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白起在伊闕之戰時,是如何用12萬大軍擊敗24萬韓魏聯軍的?

白起在伊闕之戰時,是如何用12萬大軍擊敗24萬韓魏聯軍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爲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伊闕之戰,發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爲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因此,從兵力上來看,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當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是非常罕見的。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戰役,往往都是以少勝多。

白起在伊闕之戰時,是如何用12萬大軍擊敗24萬韓魏聯軍的?

所以,對於伊闕之戰來說,自然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了。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進攻並佔領了韓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那麼,問題來了,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爲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戰爭起因

首先,就伊闕之戰的起因來說。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韓國、魏國局勢動盪。也即韓國和魏國現在都是新任君主剛剛即位,還沒有完全掌控局勢。所以,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攻打韓國和魏國的最好機會了。於是,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彼時,白起在秦國雖然已經嶄露頭角,但是,此時的白起還沒有擁有長平之戰後的威望。換而言之,此時的白起還處在快速崛起的階段。

面對白起等人的進攻, 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係,魏王並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在戰國中期,秦國雖然進行了商鞅變法。不過,秦國的整體實力還沒有完全碾壓山東六國。因此,魏國和韓國相信二者聯手之下,完全有機會遏制秦國的對外擴張趨勢,這也是東周派兵加入的原因之一。

白起在伊闕之戰時,是如何用12萬大軍擊敗24萬韓魏聯軍的? 第2張

兩軍對峙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昭襄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將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同年,秦國軍隊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與以魏將公孫喜爲主帥的韓、魏、東周24萬聯軍對峙,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東周聯軍的一半。在這場戰役中,白起率領的秦軍,兵力大概在12萬人左右,也即正好是韓魏聯軍的一半左右。換而言之,這意味着兩軍交戰的時候,韓魏聯軍可以兩個打一個,這在冷兵器作戰時代,已經是足夠大的優勢了。

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以南,是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道。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闕,從前大禹疏導此山以通水。兩座山相對,遠望好像門闕,伊水從中間流過,向北流,所以稱爲伊闕。對於用兵如神的白起,在伊闕之戰中並沒有貿然出擊。一定程度上,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名將,往往都會先進行冷靜的觀察,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再突然出擊。與此相對應的是,普通的將領往往是貿然出擊。比如長平之戰中,趙括剛來到長平的戰場中,就率領趙軍和秦軍決戰。在缺乏足夠信息的背景下,趙括最終吃到了敗仗。而他的對手白起,很早就學會在戰場上冷靜觀察,並尋找對方的破綻了。

此戰,白起站在伊闕的緩山坡上,眺望韓魏兩軍。韓軍居前,其友軍魏軍的位置比韓軍略錯後,處於韓軍側面略後。與此同時,秦軍將士帶來的消息也表明,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願先與秦軍交戰。在此基礎上,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決定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這一合理的策略,幫助白起拿到了最終的勝利。

白起在伊闕之戰時,是如何用12萬大軍擊敗24萬韓魏聯軍的? 第3張

秦軍獲勝

戰鬥開始時,白起先設少量疑兵同韓軍對陣,擺出要進攻韓軍的架勢。按照介紹,所謂疑兵,就是堆出無數旌旗和飄帶擁在陣前,令敵人眼花繚亂,誤以爲這是主力的進攻方向。在這個時候,如果韓國真的進攻這一支疑兵的話,那麼白起的計劃將會不攻自破。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派遣趙雲用疑兵拖住曹魏主力,結果因爲馬謖失守街亭,趙雲的疑兵也被暴露了,所以受到了損失。

回到伊闕之戰,如果韓國大軍沒有畏懼的話,那麼白起派出去的疑兵很可能就有去無回。但是,白起顯然料定了韓國大軍之後的舉動,所以放心的率領主力去偷襲魏國大軍了。魏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闕山的狹隘地區倉促應戰,陣型來不及整理,就被白起擊潰了。在這個時候,韓國大軍已經得知了白起的主力在哪裏了,那麼,非常明顯的是,韓國大軍不僅是進攻白起留下的疑兵,還是偷襲白起的大營,都能取得的一定的戰績。

不過,此時的韓國大軍已經是士兵譁變了,主帥控制不住頹勢。未等主帥佈置,便立刻遭到秦軍左右夾擊,一時間,韓國軍隊潰敗而逃。在此基礎上,秦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把韓軍殺的屍橫無數。最終,白起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秦國大軍還斬殺了魏國主將犀武,即公孫喜,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

白起在伊闕之戰時,是如何用12萬大軍擊敗24萬韓魏聯軍的? 第4張

戰爭結果和影響

最後,對於伊闕之戰的結果,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白起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並佔據了伊闕等城池。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於城池的丟失,24萬精銳力量的損失,可以說是更加致命的。正所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但是,在伊闕之戰中,魏國和韓國則是人地皆失。而這,意味着魏國和韓國難以在正面抗衡秦國了,這應該也是長平之戰爆發時,韓國和魏國作壁上觀的重要原因了。總的來說,在筆者看來,自伊闕之戰後,趙國成爲秦國下一個進攻的重要目標,而韓國和魏國註定只能成爲配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