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時期的尉繚有什麼故事?他爲什麼會逃離秦國?

秦始皇時期的尉繚有什麼故事?他爲什麼會逃離秦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尉繚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戰國時期叫尉繚的,歷史上一共有兩個人,但是人們經常說的是嬴政時期的尉繚,而不是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尉繚。據記載,尉繚爲秦始皇嬴政的統一大業也是立下過很多功勞的,但是他卻總是想要離開秦國,而事實上也正是在秦國統一的前夕,尉繚逃離了秦國,這又是爲什麼呢?

秦始皇時期的尉繚有什麼故事?他爲什麼會逃離秦國?

1、尉繚入秦爲臣

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獻上一計,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好比是郡縣之君,我所擔心的就是諸侯‘合縱’,他們聯合起來出其不意,這就是智伯(春秋晉國的權臣,後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攻滅)、夫差(春秋末吳王,後爲越王勾踐所殺)、閔王(戰國齊王,後因燕、趙、魏、秦等聯合破齊而亡)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愛惜財物,用它們去賄賂各國的權臣,以擾亂他們的謀略,這樣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則可以盡數消滅了。”一番話正好說到秦王最擔心的問題上,秦王覺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計尋求的人,於是對他言聽計從。不僅如此,爲了顯示恩寵,秦王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尉繚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賞識之初曾經認定秦王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爲這樣的秦王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秦王爲他安排的住處,(《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爲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不可與久遊。”

尉繚這段話也是歷史上關於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記錄),相傳“曾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尉繚剛入秦時,與後來的秦國將軍蒙恬偶遇,蒙恬爲之親自牽馬,請回府中。蒙恬曾請尉繚繼續著書,尉繚斷然回絕,並打算離開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繚多次拒絕,後來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殺之,但在當時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讓李斯將其追回,並在李斯的建議下授以國尉之職。最後終於得到尉繚的首肯,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爲臣。

秦始皇時期的尉繚有什麼故事?他爲什麼會逃離秦國? 第2張

2、尉繚爲何不願留在秦國

當時的情況是以秦國的力量去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事不成問題的,但是六國如果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那麼秦國將會非常的危險,所以擺在秦王面前有一個刺手的問題,就是如何能讓六國不再“合縱”,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當時秦王身邊有很多著名的將軍,猛將成羣,而真正懂得軍事理論的軍事家,卻一個也沒有,靠誰去指揮這些只會打仗的猛將呢?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這是秦王當時非常關心的問題,自己雖然出生於王室,善於心計,但是自己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他們雖然主意很多,但是真要上了戰場,一個都沒有用。

尉繚博學多才,富有謀略,是當時傑出的兵家代表,後來到秦國去遊歷,到達秦國的時候便遇到了秦國的大將蒙恬,蒙恬發現尉繚對軍事戰爭的指揮能力非常的強,想邀請他跟自己交流一下,但是尉繚還想繼續去別地雲遊,蒙恬的再三挽留之下才同意留在秦國,嬴政知道蒙恬的住處來了一個軍事造詣很高的人,趕忙來到他的住處跟尉繚交流。

嬴政走了以後,尉繚跟身邊的人去評價秦王的面相說到,我今天看見了秦王,他的眼睛狹長猶如蜂鳥,鼻子又高又堅,就好比老鷹的鼻子,手臂猶如鳥的翅膀一般,他的說話跟野狼一樣,他缺乏仁心,是一個有狼子野心的人,今天我的身份很低下,他過來請教,只不過是爲了達到他的目的罷了,假如有一天他真正的統一全國,那麼天下的所有老百姓都會成爲他的俘虜,這樣的人我最好還是不要待在他的身邊爲好,後來嬴政每一次都到蒙恬府中向尉繚請教,但是尉繚一直以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好爲由,拒絕秦始皇,反覆多次以後,秦始皇開始生氣,最後尉繚選擇逃跑,結果被秦王派人捉了回來,還封他爲國尉,尉繚無奈只好替秦王政打工,當一個打工仔。

爲什麼當時的秦始皇要去重用一個屢次拒絕自己的人呢?而且這個人在背後還說自己的面相,說自己是一個沒有仁愛的人,如果留在他的身邊,時刻都充滿危險。因爲在當時秦始皇身邊沒有一個善於軍事指揮方面的謀士,而且這個人一下子看破了自己的內心,他認爲這個人如果留下來在自己的身邊,會爲自己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所以他無論怎麼拒絕自己,但是秦始皇爲了達到目的都會委曲求全的去請他、重用他。

但是最終看穿了嬴政本性的尉繚,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還留在秦國嗎?他的結局是如何呢?史料之後就沒有了關於他的記載,但是秦國最後的滅亡是因爲嬴政的暴政,沒有對百姓有仁德之心,這一點尉繚早早就已經看破了。

秦始皇時期的尉繚有什麼故事?他爲什麼會逃離秦國? 第3張

3、魏國的尉繚與秦國的國尉繚是不是同一個人

尉繚有書《尉繚子》,於1972年發現與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從這本書的出現開始,才證明了存世的古派《尉繚子》不是僞書,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版書籍,作者能夠肯定是尉繚,但卻不能肯定是哪一個尉繚,因爲從歷史看,尉繚的身份存在爭議,有的認爲是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尉繚,有的認爲是秦國的國尉尉繚,這兩人都有什麼區別呢?

魏國的隱士尉繚記載非常的少,既然是隱士,歷史中對其記錄也不會太多,只是明代劉寅根據《史記》的對照推斷過,在魏惠王時期的公元前334年,當時的鄒衍、淳于髡、孟軻等人到大梁見梁惠王(魏惠王),尉繚也在,也就是說,公元前334年,尉繚至少應該是一個成年人!只不過當是的魏國沒有尉繚的用武之地,以至於在魏國尉繚的名聲不顯,也沒有太多的歷史記載。

另外一個尉繚的身份,就較爲詳實,秦國的國尉尉繚,記載中顯示爲魏國的大梁人,公元前237年來到秦國,此次的秦國一勇當先,六國哪一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曾經強大的楚國這個時候也不敢輕易得罪秦國,但是秦國這時候的執掌人嬴政還是擔心六國重複以前的老路——合縱攻秦!每一次六國合縱的時候就是秦國大難關的時候,張儀時期曾經破過合縱,範睢破過合縱,當然也有合縱成功的,所以嬴政希望不再有合縱出現。

這個時候關鍵人物尉繚登場了,認爲秦國已經非常強大,但是一味的打仗只會引來六國的再次聯合,所以採用了分化、賄賂等手段來斷開六國的連接,然後各個擊破,實行真正的大國滅國戰。當時的秦國雲集了王翦、王賁、蒙武、李信、內史騰等諸多戰將,秦王嬴政政治手腕也非常老道,唯獨缺乏戰略人才,尉繚卻恰好就是這樣一位人才,所以尉繚一到了秦國就受到了重用,秦王嬴政採取了尉繚的諸多策略,首先將韓國吞併,然後又將其他五個大國逐漸吞併,成就了統一的秦王朝。

這兩個不同經歷的人,不同的地方在於時間,從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237年,時間跨度太大,讓人不敢想象兩人是同一人。而相同的地方就是兩個人都深受李悝、吳起變法的影響,而《尉繚子》一書中也有較多的法家思想在裏面,兩人的思維方式大致一樣,而所謂的時間偏差很有可能是因爲在記載的時候出現的時間不對等,因爲春秋戰國的諸侯歷史有很多不同的記事方式,這些不同的記事方式導致了時間的偏差,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纔有統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