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征伐日本爲何會失敗?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征伐日本爲何會失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朝徵日,是軍事愛好者非常感興趣的一件事。但是這方面的介紹極少。歷史學者宋宜昌對中日雙方的史料進行過非常完整的研究,甚至專門與日本學者進行過探討,他的這份資料非常少見珍貴,是國內最全面的,摘錄在此以饗讀者。

公元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女真人趙良弼爲國信史出使日本,一方面傳遞國書,另一方面進行戰略偵察。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三月,趙良弼由高麗再至日本大宰府,要求進京面見國王,大宰府西守護所拒絕,不得已回國。同年六月至京,忽必烈召見,詢問出使日本情況,稱讚其不辱君命。

趙良弼將他在日本逗留時對日本君臣爵號、州郡名數、風俗土宜等的考察呈上,忽必烈徵詢他對用兵日本的意見。趙良弼說:臣居日本將近一年,睹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得其人不可用,得其地不加富。趙良弼認爲:舟師渡海,風險浪阻,禍害莫測;勿將有用之民力,填無底之洞;不可進攻日本。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征伐日本爲何會失敗?

網絡配圖

這是趙良弼經過調查,得出的較爲現實的結論。但是忽必烈迷信武力,不納良言,開始組織元朝大軍渡海伐日,這是東亞古代一次非常罕見的大規模跨海兩棲登陸戰。

至元十年四月,忽必烈趁耽羅島林衍起事反對高麗王統治之機,派元軍駐高麗統帥忻都、洪茶丘和高麗將軍金方慶,率軍攻入耽羅島,控制了日本與南宋間的海上通道。就在這一年的二月,苦戰6年的南宋襄陽失陷,南宋朝廷準備在江淮地區做最後的抵抗。

忽必烈召忻都、金方慶等回國,向高麗王傳達忽必烈的造艦命令:共造艦900艘,其中大艦300艘,可載千石至四千石;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定於正月十五日動工,限期完成。六月,900艘按高麗船式建造的軍艦完工,上報世祖。忽必烈任命徵東都元帥忻都、右副帥洪茶丘、左副帥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0000人、高麗軍56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計32300人,於八月出發。

這是一支由蒙、漢、高麗三種部隊組成的聯軍。聯軍的核心蒙古部隊,經過着名統帥忽必烈的訓練,軍紀森然,英勇善戰。部隊的組織在當時亦較先進,每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各爲一個戰鬥隊,每隊設長一人率領。千人隊爲兵力的基本單位,任命武功卓着的將領爲隊長。元軍進攻的戰術較日本先進,日本史書載: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征伐日本爲何會失敗? 第2張

網絡配圖

擊鼓鳴鑼,殺聲震天。日軍戰馬驚恐不安,跳躍打轉,當武士撥轉馬頭衝向敵人的時候,已被敵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塗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敵數百人箭射如雨,長柄矛可刺進鎧甲縫隙。元軍排列成隊,有逼近者,中間分開,兩端合圍,予以消滅。元軍甲輕、善騎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於進退。大將居高處指揮,進退擊鼓,按鼓聲行動。在後退時,鐵炮中裝鐵彈,隨着火焰噴出,四面烈火,煙氣瀰漫;其聲淒厲,心碎肝裂,目眩耳聾,不辨東西,被擊斃者極多。

元軍的武器和戰術,日本武士從未見過,因而在初次接戰中,損失不小。當年在征伐世界的過程中,蒙古軍的戰略戰術和武器裝備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反過來看當時日本武士軍隊的情況: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征伐日本爲何會失敗? 第3張

網絡配圖

日本武士部隊的基礎是守護地頭制(莊頭制)。這是幕府時期形成的兵制。守護,是掌握某一地方兵馬大權的最高行政長官;地頭,是管理公私土地進行徵稅的官吏,對其所管理的土地擁有警察權。他們按其管理的土地面積大小,蓄養私兵。這種私兵叫做“家人”(族人、家人)、“郎黨”(家臣)。家人是守護、地頭一族的世僕,在需要時即成爲武士隊伍的骨幹。郎黨類似漢、唐的部曲,是第一線的戰鬥員。這種以主從關係構成的部隊,組織鞏固,不易潰散,散可以重聚。家臣以死於君主馬前爲榮,因此,戰鬥力頗強。但是,這種隊伍是各自爲戰的,指揮不統一,偏重於一騎對一騎的單打(即一騎打),因此戰鬥時幾乎是混戰、無組織無紀律,不易指揮,無戰術可言,因而從整體上說戰鬥力是弱的。日軍尚未經過大戰的洗禮,沒有系統的戰略戰術理論,還只是正規軍隊的雛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