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何沒有弒殺父親李淵?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何沒有弒殺父親李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李世民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恭、鄭仁泰等一干心腹,在玄武門外設下伏兵。當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進入玄武門後,遭到士兵圍剿。

李世民親手用弓箭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尉遲恭除掉李元吉。這場事變,就是歷史上最爲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何沒有弒殺父親李淵?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

事後,唐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爲東宮太子。在長孫無忌等人配合下,李世民完全掌握全國軍政大權。不多久,李淵退位讓賢,自稱“太上皇”。

直至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因病去世。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也迎來了“貞觀盛世”的輝煌。

但無論後世的史學家如何粉飾玄武門之變,也掩蓋不了李世民殺害手足的事實。也有很多人疑問,李世民當時爲何不趁亂結果了父親李淵的性命?

因爲只要李淵一死,李世民便徹底掃清障礙,天下再沒有人敢阻撓他登基爲帝。

史書記載,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侵犯關中地區,有大臣勸誡唐高祖李淵遷都洛陽,燒燬長安。這樣,北方胡人就不會肆意南下入侵關中地區。

但秦王李世民則認爲,北方少數民族爲禍中原的情況自古就有。倘若大唐遷都,會令後人恥笑。

就這樣,李世民在遷都這個問題上,與太子李建成發生了間隙。此後幾年,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向高祖李淵多次進獻讒言,說李世民有“謀逆造反”嫌疑。爲躲避禍端,李世民準備前往洛陽,卻又遭到小人阻撓。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當爲兄手刃之!”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秦王世民既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有隙,以洛陽形勝之地,恐一朝有變。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何沒有弒殺父親李淵? 第2張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首領帶領數萬騎兵,準備突入長城邊塞。李建成舉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統領天下各路兵馬,抵抗突厥的入侵。

長孫無忌此時認爲,李建成與李元吉這二人是想借着這個機會,收繳李世民兵權。隨後,他們便調轉兵鋒,將李世民及其心腹一網打盡。

最終,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爲求自保,殺害了李建成、李元吉,又迫使父親李淵退位,這大致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經過。

後世史學家認爲,玄武門之變其實就是李建成與李世民二人的“奪位之爭”。李世民手中握有數十萬雄兵,李建成清楚,即便自己當上皇帝,李世民肯定也不會善罷甘休。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促使,讓李世民決心先下手爲強。

根據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一系列舉措來看,他並沒有過分掩飾這場政變的背後誘因。

李世民主動寬恕太子李建成的部下薛萬徹,他也沒有大開殺戒,將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後裔(除了兒子)連根拔除,對父親李淵也算是留有足夠的面子。

玄武門之變後,唐高祖李淵並沒有立馬退位。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李淵立爲皇太子,唐高祖李淵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三個月後,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才正式退位。李世民登基,是爲唐太宗,第二年改貞觀元年。

按常理來說,李世民已經殺了兩個親兄弟,李淵也並不十分待見他。那李世民應該趁亂把李淵殺了,永絕後患,自己更能高枕無憂。

其實,當時李世民要殺李淵,簡直易如反掌。但在他心中還是有兩點顧忌,正是這兩點顧忌,讓李淵保住了性命。

首先,史書明確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唐高祖李淵“孤立絕望,六神無主”。換句話說,李淵被李世民弄的這場事變給嚇怕了。另外,李世民屠殺親兄弟,已屬大逆不道,假若他再殺了李淵,那可真是衆矢之的。

再怎麼說,李淵也是李世民的親生父親,更是唐朝的實際開創者。李淵不像李建成、李元吉那樣,曾明確說過想要除掉李世民的話。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何沒有弒殺父親李淵? 第3張

而古代有種罪名叫做“大逆不道”,其中分爲兩層含義。一是指叛國、造反,二是指弒君、弒父。叛國造反無論在哪個朝代,往往都要被誅滅九族。弒父、弒君更爲可恥,有違綱常倫理、人神共憤。

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率軍打進北京,逼得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縊。李自成雖沒有親手殺害崇禎皇帝。可在當時,大家都唾棄李自成。

即便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餓殍遍野,但皇權正統性還是至高無上。崇禎皇帝乃一國之君,李自成用這種方式逼得崇禎皇帝自殺,豈不受人詬病?

回過頭來看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被後人詬病1000多年。倘若李世民再將父親李淵一併殺害,那勢必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而且那些秉筆直書的史家,再把李世民弒父的細節原原本本地寫進史書。那今後李世民該如何執政?如何去治理一個國家?

加上當時李世民還沒有那個實力,能做到萬無一失,剿滅所有反叛勢力。如此說來,李世民不敢,也不能殺害李淵。

即便李世民對父親李淵有諸多不滿,但父子之情畢竟血濃於水,他們還沒有鬧到刀兵相見的地步。

再者說,從李世民的角度出發,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爲了順利登上皇位,也是爲了自保。而掃除李建成、李元吉,已然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根本沒有理由再去殺害李淵。

如果他殺了李淵,便讓自己揹負上了弒父的罪名,這樣就不利於後期的統治,也會留下千古罵名。更何況身邊有長孫無忌、李勣等賢臣輔佐,李世民也是一個聰明人,所以不會出此下招。

其次,李淵當時年事已高,且朝廷已經基本被李世民控制。李淵也當即宣佈,朝中所有大小事情,均由李世民定奪。從此舉來看,李淵擺出一副很低的姿態,就差沒明着說讓李世民放他一馬,以後整個唐朝都歸你說了算。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何沒有弒殺父親李淵? 第4張

當時李世民已經掃除了最大的禍患,他也希望能從李淵那裏,獲得合法的皇位來源。

太子李建成已死,按照兄終弟及,有嫡立嫡的繼承順序,李世民雖然殺害李淵也能輕鬆奪得皇位。但他留着李淵,可以讓父親在合適的時間主動禪位,自己也能繼位爲帝。

相比弒父奪位,那讓李淵主動禪位,豈不在輿論上更具說服力嗎?如此一來,李世民的皇位才能穩固,也不用擔心後人對自己的指指點點,更不用揹負弒父的罵名。

還有一個小插曲值得大家關注。公元626年7月3日,玄武門之變過去後僅一天,唐高祖李淵頒佈詔書,大赦天下,並宣佈:“李建成、李元吉爲叛逆元兇,餘黨概不追究。”

這份詔書一出,便坐實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謀反罪。秦王李世民平亂有功,不僅救了父親李淵一命,還拯救了大唐社稷於危難之中。那自然而然,李世民便是整個唐朝最爲合法的皇太子。

先不管這份詔書是不是李淵真心擬定的,但只要有了它,便能洗脫李世民的一切罪責干係。

同時,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還曾派尉遲敬德,前往後宮控制李淵。當看到李淵六神無主,慌慌張張時,尉遲敬德哈哈大笑,帶領手下人向李世民回稟。

若李淵當時竭力反抗,阻止李世民當皇帝,尉遲敬德必然會用其他的隱蔽方式殺害李淵,而李世民可能也不會背上弒父的罪過,這就屬於“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那也許又有人會問了,李淵爲何不在玄武門之變後,派兵鎮壓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何沒有弒殺父親李淵? 第5張

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世民一時興起,而是做好了準備的。禁軍當時都基本被李世民掌握,還去鎮壓李建成和李元吉了,哪裏還有能力去派兵鎮壓李世民?

《資治通鑑》:“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

《舊唐書·高士廉傳》:及將誅隱太子,士廉與其甥長孫無忌並預密謀。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釋繫囚,授以兵甲,馳至芳林門,備與太宗合勢。

高士廉連囚犯都放出來武裝上了,一路衝到芳林門,都沒人阻攔,更別說長安城的禁軍了。

再說結束後,李淵在划船,陪在身邊的兩位近臣,蕭瑀、陳叔是怎麼說的?

《資治通鑑》:“蕭瑀、陳叔達曰:“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爲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大概意思就是說,如今大勢所趨,秦王李世民民心所向,咱們無力改變。

也就是說,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已經滲透到了李淵的身邊,李淵都無力反抗,更別說事後派兵鎮壓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何沒有弒殺父親李淵? 第6張

總的來說,從玄武門之變的爆發,再到後續的處理,都足見李世民的確比李建成、李元吉更有城府和謀略。處理大事時絲毫不慌張,行事邏輯十分縝密,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

整個玄武門事變,完全就是一場“甕中捉鱉”的計劃。李淵的身邊也被李世民滲透的很徹底,毫無反抗之力。

眼看大勢已去,李淵只能發佈詔書,既證明了李世民無罪,也向世人宣告李世民是下一任的儲君,皇位必將由他來繼承,自己甘願退居二線。

這一系列的懷柔舉措,讓李世民感到十分滿意。因此,李世民沒有必要,也不想揹負弒父、弒君的罵名。

當然,假若李淵真的有一支神祕部隊,起來竭力反抗,這也許又是另外一種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