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三藩之亂,其實是被康熙皇帝給逼反的。最早的時候也並不是三藩,而是四藩。廣西還有一個定南王孔有德,他被李定國打死之後,因爲他沒有兒子繼承王位,於是定南王的藩國被撤銷。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清朝對前明降將的態度,基本上就是兔死狐悲,用完就甩。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吳三桂起兵

到了康熙十二年三月,這一幕再次上演。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但他同時希望把他的平南王爵位留給自己的兒子尚之信。康熙最後批准了尚可喜告老還鄉的請求,但是平南王的爵位不允許尚之信繼承,並且還要尚可喜儘快遣散部衆。雖然康熙沒有明說撤藩,但實際上跟撤藩也沒什麼區別了。廣東的藩王被撤,吳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當年七月,吳耿二人試探性的上了一道奏疏,請求康熙撤藩。沒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並且派還人赴雲南、廣東、福建,辦理撤藩事宜。

當年九月,朝廷的撤藩詔使到雲南,撤藩看來是不可避免了。吳三桂因爲弄假成真,憤憤不平,陽爲拜詔,陰裏籌謀舉事。便於十一月二十一日,殺掉了前來接任的雲南巡撫,公開宣佈叛亂,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服,旗幟皆白,致書天下,煽動反清,各地藩王先後響應, 三藩之亂由此開始。

三藩造反之初,清朝的滿蒙漢八旗約十八萬兵力,其中十萬駐守北京,另外八萬監視各地的四十四萬綠營兵。清軍總兵力六十萬出頭,而三藩加起來一共十二萬。並且吳三桂起兵的時候,耿精忠和尚之信都還沒有起兵(尚可喜不反清)。所以吳三桂最早就沒打算造反,否則他也不可能從七月份上疏,九月開始撤藩,一直拖到十一月才正式起兵。他也是被清廷逼得太緊,只好硬着頭皮反了。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第2張

反清聯軍的短暫勝利

吳三桂起兵後,康熙做出了四道部署。第一是馳詔停撤廣東平南、福建靖南二藩,專心對付吳三桂;第二是委任廣西將軍孫延齡爲撫蠻將軍,令其統兵固守廣西,側擊吳三桂;第三是令西安將軍瓦爾喀率兵赴蜀,封鎖吳三桂入川的路線;第四是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和都統巴爾布、都統珠滿,分別駐守荊州、常德和嶽州三處,以阻擋吳三桂東出湖廣的路線。力圖將吳三桂封死在雲南高原,徐圖消滅。

康熙的計劃應該說還是很合理的,但是吳三桂畢竟是老將。他起兵後,直奔貴陽,奪取了貴州。逼迫雲貴總督甘文焜自縊,貴州巡撫曹申吉、貴州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等向他投降。拿下貴州後,吳三桂分兵兩路,以王屏藩部攻四川,自己率主力進攻湖南。僅僅才幾個月,康熙部署的湖廣防線就被吳三桂基本摧毀,吳軍佔領了大半個湖南。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第3張

(三藩之亂早期形勢)

眼見吳三桂連連得勢,駐守廣西,負責側擊吳三桂的孫延齡立馬倒向吳三桂,他自稱安逆大將軍,攻陷梧州、平南、潯州、富川諸地。福建的耿精忠也公開造反,攻陷全閩,隨後約吳三桂合兵入江西。吳、耿兩軍夾擊江西,攻佔了30多個州縣。

此時的清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憂方面體現在朝廷無人可用,滿洲八旗根本沒有能用的將領,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綠營身上;外患除了吳三桂和耿精忠之外,陝西的王輔臣也反了,青海和新疆的準噶爾擁兵自重,塞外的察哈爾蒙古出兵攻北京,東北的沙俄也虎視眈眈。如果此時吳三桂敢跨過長江,不說拿下北京,即使拿下中原,滿清的根基也會被動搖。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第4張

清軍的反擊

吳三桂在拿下湖南後,暫停了繼續北進,轉而希望和清廷談判,乞求劃江而治,被康熙一口回絕。並且還將吳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質的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一併處死。堅定了不和談的態度。因爲此時的清軍在盤面上仍然佔有優勢,吳三桂雖然拿下了湖南、貴州、四川廣西和陝西、江西的一部分,但是關鍵的江浙財賦重地始終沒有拿下。這就給了康熙絕地反擊的機會!

當時吳三桂有二十二萬人(本部四萬,從川黔湘桂四省兼併十六萬),但主要都是臨時投降加入的。與他對峙的清軍也是二十二萬,其中八萬人部署在川陝,十四萬部署在湖廣。這些清軍都是戰鬥力豐富的老兵,而且康熙看家的十萬八旗兵還沒有調動。所以纔會康熙有恃無恐,堅決跟吳三桂死戰。

雙方對峙數月之後,反清聯軍一派首先出現了內訌。盤踞在臺灣的鄭經沒有聽從吳三桂的建議(讓他北上偷襲東北或浙江),而是自作主張進攻福建的耿精忠,導致耿精忠不得不調回北上的兵力,回撤福建跟鄭經開戰。並且廣東的尚之信仍然還在觀望,沒有參加叛亂。

反清聯軍的這個內訌,讓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機會。他重新調整部署,在西線穩重吳三桂,以東線的福建、浙江、江西爲主戰場,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進攻東線的耿精忠和鄭經。而當時的耿精忠和鄭經,仍然在互掐呢!最後兩個人都被清軍壓制,與吳三桂中斷了陸路聯繫。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第5張

耿精忠和尚之信降清

在分割耿精忠和吳三桂之後,清軍又以靖逆將軍張勇、陝西總兵孫思克、定西大將軍董額爲主帥,三路大軍由陝西出擊,分別進攻甘肅的王輔臣和四川的吳三桂軍。然而還沒等清軍進攻,吳三桂這邊也出了內訌。

康熙十四年六月,叛清降吳的孫延齡攻打梧州失利,被清軍重挫。這件事導致孫延齡反清的信心遭到動搖,他在反覆考慮後,決定再次投降清朝。此事被吳三桂知道後,派自己的從孫吳世琮領兵進駐桂林,殺掉了孫延齡。於是反清聯軍方面又少了一員大將。

康熙十五年,清軍在東線高歌猛進,收復了整個浙江,還攻入了福建。這個時候,鄭經還在耿精忠後方搗亂。雙方在漳、泉二府激戰,耿軍戰敗撤退,鄭經盡奪漳州、泉州等地。康熙乘此時機,果斷下旨令清軍全軍出擊,趁虛入閩作戰,盡殲耿軍幾萬精銳。耿精忠在前有清軍進逼,後有鄭經搗亂的情況下,無奈的向清軍請降。康熙恢復了他的靖南王爵位,讓他率所部隨清軍征剿吳三桂。於是,耿精忠一路被平定。

不久後,清軍擊敗了鄭經軍,收復了漳、泉各地。浙江、福建徹底平定。(鄭經完全就是個大攪屎棍)

耿精忠投降前夕,不知道尚之信這個二貨是怎麼想的。他之前不反清,這個時候突然宣佈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封號,易幟改服,擁兵反清。但是此時的局勢,已經朝清軍一方翻轉了。吳三桂讓尚之信出兵時,他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咋咋呼呼一陣後,居然又宣佈向清軍投降。康熙隨即降特旨,赦免了尚之信的罪。於是,三藩之亂僅僅才兩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兩路都被平定。但是他倆都沒撈到好,最後都被康熙處死了。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第6張

吳三桂的最後一擊

東線被完全平定,戰場自然就轉到了吳三桂的西戰場。首先是陝西的董額一路,在克復了秦州、洮州、河州、蘭州、延安諸地後與王輔臣在平涼對峙。吳三桂遣派王屏藩和吳之茂從漢中增援王輔臣,但沒用成功。於是西北戰場暫時形成了對峙局面。

之後康熙令大學士圖海爲撫遠大將軍,總理西北戰場。僅僅一個月,圖海就大敗王輔臣於平涼城北。次月,王輔臣降清。王屏藩和吳之茂兩路援軍也被擊退,於是陝西和甘肅兩省也被清軍平定。

隨着浙江、福建、陝西、甘肅全部被平,僅剩的一路就只有吳三桂親自率領的中路軍了。當時吳三桂防守嚴密,兵力雄厚,清軍幾次突擊都不成功。但是吳三桂的進攻也幾次被挫,無法擴張地盤。雙方這麼對峙,拖的時間越久對吳三桂越不利。等到廣東和廣西先後被清軍平定後,湖南便成了一個突出部!清軍分四路從湖北、江西、廣東、廣西進攻湖南。

爲了維繫人心、鼓勵士氣,吳三桂將大帥府由長沙轉移到衡陽,並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衡州爲定天府,定爲大周首都,並大封諸將。

稱帝之後,吳三桂決定反擊。當年六月,吳三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其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打衡陽的門戶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擊斃了清軍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的援軍。清軍受次大敗,被迫退回了廣東。

南線反攻大勝之後,吳三桂又親自部署了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以十萬大軍,突入兩廣,收復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區域,大挫康熙和清軍的信心。那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貌似又回來了。

但還是要實事求是的講,吳三桂在稱帝后取得的勝利,只是區域性的勝利,對整個戰場來說還是於事無補的。這就好比當年李定國兩厥名王,聲勢浩大,但是清軍在總體上仍然佔有巨大的優勢。個別戰役上的勝利,掩蓋不了全局的頹勢。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第7張

三藩覆滅

大周軍反攻廣西后不久,吳三桂於八月十七日病死在軍中。周軍大將們商量後,決定密不發喪,退師衡陽,然後派人赴雲南,迎吳世璠繼位。十月,吳世璠迎喪回到雲南,正式繼大周皇帝位。

聽說吳三桂去世後,康熙都笑了。吳三桂是員悍將,但吳世璠纔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孩。大周以幼主爲帝,滅亡是必然的!於是盤踞在湖北、陝西的清軍大舉進攻,四川和湖南全部被清軍收復。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權控制的領土除了雲貴之外,其餘全部都被清軍所攻佔。其後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先克貴州,再克雲南,三藩之亂遂全部平定。最後再說說二逼青年鄭經,他在昆明被攻克的半年前也病死了。而他所盤踞的臺灣也在兩年後被收復,南方的反清勢力徹底被蕩平。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明明佔了優勢爲什麼失敗了? 第8張

三藩失敗的原因

三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吳三桂在戰略上有嚴重失誤,拿下湖南後沒有盡全力北上,當然他有他的理由,比如湖北江漢平原利於清軍騎兵作戰等。但是吳三桂實力弱,長期對峙對他很不利;二是吳三桂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他一死,大周就完了;三是三藩之間都是各自爲戰,被清軍逐個擊破;四是盤踞在臺灣的鄭家和耿精忠、尚之信兩藩全在互坑隊友,在內耗中消耗掉了本來就不強的實力。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是三藩自身的問題。什麼呢?就是三藩的反清決心不堅決!尚可喜就不用說了,他不反清;尚之信屬於牆頭草,誰強他跟誰,成不了大器。耿精忠也是看情況而定的一個人,之前吳三桂拉攏他時,他猶豫不決,後來看吳三桂勢力大,也跟着一起反,但早已經失去時機了。

吳三桂倒是最先造反的,但是他的反清決心也不是很堅決。他如果不是被康麻子逼急了,也不會反清。論軍事才能,他是個傑出將領,但是論政治頭腦,吳三桂根本成就不了偉業。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不會在順治剛死,滿清力量最弱時,喪心病狂到去緬甸窮追並弒殺永曆皇帝。他能把這種鐵桿漢奸的行爲做絕,做到誰都不信他的程度,也真的是沒誰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