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南宋著名官員陳桷簡介:生前雖命運多舛,死後卻獲得殊榮

南宋著名官員陳桷簡介:生前雖命運多舛,死後卻獲得殊榮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陳桷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陳桷(1091~1154)名緯,字季壬,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卜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政和二年上舍,進士及第。歷仕宣和提點福建路刑獄、高宗禮部侍郎,忤秦檜罷官,後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改知廣州,未至卒。桷寬洪蘊藉,以誠接物,而淡於榮利,自號無相居士。桷著有文集十六卷,已佚。

南宋著名官員陳桷簡介:生前雖命運多舛,死後卻獲得殊榮

人物生平

陳桷,原名緯,探花,官至宋禮部侍郎,柘榮湄洋陳氏四世祖,力主抗金,三平兵亂,史稱“一方以安”。拒收三萬八千貫番寶,上嘉“守介不移”,在溪坪故居敕建騎街坊,爲千古廉吏。

(陳起興) 翻開柘榮歷史名人檔案,最富傳奇色彩的要算湄洋陳氏四世祖、宋禮部侍郎陳桷公。他原名緯,又名文通、季壬,字千一,自號無相居士,宋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家教,政和二年(1112)、22歲就高中三鼎甲探花。先後在翰林院祕書省擔任文林郎、校書郎、著作左郎等職,被授予太學府五經正博士;之後調任開封府冀州兵曹司、工部虞部事,參與軍政事務,政績卓著,深得朝庭信任,成爲宋朝一顆政治明星。但他極力主張抗金,與朝廷主和派思想格格不入,五次被貶,政治生涯頗爲坎坷。

第一次是宣和七年(1125),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因不甘國土被奪,便暗中與金國聯手滅掉遼國,以爲從此天下太平,命令多處邊防軍隊撤離,並立下禁令:“凡是談到邊防事情的,就流放到三千里之外……”。金國早想入侵中原,派使者到宋朝密探軍情。陳桷護送金使者回國到達邊境時,看到大量的金國士兵,深感國家危難在即,立即派人上報軍情,觸犯“禁令”被被下放回福建老家,擔任福建路刑獄、提刑等職。第二次是紹興二年(1132),秦檜爲謀取宰相職位,力排主戰派官員,陳桷不願順從權貴,遂以身患疾病爲由到江西九江主管太平觀禮儀。第三次是紹興五年,擔任龍圖閣士,參與編纂《宋太宗御書》,又因與秦檜政見不和,再次被下放擔任福建泉州知府。第四次是紹興十一年,擔任禮部侍郎期間,參與太常寺討論朝廷禮儀制度。秦檜認爲陳桷觀點與主戰派的論調如出一轍,最終把他與持有異見的吏部、禮部尚書等一批官員罷免下放。第五次是襄陽金州、房州出現兵亂,陳桷考慮若不及時制止,事態將更加嚴重,立即派兵平定,然後上報朝廷,被秦檜揪住把柄,從中作梗,陳桷只好稱病辭職,任祕閣修撰。真可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陳桷儘管屢次被貶,但與生俱來的英勇無畏、浩然正氣絲毫沒有改變。靖康元年(1126),金國入侵中原,朝廷急忙向福州調譴援軍,然因軍糧發放不足,部隊統帥柳廷俊被手下叛亂士兵殺死,福州府很多官員紛紛逃跑。陳桷卻處危不驚,獨自置身亂兵之中,喻於禍福之理,終於說服叛軍,可是叛軍要求上報說是“統率自殺”。陳桷睿智機變,一邊順從其要求,一邊迅速派人上報說:“前面上報的情況不實”,等待朝廷處置。朝廷認爲陳桷善於應變,不予治罪。陳桷馬上調譴部隊,順路追殺爲首叛亂者20多人。建炎三年(1129),亂臣苗傅等帶領士兵準備造反的事件敗露後,逃亡躲到福建。陳桷到建陽執行公務時,在當地人的舉報下,將他抓獲交給朝廷處理。建炎四年,福建轉運司扣發公款,負責人被殺,陳桷再次平息兵亂。所以歷史稱他具“保一方平安”之偉功。

南宋著名官員陳桷簡介:生前雖命運多舛,死後卻獲得殊榮 第2張

陳桷一生經歷豐富,仕途坎坷,但無論置身何處,不管是提拔重用,還是被貶下放,始終以履行職責爲天職,大膽進言,勤於政事,功績卓著。紹興三年,任戶部金部員外郎,當時社會物貴而錢幣不足,私人鑄錢盛行,銅錢外流嚴重,朝廷一籌莫展。爲此,他建議朝廷專設管理機構,加強銅的積累和鑄錢數量,限制民間私自鑄錢,有效緩解了財政困難。然而,由於秦檜等保守派力行求和之策,致使多數官員大敵當前,無視國恨家仇,拘於小節,得過且過。陳桷又進言:“當今國家之根本國策,應加強政務以抵禦敵國入侵,不當以瑣事影響朝廷大事。”在軍事政策方面,他建議“加強軍隊整頓,關鍵在於爭取民心擁護。”陳桷的政治主張和理財能力,深受高宗賞識,被調到兩浙西路任提刑官,又提爲禮部四品太常少卿。然陳桷不因深受皇寵,曲意奉承,仍然大膽直言朝廷弊病:“要端正社會風氣,首先皇宮生活要節儉,禁止鋪張浪費”。高宗打算把新編的《徽宗御書》藏於敷文閣,陳桷堅決認爲此事多有不妥,希望能嚴守祖制。接着又諫言皇家祀典,認爲朝廷三年一次的合祭祖應該用牛,要求恢復以牛祀典,此建議被朝廷採納。

陳桷不但心繫國家安危,體恤民情,爲民造福,更是清正廉明,堪稱一代廉吏。紹興十五年,調任襄陽知府,兼京西路安撫使。當時襄漢地區連年兵災,民不聊生,以致農民戶數銳減至平時的二十分之一,而稅收並無相應減輕。他挺身而出,爲民請命,實行減免稅政策,深得民心。接着又遇漢江決口,洪水氾濫,大片田地和民房淹沒,他親身率領兵民一起修築堤壩,有效防止了洪災蔓延。紹興廿四年(1154年),擔任廣州布政司副使期間,有上百艘外國商船在海上遇險,他親臨海邊協助搶救,並專門搭蓋五十多間房存放搬運上岸的貨物,還派人守護,提供茶飯。商人深爲陳桷義舉所感動,相贈價值3萬8千多貫的寶物,他當場拒絕,並如實報告朝廷,廣州廉舉楊送詩讚道:“囊槖來時似去時,如公清白古今稀。身如竹葉心如水,不帶江南一線歸。”位於福鼎管陽廣化寺的陳桷墳墓由朝廷調集福州府等地三千多官民採石營造,該墳地系陳桷生前向馬家契賣,曾吟有《廣化寺》詩:“高山不受暑,秋到十分涼。望外去程遠,閒中度日長。寺林投宿鳥,山路自歸羊。物物皆自適,羈愁逐異鄉。”陳桷墳場四至範圍及朝廷參加葬禮官員、御扎敕書及敕譜等如同陳桷一樣葉落歸根,均已載入柘洋湄洋《陳桷官譜》中。朝廷十分讚賞,委以重任,讓他以護國左侍郎和兵部尚書大丞相身份去廣南路擔任經略安撫使(二品官),陳桷不顧年老體弱和路徒艱險,終因操勞過度,不幸在前往廣南路的途中逝世。

陳桷生前命運多舛,死後獲得殊榮。宋皇特批以一品爵位給以國葬,並下詔書千里護送靈柩,要求“各州衙衛沿途開路,逢水造橋,逢州州接,逢縣縣迎”。朝廷還在陳桷故居探花府第門前建設跨街石夾坊,上有皇帝親筆題字“守介不移”和金書陳桷名字,《宋史》稱他“其節有足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