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啓:浪子回頭的典型代表,他有哪些成就?

劉啓:浪子回頭的典型代表,他有哪些成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啓,即漢景帝,西漢第六位皇帝,他也曾是個紈絝子弟,年輕時也做過許多荒唐事,改過之後端正穩重,與父親文帝一起開創“文景之治”永載史冊,平定七國之亂解決藩王割據,徹底的將王權集中在自己手中。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漢景帝極爲精彩的一生。

紈絝子弟幡然悔悟

劉啓作爲西漢王朝的皇帝,不但延續了文帝的仁慈更進一步的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且剛毅果敢解決了藩王割據平定叛亂,徹底維護了天下統一,他的政績在西漢王朝的歷史上也是可圈可點的。不過這樣一個人誰能想到在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紈絝子弟?

劉啓不是長子本來是沒資格被立爲太子的,誰承想他的4個哥哥先後病死,在劉恆稱帝之後被封爲太子。當時9歲的他並沒有顯示出什麼特殊的才情,相反和許多熊孩子一樣整日無所事事,慢慢的整個青年時期變成了一個紈絝子弟,劉恆訓斥之下他也屢教不改,慢慢的劉恆都對他失望了。他年輕時性格衝動,有一次在皇宮之中和當時吳王的兒子一起下棋的時候發生了爭執,他當時二話不說抄起棋盤就砸了過去,竟然直接把人打死當場。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文帝劉恆也不敢託大趕緊向劉濞道歉,鑑於劉恆皇帝的身份就是有再大的氣也得忍着只能作罷,不過他也心裏恨極了劉啓,爲日後的叛亂埋下了種子。

劉啓:浪子回頭的典型代表,他有哪些成就?

這樣的劉啓沒想到後來真的浪子回頭了,變得端正穩重、仁慈寬厚,簡直就像是另外一個人,爲他以後做出的許多政績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文帝病去世之後32歲的劉啓登上了皇位。在他登基爲皇的時候王朝經濟蓬勃發展,百姓豐衣足食,但是當時擺在劉啓面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各地藩王,從劉邦時期到現在多年的發展之下勢力已經隱隱的威脅皇帝的統治了,宗室諸侯王能擁有自己的封地、人口和軍隊,已經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小朝廷”,他們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了劉啓的地位了。

晁錯削藩

劉啓上位之後着重處理各地藩王的問題,當時晁錯給了他能夠消除禍患的削藩建議。晁錯本人也是博學多才的有識之士,劉啓提拔他爲御史大夫專門負責削藩之事。在當時各位藩王之中吳王劉濞的勢力最爲強大,本來就有野心,再加上劉啓曾經殺了他的兒子,晁錯認爲他造反是早晚的事,就主張拿吳王先開刀。但是當時的外戚竇嬰極力反對,再加上吳王勢力龐大不好對付,只能就此作罷。劉啓先從楚王、趙王和膠西王開始下手削減他們的封地,雖然反對削藩的浪潮很大,劉啓還是按照晁錯的建議還是向吳王劉濞動起了刀。

劉啓:浪子回頭的典型代表,他有哪些成就? 第2張

七國之亂

劉啓削奪了劉濞的會稽和豫章兩郡之地,本來劉濞就一直有反心,這回藉着削藩的機會他徵兵20多萬聯合當時其他一共七個諸侯王,打着清君側的名義實際爲自己起兵造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面對着七國的叛軍劉啓一下慌了神,這時和晁錯早有過節的袁盎趁機上奏殺了晁錯以平息叛亂。劉啓認爲反王說的是真的,還念着同爲劉氏宗親之情,所以在忍痛下令殺了晁錯後去派人招降反王,誰知各路反王根本不買賬,誅晁錯本就是藉口,劉啓知道後很是後悔。

劉啓下定決心不再妥協親自指揮動用武力平叛。他派出智勇雙全的周亞夫,命令他率領36位將軍帶兵討伐叛軍。周亞夫派軍斷七國叛軍糧道,然後就堅守不出避而不戰,在沒有糧草的支援下,叛軍僅僅堅持不到3個月就不行了,周亞夫見狀帶兵出擊徹底的擊潰了叛軍。在平定了“七國之亂”之後,劉啓徹底將王國的權利收歸中央,剩下的諸侯王成了只能享受當地租稅的貴族階層,基本以後就相當於大漢吉祥物的存在,藩王割據的問題在劉啓手中基本得到了解決。

劉啓:浪子回頭的典型代表,他有哪些成就? 第3張

寬仁治國善待他人

在解決了政權的隱患之後劉啓開始着手治國,在推行文帝政策的基礎上他又進行進一步改良,取消了禁遷令,大肆鼓勵當時的百姓遷徙到土地肥沃人煙稀少之地開荒,這使得當時農業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在法律問題上進一步減輕刑罰,維護法律公正,多次大赦天下,百姓都稱頌他的仁德。對外採用和親政策換得總體上幾十年邊境的和平。

在文化上採用兼容幷蓄的方針,對所有學說放寬限制,讓學術界重新出現了百家爭鳴之勢,當時儒家學說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爲後來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對待兄弟嬪妃上他也真誠仁慈,曾經在一次醉酒後開玩笑說會將皇位傳給弟弟劉武,劉武當時也當真了。劉啓在後來也真的這樣考慮過,不過面對朝中大臣的勸阻還是答應了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劉武知道後大失所望不久就病死了,劉啓感到非常慚愧,就將劉武的5個兒子都封了王以作補償。對待嬪妃只要是不違背原則都盡力去庇護。

在公元前141年的時候劉啓病重去世,太子劉徹繼承皇位。劉啓一生寬仁克己,贏得了天下人的稱讚,後人把他和父親文帝的治理時期並稱爲“文景之治”永載史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