棄義之嫌。然而漢高祖劉邦的謀士張良說過,“大行不拘細謹,大禮不拘小讓”。只要有救國爲民的大義,些許小義,無足掛懷。

竇建德這種“重義氣”,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他從小養成的處世方法和行爲習慣,他就是靠“講義氣”“重然諾”成功的。用現在話說,這叫“路徑依賴”。讓他不講義氣棄王世充而去,食言而肥,這種事他幹不出來。

竇建德:靠兄弟義氣起家,又因爲兄弟義氣敗亡 第4張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八,李世民和竇建德展開決戰。夏軍悉衆而至,從板渚直到牛口渚列陣,長達二十餘里,鼓行而進,旌旗蔽日。唐軍諸將見了,皆心生恐懼。李世民率領幾個騎兵登高遠眺,然後對諸將說:“夏軍起自山東,從未見過大敵。現在度險喧囂,可見沒有軍紀。逼近我們城池列陣,可見有輕視我軍之心。只要我軍按甲不出,等到他們士氣衰竭,士兵飢餓難耐,肯定自己退兵。到時候我們出兵追擊,無不克者。現在我可以跟你們打個賭,不出中午,破之必矣”。

夏軍從早上七點列陣直到中午十二點,又餓又累,紛紛坐在陣前,又爭着去河邊喝水,各部警戒部隊往來穿梭巡邏,準備退兵。李世民看到時機已經成熟,遂派宇文士及率領三百騎兵從夏軍陣營西側極速南上,而且下令:“如果夏軍不動,你就回來。如果他們動了,你就引兵從東面攻擊”。宇文士及到了夏軍陣前,夏軍果然輕動,李世民說:“攻擊的時候到了”。此時放牧在河灘的戰馬也恰好趕回,天時地利際會一處,李世民率玄甲軍作前鋒先進,大軍隨後相隨,全軍渡過汜水,直衝夏軍陣營。

竇建德正召集羣臣舉行戰時會議,唐軍猝然而來,朝臣猝不及防,紛紛向竇建德靠攏,竇建德傳令騎兵上陣對敵,騎兵卻被朝臣阻隔,不能馬上進入戰鬥,進退之間,唐軍已經逼近,竇建德窘迫,退依東坡整軍防禦。唐軍騎兵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夏軍大敗潰散,唐軍追奔三十多裏,斬首三千餘級。

夏王竇建德身中長槊,敗逃到牛口渚,唐軍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緊追不捨,竇建德落馬,白士讓持槊欲刺之,竇建德急忙表明身份:“不要殺我,我是夏王,我能讓你榮華富貴”。楊武威下馬將其擒獲,押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責備道:“我來討伐王世充,與你有什麼關係。你爲何越境而來,犯我兵鋒”。竇建德回答:“我今日不來,以後還要煩勞您遠取”。諂媚求生之情溢於言表。

這就叫“英雄氣短”。

竇建德軍隊最初開拔到牛口渚時,就有謠言傳出“豆如牛口,勢不得久”。此語果然應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