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爲何只祭拜過孔子和陳勝?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爲何只祭拜過孔子和陳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核心提示:陳勝死後,受到了普遍尊重,名氣比生前大得多。司馬遷專門爲他作傳,司馬光稱他的部隊爲“兵”,而不是賊。劉邦當了皇帝后,只看望過兩位已故之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陳勝。

秦未社會有點兒亂,亂局的始作俑者就是陳勝。這位深沉的農民,在漫長的鬱悶中突然發力,驚醒了一個強悍王朝的萬世美夢,也讓社會大病一場。讀《資治通鑑》,應該對陳勝予以格外關注。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爲何只祭拜過孔子和陳勝?

網絡配圖

陳勝,秦末陽城人,家庭出身赤貧,受教育情況不祥,早期以爲人扛活爲生,後來又被抓了壯丁,赴漁陽戍邊。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等九百人開赴邊地,途經大澤鄉,遭遇大雨,路不能行,“度已失期,失期,法當斬。”九百人全部進入死地,怎麼辦?事實上,類似情況在秦未並不少見,集體被砍頭的事件也屢有發生,但這次不同,因爲這次有了陳勝。

這夥人跟着陳勝,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實施了絕地反擊,整個社會爲之震動,從此,大澤鄉連同陳勝這兩個原本微不足道的詞兒,漸漸複雜起來,終於演變成政治符號,歷代政治家都喜歡把他們掛在嘴邊,並用來說事兒。起義是順利的,部隊很快佔領陳縣。在這個地方,陳勝創立政權,建國號爲張楚,並自立爲王。半年後,轟轟烈烈的起義浪潮漸漸衰竭,隊伍潰敗,首都淪陷,陳勝也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所殺,起義失敗。

陳勝死後,受到了普遍尊重,名氣比生前大得多。司馬遷專門爲他作傳,司馬光稱他的部隊爲“兵”,而不是賊。劉邦當了皇帝后,只看望過兩位已故之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陳勝。當然,也有反面例子,賈誼的態度就很有代表性,他認爲陳勝不賢能不富有,才質平平,本事不大。所有的評價和說法,都有道理,也都接近真相。但誰都知道,沒有人能夠還原歷史上那個真實的陳勝。時至今日,我們能做的,最多就是從個人角度,依據史料做些思考和分析,別的就不能指望了。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爲何只祭拜過孔子和陳勝? 第2張

網絡配圖

他是農民也是思想者,他的思考引發了這次起義,但也對起義規模和成果形成了制約。陳勝是個另類農民,特別善長思考。一個農夫,在田間地頭說了幾句話,竟能流傳兩千多年,至今還被頻繁引用,這足以說明陳勝思考的深度、觀點的精闢。他想的最多的是富貴問題,他明白窮人致富,不能單打獨鬥,必須相互提攜,做到“苟富貴,勿相忘”。

他了解農民,深知大多數人甘於命運擺佈,每天都在等待,等待上天賜福好運來臨。他也深知自己的思想離經叛道,很難獲得理解和支持,所以,他發出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感嘆。他看到了“天下苦秦久矣”的態勢,質疑社會的種種不合理性,對天發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發問,並不是誰都可以提出的。從陳勝的思考中,分明可以品讀到靈魂的叛逆和造反的衝動。思考成果的日積月累,讓他躍躍欲試,大澤鄉僅是個契機,換個地方,他同樣也會“舉大事”。遺憾的是,他沒有把這種思考貫徹始終,當了張楚王以後,他的思考明顯變了路數,活躍度不足。在他看來,富貴已經實現,勝利指日可待,再去想什麼富貴問題已無必要。人們常說,思想有多遠,人就能走多遠,既然他的思考趨於停滯,那麼,他所領導的起義似乎也再無前行的可能。

他藉助鬼神的影響形成了個人魅力,同時他忽略了把這種魅力擴而大之,軍心民意未能得到有效凝聚。起義是臨時發起的,沒有必要的思想和組織準備。陳勝和吳廣不過是個屯長,據考,屯長只管5個人。九百人面臨絕境,也面臨諸多變數,誰也不能確定這些人將要做出怎樣的選擇。

這時候,陳勝站了出來,通過吳廣夜學狐叫,採用藏帛魚腹的辦法,營造“大楚興、陳勝王”的輿論,形成了陳勝受命於天的氛圍,陳勝的魅力由此而生。緊接着陳勝率衆殺掉兩名將尉,設壇盟誓,攻城略地,萬衆呼應,其個人魅力也由此達到了顛峯。如果換成劉邦,說不定就能一鼓作氣得了天下。

但陳勝畢竟不是劉邦,他沒有把個人魅力擴而大之,沒有在凝聚人心方面做些功課。起義之初,陳勝打出了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旗號,這兩個人社會影響很大,如果旗號不變,這支隊伍必將贏得廣泛支持,不幸的是,陳勝很快就改弦易輒,亮出了自己的旗幟,從而部分地消解了民衆的參與熱情。再看他的綱領口號。陳勝提出了兩條,一個是“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另一個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爲何只祭拜過孔子和陳勝?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兩個意思都帶有明顯的暴發戶傾向,對於苦秦暴政、渴求安寧的底層民衆並沒有更多意義,號召力自然有限。此外,還可以考察一下他的領導行爲。陳勝稱王后,派頭很大,岳父來了,想沾沾女婿的光兒,陳勝禮節不周放不下架子,氣得老頭兒大罵一通,不辭而去。過去一塊耕僱的夥伴來了,因不懂規矩,還老是提起陳勝貧窮時的窘迫,被陳勝一殺了之,嚇得窮哥們兒抱頭鼠竄。更爲嚴重的是,他還試圖以殺樹威。

葛嬰奉命去打東城,這人有點迷湖,立了一個叫襄強的人爲王,當他聽說陳勝自立爲王后,主動殺了襄強。此事讓陳勝怒不可遏,立馬把葛嬰送上斷頭臺。類似情況還有很多,錯殺濫殺事件時有發生,後果便是部衆離心,鬥志瓦解。陳勝先後派出七撥人馬,四下裏攻城略地,以期擴大戰果。但這些人各有打算,有的自立門戶,有的擅殺領導,還有的不聽招呼,局面失控,敗局已定。孟子認爲,人和勝過天時地利。人和就能凝聚力量,成就事業。陳勝犯了此忌,人心不聚,失敗已不可避免。

他特別需要人才,他的周圍也不乏有識之士,但是他真的並不擅長髮現和使用這些人。劉邦稱帝后總結過自己的成功經驗,他指出:張良、韓信、蕭何三個人都是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能在販夫走卒、無業遊民中發現並重用人才,陳勝卻不能。這是因爲,這次起義過於匆忙,歷史沒有給他提供更多時間,再加上遠離前線,他沒有機會考察幹部,最重要的還是他的確不具備識人用人的膽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