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面對劉邦的猜忌,蕭何是如何全功並且自保的?

面對劉邦的猜忌,蕭何是如何全功並且自保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蕭何,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西漢建立後擔任相國,名列功臣第一。他採摭秦朝六法,制定實施《九章律》。主張無爲而治,採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蕭何是個實幹家,但就官場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並不高,甚至有些愚鈍,比起大唐郭子儀全功還能保身的大智大識,蕭何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做一個荒誕的設想,假如蕭何作爲第一功臣活躍在大明開國前後,朱元璋手底下,個人覺得,就他犯過的那些糊塗,即便他沒有野心,多半也不會有善終的結局。

面對劉邦的猜忌,蕭何是如何全功並且自保的?

大漢開國,劉邦論功行賞、排功臣次序時,蕭何的表現就很失水準,以至於犯了古往今來朝堂上的大忌諱。

雖說劉邦執意要讓蕭何當功臣第一,曹參當功臣第二,這裏有大漢開國後重文輕武的帝王之謀,但劉邦對蕭何很夠意思,那也是顯而易見的,那時的劉邦還沒有絕對的帝王權威,難得他能頂住功勳武將的叫囂抗議,對蕭何功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經過千難萬阻,當這項最重要的廷議最終通過時,劉邦很高興,這一高興不得了,劉邦豪邁地賜了蕭何一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

可以肯定的是,當劉邦豪邁高興的情緒退去後,他一定會冷靜地將蕭何審視一番。

結果,蕭何的反應讓人很擔憂。

所謂“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就是說上殿見皇上的時候,可以帶劍,可以不脫鞋,見到皇上的時候,不必謙卑快步小跑,照着平常走路的樣子就行。

要知道,歷朝歷代,這八字待遇幾乎就是權臣的標配,很不祥,除非真的已經不把當朝皇上放在眼裏要奪權篡位了,一般人臣哪敢接受,又怎麼能承受得起。

也可能是當局者迷,太實心眼,也可能是不知止,蕭何居然就欣然接受了。

面對劉邦的猜忌,蕭何是如何全功並且自保的? 第2張

許多人往往注意到劉邦後來老是猜忌蕭何,覺得帝王心機太可怕,其實劉邦已經夠客氣的了,換成好屠之主,可能早就先下手爲強了,哪裏還會給你時間,慢慢博弈磨合。

所以說,蕭何後來的危機,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劉邦的試探與猜忌太正常不過了。

蕭何後來能夠轉危爲安,化險爲夷,一來是因爲蕭何的確是單純的實幹家,他沒有野心,沒有拉幫結派,培植勢力,不像大明朝的李善長,好傢伙,他聚攏培植出來的淮西集團叫朱元璋寢食難安了多少年;二來蕭何的運氣不錯,劉邦在根本處看得清他,而蕭何身邊也有明智之人,關鍵時刻總有人能及時站出來,治他的糊塗病。

其實,還在楚漢爭霸時,蕭何身邊的門客就提醒過他,漢王在前線領兵打仗,風餐露宿,而蕭大人你在後方安逸經營,盡得人心,這時候漢王派使者回關中慰問你,你得明白其中的意思,關懷的背後可是不放心啊,此時的人情世故可是暗藏殺機啊。

蕭何這個人很能聽進去別人的高見,聽到這個說法,他立馬醒悟過來,於是問自己該怎麼做?

看出問題的人是高人,他給蕭何指了條一舉兩得的道,讓蕭何把族中人儘可能地派到劉邦的身邊去,這既是給劉邦吃定心丸,而且這定心丸的外表之上還塗抹着一層深厚的情義。

劉邦很吃這一套,論功行賞時還特別提到了這一點,言下之意自己不能忘恩負義。

面對劉邦的猜忌,蕭何是如何全功並且自保的? 第3張

韓信成爲大漢帝國最大的隱患時,助不助呂后,對蕭何而言是一大考驗。

面對這個要命的問題,蕭何很識時務,他果斷地選擇了放棄一部分信義的底線,助呂后騙殺了韓信,從而成就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折射覆雜人性、帶着宿命意味的成語。

然而,當幹完這一件事,將自己從韓信危機中徹底摘出來之後,蕭何卻又忘了功高震主這一回事,並且又犯了糊塗不知止的老毛病。

韓信被誅殺,爲了犒賞蕭何出的這一把關鍵之力,除了加封,劉邦還特意派了都尉率500名士兵到相國府,做護衛。

這等於是蕭何在京城中有了兵馬,如果用帝王陰謀論的視角看,這就是製造朝中重臣圖謀不軌的前奏,歷朝歷代不知道上演過多少回。

蕭何沒有看透其中的玄機,還準備大肆慶賀一番呢。

所幸,一個叫召平的明白人,身着素衣白履闖進相國府,用一席話澆醒了蕭何。

召平進門就跟報喪是的,說蕭何不久將大難臨頭。

蕭何很有涵養,不解地問,我身居相位,寵眷逾分,且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說,主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

蕭何又一次頓醒,並且做得很徹底。

第二天,他匆忙入朝面聖,力辭封邑,並捐出大量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

劉邦果然大喜。

面對劉邦的猜忌,蕭何是如何全功並且自保的? 第4張

但是,在深不可測的朝堂之上,大功之臣想善始善終,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猜忌這個東西,如果不能去根,很容易變本加厲,這是由人性決定的,人臣如果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帝王會覺得你更加狡猾,更加害怕。

根除猜忌之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廢武功,自污其人。

然而蕭何在這個問題上,卻是長時間地沒能想明白,想明白之後又做的不夠徹底。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蕭何還跟以前一樣,坐鎮後方,有口皆碑。

這個階段,正是劉邦剪滅異姓王,穩固劉氏皇權的敏感時期,任何風吹草動、潛在威脅,都會讓劉邦的神經繃緊,蕭何因爲太能幹,又得人心,所以劉邦不可能完全放心,於是乎他又派人回京城慰問蕭何來了。

任何試探,多了都會厭煩,都會質變。

另一方面,許多能幹的正人君子意識不到這一點——許多時候,沒毛病恰恰是最致命的毛病。

蕭何可能就是這樣,他總覺得自己爲心無愧,毫無毛病,劉邦理所應當應該信任他,善待他,所以他又把眼前的危機忽略掉了。

所幸,關鍵時刻又有門客站出來提醒了蕭何,皇上已經沒法再賞你了,賞無可賞,剩下的就是殺了,更要命的是皇上很可能會想,萬一蕭何乘虛號召,閉關自守,那該怎麼辦?沒辦法,只能提前防範於未然。

這麼一說,蕭何慌了,連忙又問該怎麼辦?

門客說,化解根除的辦法只有一個,自污,例如低價強買民田,讓百姓怨聲載道。

蕭何一聽,盤剝百姓,這麼齷齪的事我怎麼能去做。

門客說,相國你真是對別人明白,對自己糊塗啊。

所以說,道德有時候是智識的高牆,不是你腦子不夠使,而是高牆阻礙着你,不容你去那麼使。

面對劉邦的猜忌,蕭何是如何全功並且自保的? 第5張

所幸,爲了自保,蕭何最終還是咬牙按照門客的“餿主意”幹了一些壞自己名聲的惡事。

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見有百姓攔路,控告當朝相國巧取豪奪、貪贓枉法,對蕭何終於釋懷了。

此時,劉邦嘴上雖然對蕭何說,你自己去向百姓謝罪吧,心裏其實已經放過了蕭何。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蕭何正直無私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竟然請求皇上將上林苑的荒地賜給百姓耕種。

這是典型的下屬要做好人的同時把領導變成了惡人。

劉邦一聽,勃然大怒,緊接着便將蕭何下入了大獄,名義上是要治蕭何貪贓枉法之罪,實際上是想讓蕭何好好反思一下,治他的老毛病。

在污穢不堪的大牢中,老邁的蕭何終於徹底醒悟了過來,在朝堂之上,像他這樣的人原來是需要尾巴,並且需要時刻夾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