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初年奸臣丁謂,在歷史上是什麼結局?

北宋初年奸臣丁謂,在歷史上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那些喜歡阿諛奉承領導的小人們,我們常常用溜鬚拍馬這個詞來形容,但是大家知道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其實,這簡單的四個字成語卻來源於兩個典故。

溜鬚的典故來源宋代,宋真宗丁謂是主管財政事務的副宰相。而當時的宰相是名相寇準,丁謂對之畢恭畢敬,言聽必從的。

在一次宴會上,寇準喝湯把自己的鬍鬚弄髒了,丁謂立馬起身爲其揩拂鬍鬚,即溜其須,寇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爲長官拂鬚耶?”說得丁謂既羞又惱,從此對寇準懷恨在心,這就是“溜鬚”的由來。

至於拍馬則是來源於元代,元代是遊牧的蒙古民族得的天下,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讚美,就是誇他的馬好。

一方面是蒙古人對馬鍾愛有加,另一方面馬也是他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誇他的馬就等於是誇他。

下級見到了上司,往往要對上司的馬誇讚幾句,一邊拍着上司的馬背一邊用盡天下最美的詞誇讚這匹馬。後來,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爲“拍馬”。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創造出溜鬚典故的小人—丁謂,是爲何一步步高昇成爲一國宰執的,他到底有那些過人之處?

自古以來能在斑斑史冊留下大名的人,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臣,其都是一些能力出衆之人。而丁謂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才華出衆,多才多藝,是一個不擇不扣的天才。

丁謂(966~1037年),字公言,小字謂之,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祖籍河北。從小丁謂就表現得很優秀,機敏聰穎,過目不忘。

早年,丁謂隨做官的父親丁顥在涇州。其父親同僚竇見丁謂聰明機靈,頗有才氣,稱讚道:“此兒將來必定做大官。”於是將女兒相許。

而才華出衆的丁謂也確實不負衆望,淳化三年,年僅二十六歲的丁謂考中進士,任大理評事、饒州通判。

淳化年間(990-994年),峽路一帶少數民族因不堪壓迫,在邊境地區糾衆造反,年輕的丁謂奉命前往處置。這些人熟悉山川道路,攻佔州縣,掠奪男女,與官府爲敵。

他一到此處即下令停止進軍,孤身冒險入溪洞會見其首領,曉諭朝廷安撫之意,並宣稱帶有皇帝詔書,一律赦免不殺。

並且贈以錦袍、銀帛,使他們感激涕零,這些少數民族首領紛紛表示願意世代奉貢朝廷,並將誓言刻錄石柱,豎在邊境上,西南地區從此得以安寧。

此時的丁謂的表現完全是一派名臣作風,有勇有謀,孤身犯險,以一己之力平息干戈,真可稱得上不懼艱險的英雄。

北宋初年奸臣丁謂,在歷史上是什麼結局?

而後丁謂採用以鹽換糧的辦法,解決夔、萬諸州軍餉之弊,同時也減輕了邊民長途解送皇糧的勞苦。他又奏準黔南邊民養的馬,可以到市場上自由交換。還親自規劃經營建築夔州城寨,以增強邊防。

可以這麼說丁謂治理地方的政績十分突出,他也是憑藉自己傲人的政績一路升遷,進入中央,擔任三司使,成爲朝廷的重臣。正是在這個位置,丁謂在理財上的天賦得以充分的發揮。

當時全國糧賦十分混亂,每年徵收數量不一,並隨意加碼,百姓苦不堪言。丁謂擔任三司使後,專門調查,制定相應政策,並奏議以鹹平六年戶口和財賦收入爲標準,此後每年按此數據徵收,並報朝廷備案,以利國計民生。

並結合實際情況,編訂了一本《會計錄》,確定了賦稅基數,穩定了稅額,結束了財政管理長期混亂不堪的局面,成爲後人研究宋代經濟的重要文獻資料。

宋真宗時期,宮中着火,皇帝將重修宮殿的任務交給了丁謂負責。這是一個複雜的工程,需要挖土築建磚窯燒磚,從外地運輸材料進京,還要清理工地上的廢墟,任務可謂十分艱鉅。但是作爲天才的丁謂運用系統規劃的思路,想出了一個一舉三得的好辦法。

他首先在皇宮前開溝渠,然後利用開溝取出的土燒磚,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入溝中,使船隻運送建築材料直達工地。工程完工後,又將廢棄物溝中,復原大街,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取土燒磚、材料運輸、清理廢墟三個難題,使工程如期完,併爲朝廷節省了不少經費。

工程建設的過程,同現代系統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謂主持的皇宮修建工程體現了中國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實踐。

單單從此事看丁謂的話,此人是是個難得實幹型的政務天才,所以當時的宰相寇準也對丁謂頗爲賞識,若是丁謂一直這樣持續下去,估計也是一代名臣。

但是慢慢地丁謂性格中缺陷卻暴露了出來,此人品性狡狹,雖然才能出衆,但是做事沒有底線,不僅沒有將自己的理財的天賦用於國家建設上,反而是用在了迎合皇帝的私心上。

當時宋真宗要在宮城營建玉清昭應宮,朝中大臣皆都上疏勸諫反對,認爲此舉浪費民脂民膏。丁謂卻勸告宋真宗:“陛下有天下之,建一宮奉上帝,而且用來祈皇嗣。羣臣如有阻撓,我願意與他辯論。”從此便無人再敢勸諫。

於是善於逢迎的丁謂成了宋真宗眼前的紅人,不久其又領建造會靈觀、玉皇像迎奉使、修景靈宮使、天書儀衛副使,爲皇帝建造了一批豪華宮殿,利用其理財的天賦,爲宋真宗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用於宋真宗的揮霍上。

北宋初年奸臣丁謂,在歷史上是什麼結局? 第2張

原本博學多才的丁謂,爲了權利變得邪佞狡詐,被朝中諸人斥爲“奸邪之臣”。人們將他與王欽若、林特、陳彭年、劉承珪合稱爲“五鬼”。

而且丁謂此人心胸非常狹窄,他和寇準本是良師益友,深受寇準提拔重用之恩,但是因爲開頭所說的溜鬚的典故,丁謂便對寇準懷恨在心。再加上此時丁謂距離宰相只有一步之遙,而宰相寇準爲政嚴正,丁謂爲了清除異己掌握大權。

便千方百計羅織罪名極力排擠,天禧四年(1020年),將寇準趕出朝廷,被貶爲相州知州,後又貶爲道州司馬,丁謂還不滿足。

乾興元年(1022年),丁謂又勾結宦官雷允恭,修改“詔書”,把宋真宗病死歸罪於寇準,再將他貶爲雷州),最後導致寇準客死貶所。丁謂更是趁機將朝中凡是與寇準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

宋真宗晚年,由於身體每況愈下,政事多由劉皇后代理。丁謂看到這個情況,果斷跟劉皇后結成政治同盟,藉助劉皇后之手權傾朝野,將李迪、馮拯等對手一一扳倒,如願以償登上自己朝思暮想的宰相的位置,可謂是權傾朝野風光無限。

宋真宗駕崩後,宋仁宗即位,劉皇后成爲劉太后,以攝政之名,統領朝中大政。丁謂本是劉太后的同盟,他還以爲其大展宏圖的時候到了。不料劉太后深知丁謂爲人,知道不能對其委以大任,藉口其爲真宗修建皇陵時出現錯誤,將其罷相外貶。

其實,照實說來丁謂雖然是有奸臣之名,但是其並未做太多傷天害理的事情,非但如此,其還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他之所以有此惡名,主要是因爲其善於逢迎皇帝,沒有堅守爲臣的底線,滿腹才華全都用在了討好皇帝的身上。

再加上此人心胸狹窄爲了打擊政敵不擇手段,尤其是陷害了於國有大恩的寇準,故此才上了宋史的奸佞錄,留下千古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