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子嬰都已經投降了 項羽爲什麼還要殺子嬰

子嬰都已經投降了 項羽爲什麼還要殺子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子嬰和項羽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秦王子嬰已經投降,可項羽爲何還是殺了他?

子嬰是一個僅在位46天的皇帝,身世不詳,雖投降劉邦,但卻被項羽給砍了。其實,亡國之君的下場,一般都不會太好,可項羽殺他,是否是單純地宣告其“改朝換代”呢?

隨着胡亥時代的開啓,纔有了子嬰的記錄,但生年不知,故幾路學者探究,從嬴政之子到扶蘇之子,再到嬴政哥哥之子,卻始終對子嬰的身世沒有一個定論。

其實,不管子嬰是誰的後代,但從他可以在胡亥面前說上話,足見其背景不低,且和胡亥的關係非常近。只是,趙高利用完胡亥,就把他給殺了,後將子嬰推舉爲皇帝。

當時,秦二世死後,趙高召集大臣告知誅殺秦二世的情況,卻發現羣臣和將領們都不支持他,所以,不得不迎立子嬰。

但趙高也留了一手,聲稱六國故地相繼起事,秦已失去對整個華夏大地的控制權。故而子嬰不該再稱“皇帝”,只符合當“王”,並讓子嬰齋戒,到宗廟參拜祖先,接受傳國璽。

子嬰都已經投降了 項羽爲什麼還要殺子嬰

其實,趙高稱子嬰爲“秦王”,是爲了自己日後謀朝篡位做準備。

不過,子嬰並不感謝趙高,他很清楚秦國目前的處境因何人而起,於是,便想除去趙高。之後,子嬰找來韓談商議,準備稱病,不理朝政,引趙高前來。

果然,趙高親自去找子嬰,並說:“朝見宗廟有關國事,君王爲什麼不去?”之後,趁此機會韓談刺死了趙高,並誅滅了趙高三族,在咸陽城內示衆。

但沒過多久,劉邦的大軍就來了。於是,子嬰見大勢已去,便不再堅持,選擇了投降。當時,樊噲提議殺死子嬰,但劉邦卻拒絕了他的建議。

而一個多月後進咸陽的項羽,卻毫不猶豫地殺了子嬰。對此,有人說,項羽此舉應是報“家仇國恨”。

都瞭解,項家世代爲楚將,而從小跟隨的叔父項梁也被秦將殺了。如果僅是單純“報仇”,那隻能說明項羽做事太過“義氣”了。

其實,項羽的行爲和朝代更迭中那些勝出者沒有什麼差別,他只是想讓世人瞭解,“秦”已經徹底完蛋了,並要宣告:“我項羽的時代已經到來。”

但是,因爲前面有了一位“仁君”,不得不讓後人將二人進行對比。當然,大都是對劉邦的讚譽,覺得他纔是一位有德君王的作爲。

其實,數數中國兩千年來的幾百位皇帝,有幾位是“心軟”的。而劉邦此舉只是爲了收買人心,但是,項羽卻不這麼認爲,他覺得天下就是要靠武力獲得,如他之前和項梁說的嬴政是可以被替代的一樣。

子嬰都已經投降了 項羽爲什麼還要殺子嬰 第2張

所以,項羽殺了子嬰,只有徹底斬草除根,纔是真正的替代。至於屠城縱火,何嘗不是這種心理,只有重新來過,纔是煥然一新。

當然,項羽的一些過激行爲,自然成了劉邦的“反襯品”。的確,個人性格上的狹隘,限制了他妥善處理事情的能力,從而導致了他最後的失敗。

對此,有人提出,如果子嬰的時間再多些,能否扭轉局勢?

不會。

秦朝實行的民生制度太“高壓”,且沒有彈性,繃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斷,民間的起義肯定會很頻繁。何況,秦朝的這種狀況是幾代皇帝作用的結果,只是到了嬴政一統六國之後達到了極點,後期的國家治理,更是已經開始出現了危機。

子嬰都已經投降了 項羽爲什麼還要殺子嬰 第3張

子嬰上位,能做的也就是除掉趙高。

因爲,他的上位,本就是趙高的權宜之舉。趙高本想自個稱帝,但沒人理他,只好搬出子嬰。所以,從某種層面上說,子嬰就是趙高的“替身”。當然,子嬰非常清楚,趙高廢秦帝制,就是不想承認他這個皇帝。

因此,子嬰不願意做替身,並瞭解自己面臨的危險。如果他不先動手,遭殃的一定是自己。只是,他可能沒想到,劉邦善待了他,項羽卻殺了他。

當然,項羽肯定不會放過任何秦皇室成員,因爲,他就是要天下人看到,秦朝已經徹底覆滅了,秦皇族已經被徹底清洗了,天已經變了。

項羽和劉邦完全不同。

項羽雖反抗秦朝的暴力,但依舊相信只有武力才能解決問題。即使他晚於劉邦進咸陽,也沒有多思考爲何劉邦會放過子嬰。如果項羽處理事情再緩和點,天下擁護他的人應該會多些。

大家雖然希望有人起頭去反對暴政,但並不希望再看到一位同樣暴力的人。可能,前期的確需要讓人看到自己的力量,但是,當局面有利於自己時,就必須讓人看到自己柔性的一面。所以,項羽本是有機會的。

劉邦放過子嬰,並不是刻意留給他處理,但是,恰恰被他處理了,從而幫了劉邦的忙。以至於,在那個微妙的時刻,大家已經開始選擇站隊了。

子嬰都已經投降了 項羽爲什麼還要殺子嬰 第4張

子嬰從一開始,就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生於皇家,卻被宦官安排做了王。如果當初他不接受王位,是否可以避開呢?這個問題不會有答案,後人都不清楚他的確切身份,不瞭解他從何來,倒是因爲和王位沾了邊,反將自己送了命。

而項羽纔不會介意誰登上王位,因他心中所想就是推翻,就是毀滅。

參考資料: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史記·項羽本紀》、《三家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