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一直想遷都,爲何一直沒遷呢?

朱元璋一直想遷都,爲何一直沒遷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將明朝的首都定於南京,遷都北京是朱棣所爲。實際上,朱元璋一直有着遷都的打算。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皇明寶訓·定都》中有這樣的記載:

“帝召元朝諸老臣問以建都之所。或對以關中險固,金城天府,可都;或對以洛陽地中四方,貢賦道里均平,可都;或對以北京,趙宋故都,可都;或對以北平宮室完全,就之以省民力,可都;或對以建業六朝舊都,可都......”

朱元璋一直想遷都,爲何一直沒遷呢?

首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選址至關重要,要考慮的因素有不少,例如:交通、後勤、戰略、風水等。南京的確是個適合建都的城市,這裏鍾林石秀,南控吳越,又有長江天險。要知道,古代的長江可比現在的長江寬得多,比任何城牆的防禦性都強。

有詩云“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說的就是進攻南京唯有江漢一途,所以說,從北方進攻南京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靖難之役實屬例外。不過,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南京有天險,但卻只適合固守,其政治、軍事、經濟的影響力很難輻射到整個中原。

朱元璋的個性比較粗獷,他的戰略眼光自然不凡。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自然不會永久性地將首都定於南京。在他登上龍椅後,就不止一次地想過遷都,而遷都的目標有:開封、長安、洛陽、鳳陽、北京。

朱元璋心裏最理想的首都,自然是位於西南的長安。

爲此,他還曾派太子朱標親臨長安,進行地理考察:“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從戰略位置來看,坐鎮關中可雄踞西南,而西北又像牢固的院牆一樣,又可隨時經秦嶺和黃河俯瞰嶺南及中原。關中土壤之肥沃、資源之富饒,均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

即便如此,可關於這次視察的結果頗有爭議,有的說朱標帶回來的是西安地圖“太子還,獻陝西地圖,上言經略建都事”,有的說帶回的是洛陽地圖,“國初,懿文太子受命歷相都邑,亦以洛陽爲上。使懿文不早世,遷都必矣。”等等,但是無論結果是什麼,都隨着朱標的英年早逝而終結。

從歷史上,我們就能看出關中地區的重要性,秦漢、隋唐,這四個強大的王朝均選擇於關中建都。不過,爲什麼在宋朝以後,再沒有王朝選擇在關中定都呢?

我們且換一種思路看,定都何處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國家的戰略重心。嚴格來說,是國家的戰略防禦重心,歷朝歷代的都城都是圍繞着這一重心進行建設的。從表面上看,這可能有點兒顛覆正常人的認知。作爲首都,不是應該遠離前線嗎?爲什麼要靠近防禦重心呢?

對於戰亂頻發的封建時代而言,國土安全是至關重要的,都城往往是國家防禦的重中之重,因爲,這裏集合了全國的軍事、經濟力量。以都城作爲防禦核心,就能最大限度地調集資源、兵力,以最強大的力量對付外敵。

此外,要知道古代的通信、交通發展並不發達,例如:中原以北蒙古侵略中原,而都城卻設立在南方。等到戰爭的消息傳播到南方時,蒙古鐵騎早已長驅直入攻入中原腹地了,朝廷根本來不及作出戰略反應。

且古代王朝根本沒有實力在首都以外的地方佈置太多的兵力,或者說,古代皇帝根本不敢在遠離都城的地區部署兵力。一旦將國家的主力軍部署到遠離京城的地方,就容易發生“藩鎮割據”一類的情況。畢竟,那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並非空穴來風,也不是每個將軍都能像岳飛一樣能時刻聽候朝廷調遣的。所以,想要牢牢掌控軍隊並鞏固中央集權,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重兵安排在首都周圍。

在唐朝之前,中原政權主要面臨的外患源於西北、西南地區。因此,將首都定在關中地區,將會對國防產生有利的影響,是爲“天子守國門”。不過,在五代十國以後,中原王朝的敵人逐漸變成了位於東北地區的契丹、女真等,所以,首都勢必要向東北遷移。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長安屢次遭受叛軍、少數民族軍隊的洗劫,原本的底蘊已被消磨殆盡。這座曾經的世界第一都市,在多次戰火的洗禮下已千瘡百孔,與其重新打造這座城市,還不如將成本投入到其他城市中。更何況,在唐朝中葉以後,各地漕運年久失修,運河堵塞的情況頻發,一旦長安遭到外敵的圍困而運河被截,長安城內數百萬計的人口將失去吃穿用度。

最後,自唐中葉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遷移,關中地區的經濟已無法供應首都,所以,長安不再是適合建都的樂土。

所以說,朱元璋將國都定於南京,實屬一時之選。畢竟,朱元璋立國未久,對南方地區的控制力不足,所以,他必須坐鎮南方鞏固集權。朱棣上臺後,立即將首都遷往他的根據地——燕京,以“天子守國門”之勢震懾北方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