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顏真卿的性格有什麼缺陷?他死的有多壯烈?

顏真卿的性格有什麼缺陷?他死的有多壯烈?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顏真卿是唐朝時期將領、書法家,是個能文能武的人物,他在書法方面的成就頗高,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顏真卿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01、童年

顏真卿是揹負着包袱出生的。

他的先祖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五世祖顏之推,創作《顏氏家訓》,開“家訓”之先河;曾祖伯顏師古,精訓詁,明輿地,因註解《漢書》聞名於世。

山東人之義,顏姓氏族之儒,先祖家訓之忠,與他的生命,形成宿主與寄生的關係。

顏真卿的先祖,贈予其一堆美好的品質,卻沒有留給他榮華富貴的生活。

史書中如此描述他的童年,“少孤,母殷躬加訓導”。寥寥八字,又豈能描摹出母子相依爲命的悽慘。

有唐之一代,顏真卿的童年,並非算作個例。鼎鼎大名的白居易,也有如斯命運,他在文章中寫道,母親“親執詩書,晝夜教導,恂恂善誘,未嘗以一呵一杖加之。”

顏真卿的性格有什麼缺陷?他死的有多壯烈?

同樣是描寫童年生活,史官用一張冷臉,以區區八字,詩人才子的描摹,卻深情而動情。

白居易和顏真卿,並沒有辜負母親的辛苦。但他們在回憶昔日讀書情境時,卻不約而同地收斂起來。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用八個字回憶童年辛勤讀書的模樣:“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要讀多少書,口舌纔會生瘡?要寫多少字,手肘就能磨出老繭?筆者亦不知道,但白居易的詩歌和文章,早已彰顯出,他往昔辛苦的程度。

顏真卿絕少提起自己的童年,他在晚年曾爲父親立過一碑,在碑文中有如下之語:“貧無紙筆,與兄以黃土掃壁,木石畫而習之。”

用黃泥習字,也只能說明其家之貧。但顏真卿以“掃壁”描述其習字之事,諸位且想想,要書寫多少字,才能到“掃壁”的境界。

除此之外,顏真卿贈給後學者一首小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的性格有什麼缺陷?他死的有多壯烈? 第2張

02、缺陷

顏真卿活得比白居易辛苦。

白居易以儒學入朝爲官,中年的他逐漸失意,便過起得過且過的生活。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但荒野太冷清,朝堂太喧鬧,他於是洋洋灑灑寫下《中隱》之詩: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

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

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白居易是才子,他能把官場的蛀蟲,描述地繪聲繪色。但筆者敢斷言,顏真卿若然看到這首詩,他會憤怒的。

顏真卿雖也篤信佛教,但儒家思想,是維繫他一生的精神支柱。忠義、誠信、謙卑、寬容,皆是儒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說出來容易,做起來並不簡單。

顏真卿對道德的堅持,甚至到矯枉過正的程度。道德上的潔癖,也是性格上的缺陷。

顏真卿爲官後,曾出使於河東。朔方縣令的母親過世三十年,依舊不得入葬,顏真卿因此彈劾縣令,皇帝便用同樣的方式,懲罰不孝的縣官:三十年內不再錄用他。

這一場彈劾,倒還說得過去。安史之亂末期,廣平王李豫準備領兵收復長安,臨別之前,他先向皇帝辭行。退朝後,李豫步行至木馬門,出了宮殿方纔上馬。

廣平王頗尊禮制,但顏真卿卻注意到,有個叫管崇嗣的將軍,竟然目無王法,先於廣平王上馬。顏真卿便因此彈劾他。

而皇帝出言爲管崇嗣開脫,才免除人家的大罪。皇帝解釋說:“管崇嗣是老將軍,腳上還有病,姑且寬容他,你就不要再說了。”

顏真卿也時刻關注皇帝的言行舉止。皇家太廟爲賊軍所破,顏真卿於是上奏:“春秋時期,新宮被燒,魯成公尚且痛哭三日,今日太廟被盜,臣請皇帝在郊外祭祀,面朝東方而哭。”

廣平王李豫,繼承皇帝位,是爲代宗。皇帝將從陝州返回京城,顏真卿依舊上書,按照古之禮制,皇帝先要拜謁五陵、九廟,然後方可回宮。

可想而知,無論哪一任皇帝,都不會搭理他。有的臣子也規勸他:“顏大人您的見識很美,但爲何偏偏不合時宜?”

顏真卿則以憤怒迴應勸誡。其實聰明如顏真卿者,又豈能不知圓滑世故的爲人之道,他自己也曾說過:“真卿以褊性,爲小人所憎,竄逐非一。”

“褊”不是個好詞,有狹小、狹隘之意。“褊性”與“高潔”,同時集合於一身,這既是顏真卿的性格缺陷,亦是他身上的閃光之處。

《孟子·公孫丑上》有言:“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便是顏真卿的寫照。

顏真卿的性格有什麼缺陷?他死的有多壯烈? 第3張

03、能臣

後人依舊古代官員的品行舉止,常把他們簡略地分爲忠臣、能臣、錚臣、佞臣、奸臣、和弄臣等等等等。

顏真卿之言行,得錚臣之名;其聰敏機智,又當得起能臣之譽。

五原地區有冤案,長久不得解決,氣候一直乾旱。顏真卿至,立辨之,冤案剛剛裁決,天上便下起雨來,郡縣的子民稱他爲“御史雨”。

顏真卿之聰敏,絕不止於此,他很早就洞悉到,安祿山必然謀反,於是借興修水利之名,暗地裏修築城池。

在表面上,顏真卿卻匯聚文人雅士,泛舟湖中,飲酒賦詩。他常以醉眼惺忪,步履蹣跚的形象示人,正所謂:

風流平原守,浪跡湖水間。

一年十二月,半是醉中仙。

安祿山派密探偵查,看到顏真卿的醉態,認爲他不過是個酸腐文人,便沒再將之放在心上。

安祿山反叛之後,整個河朔地區盡數淪陷,唯獨平原一城堅如磐石。

亂臣賊子叛亂,最爲震驚的還是風流天子唐玄宗。他失望於整個朝堂沒有半個忠臣,當顏真卿的奏摺傳至京城,玄宗先是震驚:“朕不識真卿何如人”,爾後大喜:“我雖不知,但他之所爲竟能如此!”

唐玄宗也真是一個糊塗蛋,他最熟悉的安祿山,是一介奸臣;他最陌生的顏真卿,是千古忠臣。

04、生死

有的人說,俯仰之間人生百年,唯有一個終極問題,那便是生死。

當列強來侵犯時,當國家的安危受到威脅時,當含冤莫白、正義不伸時,個人的生死,還算是一個問題嗎?

說得更具體一些,六百名印度士兵,披堅執銳,虎視眈眈,向加勒萬河谷進犯的時候,人民子弟兵個人的生死,還算是個問題嗎?

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用生命告訴我們答案,團長祁發寶用滿頭滿臉的熱血,告訴我們答案。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似乎沒有幾個年輕人,願意談大義談國家。外面世界的所有一切,似乎也與你我無關。

我們吃着火鍋唱着歌,我們活得很逍遙,但有些人在爲你我而死,他們是新時代的飛將軍。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通讀史書,我們會發現,錚錚鐵骨的少年郎,能爲國家而死;年近八十的老人,也願爲國捐軀。

且讓我把時鐘撥到1200年以前,安祿山發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顏真卿爲抵禦叛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安祿山兵發范陽之前,派義子率5000精兵駐守土門關。安祿山還讓兒子以“關懷”之名,對顏杲卿贈袍封官,還挾持他的幼子、幼孫。

顏杲卿是顏真卿的堂兄。經過這場叛亂,顏氏家族有30餘人慘遭殺害,而顏杲卿死的最爲慘烈。

安祿山把顏杲卿捆在洛陽天津橋的柱子之上,割下他的舌頭,肢解並吃他的肉。而顏杲卿的子侄和兒孫,也一併陪葬。

顏真卿的性格有什麼缺陷?他死的有多壯烈? 第4張

05、殉國

顏真卿的一生可謂壯懷激烈,因其才幹出衆,顏數次爲朝廷重用;但他性情耿介,多次得罪權臣,又被不停地貶謫。

生當亂世,歷四帝,遭六忌,謫遷升降者五,脅逼至死者一,然終不悔其忠直性格,終不易其堅貞名節。

顏真卿經歷過四代帝王,他也和太多的奸臣同朝爲官。公元784年,藩鎮將領李希烈叛亂,奸相盧杞想除掉顏真卿,便以借刀殺人之策,保舉年邁的顏真卿,去傳達皇帝的旨意。

顏真卿宣讀聖旨時,李希烈的部將和養子共一千餘人,手執鋼刀利刃,威脅謾罵顏真卿。

李希烈想自立爲皇帝,許他以高官,顏真卿正色訓斥:“安祿山造反時,我的哥哥自舉義兵,直到被害,依舊唾罵不絕於口。我都快八十了,官也做到太師,難道就不能堅守哥哥的氣節,死而後已?”

李希烈於是拘捕顏真卿,還在庭院挖了一丈見方的深坑,名曰“坑顏”,準備將其活埋。

是年,朝廷的軍隊取得勝利,逆賊擔心變故,來到顏真卿的住所,在庭院中堆起柴草,沃之以油,準備將他燒死。

顏真卿不想忍受屈辱,主動投身赴火。叛將不過是想嚇他,立即制止住顏真卿。

但不久之後,朝廷將自己的弟弟處死,李希烈怒火中燒,將火氣撒在顏真卿身上,他派宦官去賜死顏真卿。

宦官來到顏真卿住處,首先說道:“有敕令來。”顏真卿於是跪拜行禮,宦官繼續說:“聖意要賜你死。”

顏真卿自知大限將至,寂然問道:“臣老而無功,罪當處死,但不知使者何時從長安來?”

宦官答曰:“我從大梁而來。”顏真卿於是知道,敕令乃是由李希烈發出,他大罵道:“不過是亂臣賊子罷了,算哪門子敕令?”

言畢,顏真卿即被勒死,終年七十七歲。

顏真卿的性格有什麼缺陷?他死的有多壯烈? 第5張

06、總結

顏真卿是揹負包袱而生,終其一生,他沒有愧對顏氏宗族。甚至可以這樣說,顏真卿成爲了一座嶄新的高度,他成爲後來者新的榜樣。

此文基本沒有提及顏真卿的丹青妙筆,蘇東坡說過,“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蘇東坡所列舉的,皆是各自領域的超世之才,顏真卿在書法上首屈一指,但筆者想說,他的品格猶勝於書法。

對於顏真卿的評論,很少有貶低的聲音,但理學家朱熹卻說道:“顏魯公只是有忠義而無意智底人。當時去那裏,見使者來,不知是賊,便下兩拜。後來知得,方罵。”

朱大聖人苛求於顏真卿曾向宦官行禮,他覺得,顏真卿徒有忠義,卻不夠聰明。對這樣的評價,老談奉還給朱熹三個字:“鍵盤俠”。

尖刀利刃、活埋、火燒、威逼利誘、脅迫囚禁,所有的手段,強加到一個八十歲老人的身上,這個老人一副錚錚鐵骨,表現的比誰都硬氣。

顏真卿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但他的身份,也不過是一個文人,一個失意的老臣,一個默默無聞的愛國者。

一曲霓裳失太平,漁陽鼙鼓暗風塵。

君王只識楊丞相,不識平原老守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