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大封諸侯王的同時,有沒有采取什麼措施?

劉邦大封諸侯王的同時,有沒有采取什麼措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六年正月,也就是公元前201年,劉邦聽取了謀臣田肯的建議,封遠房堂弟劉賈爲荊王,弟弟劉交爲楚王,長子劉肥爲齊王,拉開了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序幕。到了高祖十二年,現存的同姓諸侯王共九個,包括齊王劉肥,楚王劉交,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樑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燕王劉建等。其中七個是他的兒子。

劉邦大封諸侯王的同時,有沒有采取什麼措施?

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爲諸侯王,是在分封異姓王之後。他已經意識到異姓王不可靠,會威脅皇權,引起國家的動亂。問題來了,異姓不可靠,同姓就可靠嗎?歷史上同室操戈、禍起蕭牆的事還少嗎?難道劉邦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答案是劉邦也意識到了。他封侄子劉濞爲吳王后,曾讓人給劉濞相面,知道劉濞的面顯反相之時,他心裏就有點後悔,但一國之君不能出爾反爾,朝令夕改,於是就拊着劉濞的背說:“五十年後東南地區有人叛亂,不會是你吧?天下劉姓一家人,千萬不要謀反!”

雖然明白同姓王也不可靠,但當時的形勢,異姓王、六國舊貴族、匈奴等各種勢力並存,政權很不穩定,必須要有人手握重權,鎮守一方。把鎮守重權交給劉姓子弟總比交給外人放心吧?所以,劉邦決定分封同姓王。後來的事實證明,同姓王在維護政權穩定方面確實起到積極作用。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反叛時,荊王劉賈和楚王劉交皆全力攻擊,劉賈還以身殉漢。同姓王還和功臣集團互相牽制,形成了權力的平衡。後來功臣集團的陳平、周勃、灌嬰等發動政變,誅滅諸呂后,並未謀權篡位,取代劉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爲畏懼齊楚等同姓諸侯王勢力。

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劉邦就採取了多種措施來牽制。首先是委派官吏擔任王國相(前期稱相國,後稱丞相、相),行使治理、監督之大權。如劉肥封齊王,曹參被委派擔任齊相國,劉如意封趙王,周昌被委派擔任趙相國。

這些中央委派的相國,第一要職是輔助諸侯王治理國家。曹參任齊相國,向當地的長老諸生請教治國謀略,他聽取了蓋公“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言論,用黃老之術治齊,使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還有一個重要職責是監督諸侯王。在當時的王國,相國統領衆官,總理王國綱紀,行政權、軍事權都掌握在他們手中,諸侯王自己並不直接掌權。呂后去世後,齊王劉襄準備起兵向闕,但王國的兵權掌握在齊相召平手中,召平聽到齊王準備發兵誅呂,就派出士卒圍住齊國王宮。後來中尉魏勃欺騙了召平,逼得召平以死謝罪後才取得了兵權。

漢帝國對同姓王的牽制措施之二是移民關中。經過連年的戰爭,即便是作爲京城的關中地區,人口也比較少。劉邦聽從婁敬的建議,將六國貴族後裔,如齊國田氏、楚國昭屈景諸氏等,以及豪傑名家,共計十餘萬口人遷徙到關中。隨同人口的遷徙的,還有他們幾代積聚的富可敵國的財富。這樣做,既增強了漢帝國中央的綜合實力,又從人口、經濟、文化等方面削弱了諸侯王國。正如婁敬所言:“國家太平無事之時,可防禦匈奴;如果有諸侯王叛亂,也有足夠的實力去征伐,這就是強本弱末之術。”

牽制措施之三是除關用傳。這裏的“關”是指環繞關中的五關,即扞(hàn)關、隕關、函谷關、武關、臨晉關,以及“諸塞之河津”即關中與關外的水路交通要津。“傳”即身份證明,“除關用傳”即出入關津檢查身份證明的制度。根據當時律令,關中人員、物資、馬匹等出入關津要嚴格登記審查,嚴禁關中人、財、物流往諸侯王國;在漢與諸侯王國的邊境線上設亭障,駐士卒,嚴防死守,防止“諸侯”侵犯漢境和漢人外逃,禁止“諸侯”男子娶關中女子爲妻,嚴防“諸侯”間諜進入關中等。

牽制措施之四是廣置侯國。劉邦在分封諸侯王的同時,還分封了大量的列侯。截止高祖十年九月(公元前197年),現存侯國102個,有89個可推知大致的方位,其中58個侯國分佈在趙國、齊國、楚國、荊國四個同姓諸侯王國境內,佔總數的三分之二。分封侯國就意味着要把這一縣的治民權和財稅收入劃給列侯,這無異於變相的削地。境內如此多的侯國,使諸侯王國“跨郡連城”的地域優勢大大削弱,而且因爲列侯都是能征慣戰的功臣,極大的牽制了諸侯王。

當然,這些在當時非常有效的措施,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些措施沒能很好地執行,有些則因爲政治鬥爭而有所增損,更因爲施政者的治理理念的不同而對政策的調整,後來諸侯王國還是日益強大,嚴重威脅皇權,最終還在景帝年間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這不能歸咎於劉邦,畢竟此時他已去世40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