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夏啓究竟是怎樣奪位成功的?夏啓生平事蹟簡介

夏啓究竟是怎樣奪位成功的?夏啓生平事蹟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王位之爭

舜以後,王權進一步強化,傳說姒禹塗山會盟時“執玉帛者萬國”,“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後至,而禹斬之”。

此塗山就是河南嵩縣的三塗山,亦即會稽山,正在夏人活動中心地區附近,可見經鯀、禹兩代經營,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強大的勢力,爲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隨着王權的產生,氏族制度的機關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拋棄,唯繼任領袖的人選要經議事會認可的形式尚存,而從嬀舜到姒禹正處於社會大發展的時代,各種人才輩出,首先被舉爲姒禹繼任者的是當時曾掌五刑、負責獄訟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聯合體議事會又推舉了益,即伯益,他是顓頊和少典氏的後裔,又名大費,與皋陶有一定的血緣親屬關係,曾協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嬀舜的器重,被任命爲掌管山澤、調馴鳥獸的“虞”,古文獻曾有“益主虞、山澤闢”之說,有學者認爲他的功績在首創畜牧業,所以按照傳統習俗,姒啓作爲領袖之子在議事會討論繼任者人選時,雖被優先提名,但他的功績與威名無法與益相敵,益很自然的成爲議事會認可的法定繼承人。

夏啓究竟是怎樣奪位成功的?夏啓生平事蹟簡介

然而,在益和啓的時代,傳統習俗已被新的價值觀念取代,禹死後,啓立即發動了對法定繼承人的攻擊,奪取了領袖的職位。

關於這場鬥爭的經過,有記載說:“益代禹立,拘啓禁之,啓反起殺益,以承禹祀”;或說“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啓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啓”;還有說“禹授益,而以啓爲吏,及老,而以啓爲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啓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啓自取之”。

總之,鬥爭很激烈,而幾經波折,“叛亂”的姒啓曾遭益的有力反擊,一度處於劣勢,甚至被拘禁,終於因有姒禹的經營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實力更強,在擁護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擁護者聯合起來對益發動戰爭,終於殺益,使啓奪得領袖的權位。

2、武觀之亂

對財富和權力的追逐,終於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發生的共同體權力,國家出現了,但對財富和權力的追逐不僅沒有結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啓用暴力手段結束“禪讓制”後,他的兒子們又發生了爭奪繼承權的骨肉相殘,這就是武觀之亂。

在周代文獻中,曾將“夏有觀、扈”和“虞有三苗”並論,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觀則爲武觀,或作五觀,還將他與堯子丹朱、舜子商均、湯子太甲、文王之子管蔡相比,說“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可證姒武觀是姒啓之“奸子”。

關於武觀之亂的經過留下的記載很少,僅見今本《竹書紀年》中有:“(啓)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師師徵西河,武觀來歸。”

時代更早的《逸周書·嘗麥》篇也記述了對這次叛亂的征討:“其在啓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兇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卑正夏略。”文中的“五子”當爲“五觀”之誤。

夏啓究竟是怎樣奪位成功的?夏啓生平事蹟簡介 第2張

據今本《竹書紀年》啓在位十六年,約略可知在姒啓的晚年已發生了諸子爭立的動亂,季子武觀因此被放逐西河,後來,當繼任問題進一步提到日程上時,姒武觀發動叛亂,效法姒啓用暴力奪取繼承權,這場權力之爭幾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統治,幸而有彭伯壽率師出征西河,才平定姒武觀的叛亂。

關於西河之地望歷來說法不一,較多說法是在河水之東的晉南或河水之西的陝西韓城一帶,還有河南安陽附近的內黃說等,以在晉南河汾之間的可能性最大,關於夏文化的考古發現、研究成果也爲晉南說提供較多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