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 孫權爲什麼不留下關羽和劉備談條件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 孫權爲什麼不留下關羽和劉備談條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孫權和劉備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偷襲荊州後,孫權爲何要除掉關羽,留下來跟劉備談條件不好嗎?

不提”桃園結義“。在正史裏面,劉備與關羽的關係亦天下皆知。魏臣劉曄評價:“義爲君臣,恩猶父子。”孫權在達成了戰略目的——奪取荊州3郡,而天下大勢又是吳蜀2弱對1強的情況下,送還關羽,要地不殺人,做人留一線,豈不甚好?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 孫權爲什麼不留下關羽和劉備談條件

從小長到大的情誼

估摸着,若能還關羽歸蜀。到時諸葛亮等人要勸,也要好勸些吧。或者以關羽爲質,從政治、經濟或者軍事利益方面向劉備敲敲竹槓,豈不美哉?(參見劉備送于禁還曹丕的例子)再加上,裴松之對“權欲活羽以敵劉、曹”進行過批駁。

認爲臨沮距離江陵200多裏。前方將領沒有時間請示孫權,定是事先就做好了“羽至即斬”的安排。就更讓人摸不着頭腦了。一句話,爲什麼孫權要如此堅決的殺關羽,難道他就不清楚這麼做會引起的嚴重後果嗎?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關羽的確有很強的軍事才能

近年對蜀漢君臣的抹黑,讓關羽自帶“剛愎自用、驕傲自滿”光環,讓人漸漸忽視了他的軍事才能。事實上,他的能力強悍而又均衡。論戰場指揮:萬軍中斬顏良,說的是能根據不同情況,採取“斬首行動”的審時度勢,同時也體現了個人武勇。

我怕過誰?

襄樊之戰,帶着3萬荊州兵,降於禁、斬龐德,水淹七軍(當時一軍約5千人)。在人數不佔優的情況下,把戰線從江陵向前“掘進”400餘里。再圍曹仁於樊城。捎帶着側翼的徐晃。一人與曹操的幾個名將維持一個均勢,不愧“威震華夏”。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 孫權爲什麼不留下關羽和劉備談條件 第2張

援兵來了?小意思

防禦能力:關羽配合周瑜“絕北道”時,手中人馬不過數千。爲完成阻擊任務,在南郡羣山谷中預設“鹿角”(防禦工事),生生扛住李通、樂進和文聘等人整整1年,給足了公瑾“攻打縣城”的時間。對固定工事構築也相當優異。

接江陵陷落的消息後。關羽的第一反應是:“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儘管自己沒落到好處。但從後來朱然憑藉同樣的城防,用5000病弱就抵住曹魏數萬來看,關羽的經營沒有白費。

水軍能力:和赤壁之戰的曹軍一樣,關羽也是北方人,同樣不習水戰,但學習能力卻卓越很多。長阪之戰後,剛到南方的關羽便“乘船數百艘(與劉備)會於江陵。"若不是“愛軍習武”,怎會指揮這麼大一支艦隊?

看我的學習能力如何?

襄樊之戰,”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體現的是水軍進攻。末了,在不得不退軍的情況下,對樊城的包圍依然是無懈可擊。“然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

稍微堅持下就垮了

還是劉曄評價:”蜀地雖小,名將唯羽。“已經年逾6旬的關羽,在戰場指揮、水軍造詣、防守能力等各方面已趨爐火純青。得與失,都有可能直接影響2國國力的此消彼長。論個人的戰略價值,不弱於對3郡的控制。

從後世我軍注重消滅敵有生力量,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戰法而言,孫權若放虎歸山,只會給自己帶來赤裸裸的軍事威脅。殺掉關羽,便消除了直接隱患。既然不能爲所用,孫權也只好殺之。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 孫權爲什麼不留下關羽和劉備談條件 第3張

你哭也沒有用

二、關羽在荊州有很強的影響力

關羽之於劉備絕不僅僅是上下級關係,而是集團內部資歷最老的大佬級人物。歷數先主分兵,一路必爲關羽。打個比方,劉備沒有兄弟姐妹,倘若真能奪取天下,異姓封王的第一人也必是關羽(齊王?)。

論威信,亦是都督荊州的第一人選。別張飛了,很多人說換趙雲比較穩重,其實單提威信,比關羽絕對不如。要了解在一個集團內部,威信看不見摸不着,但在日常行政、工作執行、人心凝聚力等方面,絕對是作用明顯。

殺掉這樣一個人,從劉備集團對荊州的影響力來說,絕對是減量。對孫權更好的控制剛到手的荊州來講,絕對是增量。從劉備攻打雒城(公元214年)到呂蒙攻克荊州(220年),關羽守南郡共計6年。

態度是不是很恭敬呢?

若從赤壁之戰算起(208年),關羽在荊州呆了11年多,在荊州各界的影響力號召力有目共睹。同樣是襄樊之戰,關羽不僅僅是戰術指揮無誤,還注重營造有利態勢爲軍事行動服務。如用遙授“印信”的方式,號召樑音起義,牽制曹仁。

後有“樑、郟、陸渾羣盜爲之支黨”,配合了水淹七軍。負責荊州日常防務期間,先後策動“耿紀、韋晃、陳禕”等在“京兆、鄴”等地起事,沉重打擊了曹魏在邊境的統治控制。你當關羽襄樊之戰只有3萬兵?那也太小看亭侯的羣衆組織力了。

即使是南郡淪陷之後,仍有荊州細作準備暗殺呂蒙。《三國志虞翻傳》:糜芳開城投降,虞翻提醒呂蒙,說:現在出城的僅僅是個糜芳,對“城中之人不可盡信”。此時的呂蒙本來剛剛立下大功,狂喜之餘,在聽到建議後,遂計從之。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 孫權爲什麼不留下關羽和劉備談條件 第4張

還好聽了你的

果不其然,“時城中有伏計,賴翻謀而不行。”對孫權來說,殺掉關羽,是消除荊州人士“天生劉粉”傾向的重要手段。畢竟羽在荊州盤踞多年,若放虎歸山,他日捲土重來,再來個遙授印信。恐怕在平行時空的夷陵,又要多出幾個“沙摩柯”來。

回想當年湘水之盟,劉備拿江夏換南郡,仲謀還覺得划不來。魯肅在旁提點到:(主公你)剛剛到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若放回關羽,也想象得出,派往江陵的東吳郡縣官的剿匪工作量了。

三、關羽也確實是影響吳蜀聯盟的不利因素

最典型的例子,孫權“嫁兒子”。哦,不,提親。本來是一番好意,關羽咋回的?陳壽雖無羅貫中的語言構思精力,《三國志》說的也是:“羽罵辱其使,不許婚。”面對明面上的好意,你也用不着踐踏外交禮儀呀!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 孫權爲什麼不留下關羽和劉備談條件 第5張

不許

就算是開腦洞,孫權不安好心,要挑撥離間劉關之間的關係。“婉拒”“找藉口”“女兒已經談男朋友了”不好嗎?結果“孫權大怒”:我以主公之軀,聯你諸侯之姻,你當我江東81州是給不起彩禮錢?

老大受辱,想想即使東吳內部真有一羣天生雙標的蜀漢公知。在國內到底還會不會有市場,就得打個問號了?這事幫對方清理了意識形態事小,拉仇恨於自己一人的做法,自然是替劉備聚集了惡意,爲東吳樹好了靶向。

被罵娘打臉的還有東吳第一“蜀分”。《魯肅傳》:講的是湘水盟約前,魯肅單刀赴會(歷史上不是關羽),和關羽正認真談着呢,“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唯德所在耳,何之常有。”

當我不是武將,沒有脾氣?

雙方領導在開會,一個不知名的下屬可以隨便插話,結果是把“老實人”也惹毛了: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你們蜀漢從來沒有資格從實力的角度,餘下省略若干。“肅厲聲呵之,辭聲甚切。”沒問題?也看得出此時的東吳羣臣,忍得有多久、多狠了吧。

在天下大勢是北方超強的前提下,關羽確實太傲氣。或許無關態度好壞,孫權都要背刺荊州。可想想關羽在蜀漢二把手的崇高地位,以他動不動就“吳狗”“鼠輩”的那副嘴臉,若放回蜀漢必視此劫爲奇恥大辱。

難保回去之後,不在蜀漢集團內部不成立一個“反吳黨”,天天叫嚷着要打回荊州,再惹得邊境形勢一地雞毛?對孫權來說,放回去一個反吳勢力,爲自己的外交環境多一個敵對變量,亦不可取也。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 孫權爲什麼不留下關羽和劉備談條件 第6張

我是勸不住的

對待這樣一個油鹽不進、水潑不入,拒絕聯盟、鄙視同僚的死硬分子。即使我真是“蜀粉”,客觀站在東吳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爲了自保或是減少同盟阻力,無可奈何殺掉,也是一種戰略選擇吧。

至於說自呂蒙始,東吳便北向稱臣,而“欲圖蜀”的,我倒覺得有些牽強了。這不過是嘴上服軟的政治策略罷了。與向劉備求和相同,即使是曹操未死之時,土地上沒讓過半分,質子沒去過1人,再加上本來就是大漢吳侯,隱隱然降漢不降曹的典範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